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
4、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
为什么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动物、植物、阳光、空气等组成的、互利共生、环环相扣的循环链条。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链条,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生命过程服从于自然规律。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又是自然的更高级产物,通过劳动实践这一纽带,实现人类和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作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存在物,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人类是具有调整和控制能力的一切自然物的主体,自然界是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人类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过程,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使自然物发生变化,而是要在自然物中实现着自己的需求,是有意志、有目的的。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自然关系,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危机的发生就其实质来看,是人类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更大化,对自然资源展开无止境的索取和争夺,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我认为不对。这是人利用自然来创造自己的生活,而自然本身就存在。人和自然不存在相互作用。不比喻自然这种。树的生长,水的流动,水中的鱼,这都是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东西,自然生长的东西,而人类。
人类利用自然。创造自己生存的东西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生命。只是人要借助于自然。创造自己的生活。
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意义?
结合实际阐述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人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并且日益严重。正是这种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做法使人类饱受了自然界对于人类肆无忌惮的开发的报复,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恶果。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的任务。
首先,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从有了人类就存在的。无论人类如何进化,都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另一方面,人与其他的自然存在物又有所不同,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
其次,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生产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 *** 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以及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再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即协调物质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控、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最后,要加大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法律法规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虽然已经颁布和实施了《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对人们的规范作用发挥得还不全面。一方面,我们要依据法律严厉惩治为了一己私利而破坏环境的行为。这不仅仅是为了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制裁,更是为人们敲响警钟,警示人们要尊重法律的威严和意识到环境问题关系我们自身的生存问题,是关系每个人利益的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更加细致的法律法规,用强制的方式来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此外,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要使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从内心中意识到这个严峻的问题。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教育,要知道,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职责。从而引导他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而贡献力量。
生态环境的维护,是社会的整体利益,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广大青年学生要做生态保护的先锋模范,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奉献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生价值就得以实现并得到升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