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居里夫人和居里夫人有什么关系?
小居里夫人和居里夫人有什么关系?
小居里夫人是居里夫人女儿和女婿。
小居里夫妇是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同样是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这两口子有很深的中国情结。在居里夫妇得奖32年后,“小居里”夫妇得继衣钵。1935年,居里夫人的长女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一起,因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成就居里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成就
没有人怀疑她的成就很大,但是她有什么成就呢?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诺贝尔奖可以说是科学界的一大奖项。每个科学家都为获得这个奖而自豪。居里夫人一生中获得过两次。
居里夫人的照片
居里夫人是之一个一生中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且还是在不同的学科,一个是物理,一个是化学。1903年,因为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物质镭,他们和另一位法国物理学家一起获得了物理学奖。然而,居里夫人的研究从未停止。即使她的丈夫和商业伙伴在1906年死于车祸,她仍带着悲痛继续工作,并发表了一系列
科学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居里夫人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1914年之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将她的研究应用于医学,为救护车配备了x光设备,并将其开到前线治疗受伤的士兵。此外,军队医院还开设了一门课程,教授医生和护士使用这项新技术。她拯救了数百万士兵的生命。
居里夫人的成就是巨大的,她的发现在今天仍然应用于许多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那么,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居里夫人雕像
首先,居里夫人是一个认真、耐心、执着的人。小时候,她能够专心学习,不受任何人打扰,即使调皮的朋友故意吓唬她。这就是她获得之一名的原因。后来提纯镭时,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历时三年零九个月,终于从三吨石油废渣中提出了一克氯化镭。净化的过程极其艰难。她手上磨出了很多老茧,在几十度的高温下汗流浃背。没有异于常人的坚持和毅力,她是不可能做到的。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面对严谨细致的科学,直面困难的科学家。
居里夫人的家乡在波兰。之一次世界大战,波兰沦陷,家乡毁于战火,这也导致她在异乡漂泊多年。居里夫人深知战争的残酷,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战场伤员的救护,挽救了数百名士兵的生命。然而,她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于白血病。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她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关心祖国和全人类的和平爱好者。她以沉重的代价在战场上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远方夫人还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她没有申请镭的专利。她认为它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她赚钱的工具。她把诺贝尔奖给了女儿,这一切都说明她的努力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科学和人性。
居里夫人童年的故事
伟大的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和他们童年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很多人都有那么多童年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居里夫人童年的故事来探究她的成长。
居里夫人图片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幸运的是,她的父母是有文化的,但她也是不幸的,那就是她的母亲有严重的传染病,无法照顾她,由她的大姐照顾。更不幸的是,在她不到十岁的时候,母亲和姐姐都离开了她。这样的苦难磨炼了她坚强的性格。
居里夫人的童年有很多故事,尤其是她的学习故事,值得我们借鉴。居里夫人读书很认真。有一次,她姐姐和同学看到她看书,就在她身后竖起了一些凳子。只要她动一下,凳子就会掉下来,但是看完所有的书,凳子都没有掉下来。可见居里夫人读书还是挺认真的。
居里夫人15岁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一枚金牌的成绩毕业,父亲实验室里的仪器充满了诱惑,为她提供了实验的场所。她非常渴望去大学深造,但是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她这么做。她从19岁开始做家教,但从未放弃学业。
居里夫人的巨大成就与她小时候对科学的热爱密切相关。居里夫人童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养成努力学习的习惯,她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居里夫人一一天真而执着的爱囯科学家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她是一个波兰人,一个爱囯的科学家。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她的本名叫玛丽亚,是家里最小的女儿。
玛丽亚的父亲在华沙一个中学教物理课,母亲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家庭妇女。
玛丽亚一家人全靠父亲的微薄收入过日子,他们是波兰最普通的家庭。
那时候的波兰被俄国沙皇、奥地利和普鲁士所统治……
波兰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了。
在那时候的波兰,学校不许读波兰文,不许说波兰话。
统治者希望波兰人能够忘记自己的祖国,心甘情愿地做殖民地的奴隶。
但是,一个人又怎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呢?
在玛丽亚读书的学校里,有一个爱囯的女教师席库尔斯加,这个女教师常常暗地里对学生讲述波兰的民族历史,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学生们在女教师席库尔斯加的影响下,心中都十分痛恨外囯的压迫者。
有一次,玛丽亚在学校里气愤地问同伴一一
“沙皇要我们的波兰干什么?他们土地那么大,还不够富足吗?”
突然之间,门铃轻松地响了起来……
这是女教师跟看门人约好的警号,沙皇视察官来学校检查教学了。
教室里的人们立刻忙乱起来,大家七手八脚地藏好波兰书籍,沉住气默默地等待沙皇视察员的到来。
校长陪着沙皇派来的视察官走进了教室,这个视察官傲曼地看着每个学生,眼角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视察官好像漫不经心地掀开一张桌子的盖子,但是这里面并没有波兰书籍。
那位视察官又叫了一个学生来考问,而这个学生正是玛丽亚……
只见那位视察官用一种蛮横地态度问玛丽亚一一
“谁统治我们?”
玛丽亚忍住心中的怒火,一字一句地回答道一一
“亚历山大二世陛下,全俄罗斯的皇帝。”
“这还差不多!”
视察官洋洋自得地离开了教室.……
女教师默默地拥抱着玛丽亚,而玛丽亚则悲愤地痛哭起来……
玛丽亚不明白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要让外国人来统治呢?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爱囯的信念让玛丽亚更加努力地学习,她发誓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玛丽亚八岁那年,她的大姐因病去世了。
过了两年,玛丽亚的母亲也因为长期患病,家贫无钱医治而逝世了。
“为什么上帝要把那么好的大姐和母亲带走呢?”
玛丽亚一家是传统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但是自从大姐和母亲去世后,玛丽亚就再也不向上帝祈祷了。
“上帝是不公平的!”
玛丽亚的父亲也不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他对小女儿的做法并无异议。
玛丽亚的父亲为人正直,但却受到学校的迫害,那些不如他的人总是在排挤他。
玛丽亚的父亲虽然处境艰难,但他依然教育孩子要有理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父亲的言行对玛丽亚影响很大,她虽然不知道将来怎样为祖国做事,但她懂得无论怎样的情况下,都要努力学习,不忘初心。
玛丽亚十六岁的时候,她中学毕业了,可是波兰大学不收女生,而家庭的贫困也不能让她出囯留学。
父亲劝玛丽亚先去找工作,然后再作今后的打算。
当时的波兰华沙有一个秘密的“流动大学”,是进步的波兰知道分子的活动中心。
玛丽亚由一位爱囯女教师介绍,参加这个秘密组织,在这里学到了各种科学知识。
“流动大学”的学生们听讲完后,还会去教别人如何学习。
玛丽亚经常去缝纫工厂去给女工讲课,还找了一些波兰书籍给她们看。
玛丽亚希望所有的波兰人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玛丽亚的二姐布郎亚是一个很好的家庭主妇,但她热爱医学,夜里还在拼命地读书。
玛丽亚知道二姐布郎亚想上大学,但是家庭的贫困锁住了她。
一个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痛苦啊!
玛丽亚决定自己到有钱人家去做家教,以自己的努力帮助二姐实求学梦。
二姐听了小妹的决定后,感动地热泪盈眶,她高兴地抱起玛丽亚,不停地亲吻着她。
“小妹,我是不是太自私了?”
“不,二姐,我年纪小,可你已经过了二十了。”
二姐布郎亚到法国巴黎求学去了,玛丽亚则做了家庭教师。
玛丽亚十分的节省,她从不敢花一分钱,她把大部分钱都寄给了二姐。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
在这五年里,玛丽亚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有钱人家的冷漠与轻视,自私与虚伪,让玛丽亚感到既恶心又无奈……
“我一定要为穷人做事!”
玛丽亚每天晩上都在刻苦学习。
几年之后,二姐布郎亚当上了医生,并且结了婚,她立即让玛丽亚去巴黎求学。
可是,玛丽亚舍不得离开年老的父亲,她决定先在波兰补习一年。
1891年夏天,玛丽亚全家攒了一些钱,买了四等车票一起到巴黎生活。
“祖国,无论我身在何处,你永远都在我心中。”
玛丽亚立志要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
玛丽亚改名为玛丽,她考进了巴黎大学的索尔本学院。
玛丽衣着非常朴素,学习异常刻苦……
她租了一间阁楼,一连两个星期,每天只吃些面包、茶水。
只能有书读再苦也不怕……
玛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她最喜欢的是物理和数学。
玛丽经常通宵熬夜看书,一直到后半夜也不休息。
巴黎的冬天非常寒冷,玛丽不愿让家人担心,她没钱买柴烧火炉,她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好让自己变得暖和一点。
长期贫困艰辛的生活让玛丽得了重病,她因饥饿而昏倒在教室里。
玛丽因营养不良而导致严重贫血,在二姐布郎亚的细心照顾下,她很快就恢复健康了。
刚刚恢复健康的玛丽一回到阁楼上,又一头钻进了书堆里学习了。
1893年,玛丽以优异的成绩从物理系毕业了。
玛丽想要进一步去研究金属的磁性,但她没有一间屋子来安装这种装置,这让玛丽心中苦恼万分。
就在此期间,她认识了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
那时候的居里虽然还没有得到法国科学界的认可,但他己经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几个重要发现了。
玛丽敬佩居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而居里也欣赏玛丽对科学的热爱,他们就这样走进了彼此的生命里。
他们经常一起做实验,一起外出散步,一起畅谈人生。
玛丽想要去波兰华沙工作,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居里劝她留在法国巴黎工作。
玛丽和居里结婚了,他们生活十分俭朴,但也非常的幸福。
玛丽成了居里夫人,他们虽然很穷,但俩人志同道合,其乐融融。
居里夫人不仅要研究科学,还要操持家务,照顾公公,日子过得既忙碌又充实。
结婚两年之后,他们的女儿伊伦来到了这个小家庭。
玛丽产后身体刚刚恢复就投入到工作去了。
那时候,物理学家柏克勒尔发现了含铀的盐类中会发出一种人们从来不知道的射线,玛丽对这项科学研究很感兴趣。
这是人们不知道的神秘的射线,居里夫妇决定要去研究它。
经过几个星期的艰苦努力,居里夫人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一一
“这种放射作用是铀原子的一种特性。”
又经过许多复杂的试验,居里夫妇在1898年7月,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一种放射性物质。
居里夫人为了纪念祖国波兰,特意将这种物质取名为“钋”。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在沥青铀矿中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镭”。
居里夫妇想继续研究下去,可他们没有钱买沥青铀矿。
困难吓不倒意志坚定的人,居里夫妇恳求维也纳科学家,终于得到了一吨沥青残渣。
这些残渣里一定会有“镭”的……
可是,居里夫妇连一间实验室都没有,他们只有一间破烂的小房子。
这间破旧的房子还是他们反复向学校恳求得来的。
居里夫妇用极其简陋的工具,把残渣弄碎加热,他们每天都要忍受刺鼻的气味,繁重的工作常使他们精疲力尽。
这场试验一直持续了四年之久,他们尽了一切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可是都失败了。
居里夫妇不灰心,继续努力做试验,他们相信一定会成功的。
这时候的居里四肢疼痛,只能由妻子亲自烧火,上煤.……
居里忍住病痛坐在一旁仔细观察着……
为了继续试验工作,居里夫妇每天节衣缩食,几年不曾去剧院看戏了。
居里夫人每天回家后,都要亲自给女儿伊伦洗澡,带她去睡觉。
居里夫人热爱祖国,喜欢科学,钟情丈夫,更痛爱自己的孩子。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居里夫妇终于提练出一种像食盐样的粉末,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它装在一个玻璃管里。
这天晩上,居里夫人想与丈夫一起到那间破旧的实验室去看看……
他们一起来到了那间实验室……
“不要点灯。”
居里夫人轻声对丈夫说道……
他们推开门,这间破屋变成了圣殿,有一个玻璃管 *** 出的光最强,这就是他们花了四年心血提练岀来的“镭”。
居里夫妇高兴不知如何是好,他们流着泪静静地注视着它….…
“镭”的射钱能够透过最密的物质,能够破坏有病的细胞,是治疗癌症和其他恶性肿瘤的克星。
居里夫妇拒绝了去瑞士日内瓦大学讲学的机会,他们不想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停止研究工作。
他们都是这世界上最无私的科学家。
那间破旧的实验室经常会出现漏雨,居里夫妇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法国索本学院有一个化学教授的空缺,居里希望能担任这个职务,这样的话他们夫妻俩就有一个好的实验室了。
可是,这个空缺被一个远不如居里的阿麻加补上了。
阿麻加虽然业务上不行,可他会巴结当地官员,所以实干家总是会输给阴谋家。
居里夫妇感到万分气愤,但环境如此,他们也无可奈何!
居里夫妇不要什么勋章,他们只想要一间好的实验室。
有些人劝他们夫妻俩申请制造“镭”的专利权,但被居里夫妇断然拒绝了。
“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
居里夫妇是执着的,也是天真的,他们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
1903年,索尔本学院授给居里夫人“荣誉博士学位”。
这年6月,居里夫妇到英国著名的“皇家学会”去做关于“镭”的演讲。
人们送给居里夫妇一枚金质奖章,他们把这枚奖章给女儿当玩具。
居里夫妇是一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
1906年4月19日晚上,居里参加完一个 *** ,天下着大雨,居里一边走着一边思索着什么……
他没有抬头就从马路这边向那边走去了……
就在这时候,一辆马车飞快地奔驰过来了……
马车夫大声喊叫,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马车从居里的身上跨了过去,车轮辗过了居里的头部……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你走路难道一点不留心吗?孩子,你又在想些什么呢?”
居里的父亲不住悲伤,他一个人喃喃自语的说着……
挚爱的丈夫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居里夫人无法承受这个巨大的悲痛,她哭着跑到医院去见了丈夫最后一面。
悲伤的居里夫人几乎没有生存的勇气……
“无论什么事发生,人总得工作。”
居里夫人想起了丈夫生前说过的话,她坚强地决定继续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居里夫人缓缓地走上了讲台,她巴黎大学之一位女教师。
居里死后,居里夫人把他们共同提练出的“镭”无偿地送给治疗癌的实验室。
这些“镭”在当时至少值一百万金法郎。
居里夫人的心中只有奉献,没有个人利益和金钱观念。
科学应该属于全人类的……
哦,天真而无私的科学家呀!
居里夫人经常教育孩子们要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大女儿伊伦和二女儿艾芙像父母一样,有着坚强勇敢的工作态度。
居里夫人拒绝了法国授予她的“荣誉十字勋章”,她同居里一样不重视各人荣誉。
居里夫人发表了很多关于镭盐分析岀的金属论文,她的才华举世瞩目。
但是居里夫人却没有入选科学院当院士,原因在于她是一个女人。
居里夫人从来不关心这些称号,她只爱自己的科学研究。
1914年7月,巴黎镭学院研究所建筑完成了,居里夫人终于有了一间真正的实验室。
这是居里生前更大的心愿……
居里夫人看着实验室,心中感慨万千……
不久之后,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
在法国,实验室的很多人都上了前线,而居里夫人依然在硏究X光设备。
居里夫人布置了许多个流动的“X光车”,士兵们都亲切地称为“小居里”。
漫长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已经五十一岁的居里夫人回到了镭学研究所,长期从事超负荷工作使她身心疲惫,但是居里夫人依然不眠不休,努力工作,培养学生。
她像一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大女儿伊伦继承了父母的事业,从1918年起就在母亲身边当助手,一起研究科学。
1920年5月里的一天,一位从美国纽约来的梅洛尼夫人拜访了居里夫人。
梅洛尼夫人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女记者……
居里夫人罕见地接受了她的采访,当梅洛尼夫人问她现在最需要什么时,居里夫人的话让这位女记者大吃一惊一一
“我很想买一克镭,来继续我的研究,但是我自己买不起,太贵了!”
众所周知,“镭”是居里夫妇发现的,但他们没有申请专利技术,所以让一些资本家占了便宜。
那些资本家利用居里夫妇发现的“镭”发了大财,而他们却不肯送一点“镭”给居里夫人。
天真的科学家永远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单纯善良的人总会在现实面前摔跟头。
“夫人,您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梅洛尼夫人的积极推动下,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募集购买镭的捐款,居里夫人这才有机会能继续研究了。
几十年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破坏了居里夫人的血液,她得了恶性贫血,连医生都束手无策。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逝世了,她的哥哥姐姐都来送葬。
他们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撒在居里夫人的坟墓上……
生不能归故里,死也要返故乡。
居里夫人一直都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波兰,可惜她永远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了。
波兰,我最亲爱的祖国啊!
天真而执着的居里夫人在天上默默守护着自己的祖国母亲。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从居里夫人身上哪些科学精神值得学习?哪种精神给你印象最深?
居里夫人的坚持不懈,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专心致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
1、奋斗不息的坚韧个性。居里夫人有这么一句名言: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2、无私奉献的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名利所颠倒的人。居里夫人无偿地将镭赠送给了一个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3、不尚名利的高贵品质。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
爱因斯坦眼中的居里夫人具备了哪些人格魅力?
1、人格美丽,人生价值观美丽,发现美丽,追求的精神美丽品质。
2、淡泊名利。
3、公正不阿、严于律己、毫不妥协、思维缜密、对科学的热忱和远大,执著的追求。她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不同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