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的儿子是谁(许世友儿子有哪些)
许世友的儿子是谁
不是许世友共有3子4女,儿子名叫许光、许建军、许援朝,四个女儿名叫许莉、许桑园、许华山、田小兵(许经建)。
许世友儿子有哪些
许世友一生共有9个子女(活到成年的有3个儿子、4个女儿):许世友长子、次子早夭折。
1、第三子许光:
自1929年出生即在家务农,全国解放以后找到许世友,1956年许光任北海舰队宜川号军舰副舰长。1965年回乡,2013年去世。
2、第四子许建军:
原南京空司团级参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告触犯军纪被捕入狱,现已 *** 。出狱后许建军在广州、珠海一带经商,有消息称其患上抑郁症,已于2012年离世。
3、第五子许援朝:
曾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后出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少将。
4、大女儿许丽(许莉)
为 *** 前线话剧团退休干部
5、二女儿许桑园(许华山)
原服役南京空政,后从事导演工作,现任南京空军医院副院长
6、三女儿许华
7、四女儿田小兵(许经建)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1965年许光放弃前程回乡照顾奶奶,许世友事后弥补:想不想回海军
1965年,许世友将的自己的长子许光叫来一起吃了顿饭。
在饭桌上,许世友向长子提出一项请求:
要知道当时许光不仅是新中国之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而且在他13年的海军生涯中,他先后6次立功受奖,倘若留在部队的话,前途不可 *** 。如果选择回家乡工作的话,那就意味着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不过许光在听到父亲的话后,并没有犹豫,毅然答应了父亲的请求!
1949年, *** 部队仍在做着最后的挣扎,老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许世友将军率部南征北战二十多个春秋,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但内心却始终充满 *** ,他没有忘记当初年少时许的承诺: 推翻反动统治,为百姓谋取福利!
许世友将军经过上百场大大小小战斗的磨练,早已成为 *** 中赫赫有名的战将。在解放战争期间,许世友担任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在配合兄弟部队完成了几个大的战役之后,正在指挥部队消灭在山东的 *** 残余势力。
在某天,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许世友,突然接到来自济南兵团司令部打来的 *** : “许司令,你的大儿子从老家找你来了!”
许世友在听到这则消息后,心中一怔,在这战乱年代,一个孩子怎么敢千里迢迢冒着风险找到这里来,为此便急忙地问道:“就他一个人吗?”
“只有他一个人,带着王树声司令员的一封信。”
许世友听后点了点头,便明白了怎么回事。王树声是他的战友、同乡,前不久率部南下路过大别山,尽管自己没有向他说什么,但多年的老战友情谊,使得王树声去看望了下自己的亲人……
吉普车行驶在坎坷不平的公路上,许世友将军望着远处的风景,头脑中便浮现出往事的一幕幕!想当初在黄麻起义失败之后,许世友便带领十几位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而他也成为当地反动派通缉的对象。不过在许世友率队打游击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取名为“黑伢”。
等到许世友知道这个消息时,黑伢已经出生三个多月了。许世友回到家中看着怀中的孩子,一直笑个不停。不过由于战场局势的变化,许世友准备率队跟随红军南征北战,为此他特意回到家中看望母亲和妻儿。
不过令许世友没有想到的是,从此一别,就是这么多年未见过面,为此在得知儿子来找他的消息时,许世友的内心很是激动。
许世友在见到他的儿子后,便紧紧地将其抱在怀中,好一阵才笑着说: “孩子,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你叫黑伢吧!”
儿子笑了笑说:“爸爸,那是我的小名。我现在的名字叫许大安。”(后来许世友和夫人田普将许大安改名为许光。)
“这个名字很好听,人民很快就能安居乐业了。”许世友笑着说。
在和许光的聊天中,许世友详细地询问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家中的情况: “你奶奶的身体还好吗?”
“奶奶年纪大了,每天都在想你。这次她一听说你不仅活着,还在咱们的队伍上当了司令员,就高兴地催我来找你,她说总算盼到头了。”许光流着眼泪说道。
在听到母亲的消息后,许世友内心很是愧疚,自己参加革命还连累了母亲,让老人家整日操心自己。为此许世友内心便下定决心,等战争结束后,自己一定要将母亲接到身边,好好地孝敬她老人家。
许世友和许光久别重逢,两人之间有说不完的话题,整个夜晚都是在谈话中度过的。第二天,许世友将儿子许光叫到身边,说道:“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爸爸,我想当兵。”
许世友看着许光那瘦弱的身体,说道: “当兵也可以。不过全国即将解放,将来的新中国还要靠你们年轻人去建设,去保卫,没有知识文化是不行的。所以我建议你还是先进入学校学习,然后在出来当兵!”
许光在听到父亲的一番话后,也是非常的认可,为此便同意了父亲的建议。就这样,许光被送入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许光对于这次学习机会非常的重视,在学校中许光表现得很是出色,受到老师们的一致称赞。
就在许光来到许世友身边没几个月后,许世友的亲人也从家乡赶来看望他。
在看到亲人后,许世友内心非常地激动,在寒暄之后,许世友同样询问起了自己母亲的情况。对方则回答道:
“是呀,我这个不孝的儿子该回去看看她老人家了。”许世友将军迈着沉重的脚步在室内来回走着。他站在自己亲人面前,略带歉意地说: “这些年,让你们受苦了。我是很想回家乡看看,但现如今战争还未结束,我脱不开身!等战争结束后,我一定回家看看乡亲们。”
几天后,许世友的亲人准备回去了,许世友特意让其为母亲带回了一封信: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许世友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腾不出时间回老家看看。为此许世友只好叫大儿子许光回河南新县将母亲接来,想要自己的母亲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安度晚年!
当许光扶着自己的奶奶从车内走下来后,许世友将军连忙扑上去,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娘……”许世友的母亲用手抚摩着儿子的头说: “孩子,我终于见到你了。这么多年你也变样了,要不是许光,我还真认不出来呢!”
许世友亲自扶着,将母亲安排在一个舒适的房间里。晚年吃饭的时候,许世友的母亲看着满桌子的菜,向许世友询问道:“世友,你这一桌子菜得花多少钱啊?”
许世友听后,伸出五个指头。
许母吃惊道: “五万元(折合现在人民币五块钱)?这么多钱够我们山里人花好几个月了。孩子,你现在当了大官,不能奢侈浪费,要勤俭节约,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听到许母的话后,田普说道:“娘,您莫算账啦。只要你吃得好,全家就高兴。您和世友不是二十多年才在一起吃这么一顿饭吗?”
“是,是呀!”许母听后又激动得流出泪来……
许母在儿子身边生活,内心既有些高兴,同样也有些不适应。她勤劳一生,过不惯清闲的日子,头脑中始终在想着老家种的地和养的家禽。为此有一天,许母便对许世友说: “孩子,你还是送我回家吧!”
许世友听后,则摇摇头:“娘,您已经劳苦大半辈子了,就跟在儿子身边,安度晚年吧。”
许母听后则言: “不,我还是想回老家。我这几天一睡下,头脑里老是想邻居乡亲们,大家一起山上放牛,一起在地里干活,每天也是欢声笑语的……”
在听了母亲的话后,许世友还是想要劝劝母亲,让她留在自己身边。
“孩子,你别担心,我身子骨壮实着呢!”
没办法,在许世友母亲的坚持下,许世友只好将母亲送回家乡。
而另一边,许世友的儿子许光从文化速成中学毕业后,又相继在华东军政大学、之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建国后之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在北海舰队期间,许光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并不因为自己的父亲是许世友而要求特殊对待,反而和其他官兵一样,接受最为严格的训练。
正是因为许光有着扎实的基础,他才能够在自己的海军生涯中,先后6次立功受奖,成为不少同龄人学习的榜样。可以这么说,许光的前途是不可 *** 的!
不过就在许光成长为优秀舰艇长时,他再次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许世友的母亲惦记儿子,想念孙子,但又不适应在城市生活。为此许世友在经过反复思考后,便作为一个决定,不过还需要征求下自己长子许光的意见。
1965年,许世友将的自己的长子许光叫来一起吃了顿饭。
在饭桌上,许世友向长子提出一项请求:
许光在听到父亲的话后,并没有犹豫,毅然答应了父亲的请求!
1965年许光回到家乡,出任当地县武装部副部长。许光一边工作,一边陪在奶奶身边,照顾着老人的生活。许光对于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没有后悔,在他看来,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1965年的某天,许世友正在舟山群岛等海防线前线,视察工作时,他突然接到南京转来的一封电报: 母亲病重,速回。
许世友看过电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只感到沉重得难受。他身负重任,难以脱身,只好给在县武装部工作的大儿子许光回了封电报: 望加紧治疗,如有可能,火速送往南京救治。
可是已经晚了,当许世友赶回南京后,就接到了儿子许光的电报,母亲已经去世,儿子许光代他行孝,把奶奶送上了山。
不久,许光便从老家赶来,父子俩一见面,都难过得心酸流泪。许世友将军怀着悲痛的心情,向许光询问了母亲病故前的情况。许光安慰他说:
许世友听后,眼泪再一次地流了下来。等许世友将军将母亲的后事处理完成后,便看着长子许光,然后询问道: “你想不想重回海军?”
许光在听了父亲的话后,选择了拒绝!至于当时许光是怎样想的,许光的二儿子曾言:
父亲之所以选择留在家乡,是因为他出生在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新县,对革命老区有特殊的情和特殊的爱。他曾对我们说,要把对奶奶的孝转化为对老区人民的爱,真心实意为新县老区人民做点事。
就这样,许光拒绝了父亲,选择扎根在家乡,为乡亲们踏踏实实地办实事。
既然决定为家乡人民办实事,那么就要拿出相应的行动来。许光并不是口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带领当地百姓在行动。
许光在回乡后,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情给父亲写过信,寻求帮助,但为了家乡的修路、水利、教育等事情,许光多次给父亲许世友写信,寻求他的帮助和支持。
许光的所作所为,百姓都是看在眼中的。原本大家以为许光作为开国将军之子,是没有这样的毅力的,但没有想到许光能扎根基层几十年,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称赞: “许光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始终都感谢他!”
正如上文所说,许光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事,去寻求父亲的帮助。哪怕在许世友将军病逝后,许光也没有利用父亲的影响力为自己谋取一点点私利。要知道当时许世友将军的老战友和老部下,不少都位居高位,曾有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想要调动许光的工作,但许光坚决地拒绝了对方的好意。
可以这么说,长期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的许光,非常的低调。他从不以名将之子自居,也从来不把父亲的光环作为炫耀或者谋取个人利益的资本,更从未凭借父亲的名气参加任何公开活动或商业活动。他仿佛就像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很是平易近人!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许光也是非常严格要求的,不允许他们打着自己爷爷的旗号,去牟取个人利益。许光的大儿女,在回想起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后感慨:我的父亲传承了爷爷的优良传统,给子女树立了榜样,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珍贵无价的家风!
2013年1月6日,84岁的许光因病逝世。在这位老人病逝前,他曾立下遗嘱:自己的全部积蓄20万元,捐献给新县,用于老人及儿童福利事业。
在1月10日的许光遗体告别仪式上,百姓们纷纷自发走上街道,送这位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名将之子最后一程。
纵观许光同志的一生,遵循父亲的嘱托,不为名不为利,依然回到老家照顾年迈的奶奶,替父敬孝;回乡后,坚守岗位,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生活中,不以高干子弟身份牟取利益;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
可以说,许光同志的精神非常值得赞扬,他的艰苦朴素的品质值得传承。
许世友一生中更大遗憾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初,许世友将军的家乡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坡陡,原始林木参天,道路不通,几乎与世隔绝。家乡需要公路,但苦于无钱维修,而部队需要木材,无路也难运出。这时,将军做了牵线"红娘",派出一个工兵团,首先修起了公路,运出了部队伐下的100亩红松。这样,部队和家乡各有所得。
1976年,许世友的七十大寿在广州度过。七十大寿后,许世友的大儿子、专程从河南新县老家南下拜寿的许光在广州多住了两天。许光童年在奶奶膝前长大,许世友嘱托儿子如有红松,要买两棵。并告诉儿子:"你工资不高,也不富裕嘛,钱我得出,事情你去办。"但掏了半天钱,只掏出10元3角,于是只得让儿子先回去,随后将钱寄回家。
许光接到父亲寄来的50元钱后,认真地筹办父亲交给的"任务",又请来了特级木匠,精心设计,精心 *** ,精心雕刻,很快为父亲定制了一口棺木。许光一封信发到广州,报告父亲,棺木做好了,请他回来验收。许世友看了家信很高兴,写信告诉许光说,等他打完了对越自卫反击这一仗,只要不死就回来。若是战死了就用这口棺材,不需要再验收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许世友由广州到南京紫金山"稻香村"安家。
但春来秋去,花开花落。许世友几度许愿几度落空。直到他在 *** 总医院逝世的时候,也没有见到他花50元买的棺木是个什么样子?这不能不成为他一生中又一大遗憾。
许世友之子许光,患癌后向医院提要求: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 ——波特莱尔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英雄?是否只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才算得上英雄? 事实上,雄壮的伟业总会在一群人的努力中做到,长路漫漫中的孤独感,恰恰才显得无名英雄的自我成就尤为艰难。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人生格局与气魄,恰恰,许世友之子许光做到了。
原本可以享受人生高光的他,终因父亲的嘱托与心中坚守的孝义,而选择留在地方,断送了自己在海军大好的前程。
有人为许光感到深深惋惜,可在笔者看来,和平年代, 真正的英雄恰恰应该在最平凡之处默默坚守, 有如波特莱尔所言,人生使命必达到心无旁骛的地步,如此,才会守护住心中的道义。
生前救济贫苦无数,死后追悼会简单至极,到底是怎样的信念,支持着许光走完平凡又卓越的一生? 本文笔者将带着你共同寻找答案。
许世友,我国大名鼎鼎的上将军。按道理说,作为他的长子——许光,应该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及一个光辉灿烂的人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许光自出生以来,父亲的“光“没沾到多少,反倒是受到了不少”连累“。
许光出生于1929年阳光明媚的夏天,但他的童年,却始终跑在躲避“雷暴“的路上。
他虽然是许世友和结发妻子朱锡明的长子,但他却从两岁开始,在最需要父亲的时候,永远没有来自父亲臂膀的保护, 直到17年后,他才再次见到父亲,也才正式有自己的大名 。
这么多年来,许光一直只有一个叫“黑伢”的小名,身边也只有母亲、奶奶和姑姑相依为命。在那个世道艰难,战乱四起的年代,家中只有老弱妇孺,可想而知有多艰难。 再加上许世友 *** 人的身份,他们家也成为了 *** 人的“眼中钉“。
为了躲避 *** 的追杀,他们四处奔逃,许光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险境中成长。
曾经有一次,他们为了能够在敌人的扫荡下存活下来,只好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中,坚守三天两夜,才从虎口脱险。
幸运的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中长大的许光, 并没有因此记恨父亲,也更没有因此而“长歪”。 反而是多年的逃亡经历, 让他更加坚定地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中, 年仅七岁的许光加入了儿童团 ,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革命做奉献。
他是 *** 人的儿子,他继承的不只是父亲的血脉,更是一位老党员钢铁般的革命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许光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着。这么多年来, 虽然已经习惯了没有父亲的生活,但他对于父亲自然时刻想念,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父子相逢。
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家离人散已是常态,终生不复团圆也是十之八九。许世友自离开家乡后,多年来未曾有只言片语,许光一家人都已经不敢报太大希望,只是舍不得放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终于在一次他们遇到了许世友同乡王树声时,才再次得到关于许世友的消息 。
那是1948年,王树声调往鄂豫军区任司令员,许光的奶奶和姑姑还记得他,于是去找他打听许世友的消息。
王树声自然言无不尽,他告诉许光一家人,如今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仅没死,而且过得很好。
在他的帮助下, 正值青春年华的许光,终于见到了自己阔别17年 ,活在奶奶和姑姑嘴里的父亲。从此, 叫了这么多年“黑伢”的他,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名—许光, 取自光明磊落、光宗耀祖之意。
找到父亲后,在父亲的影响下,许光走上了一条辛苦而辉煌的道路 。许世友问他对于未来有何规划,许光毫不犹豫地说道: “我想当兵!和父亲一样报效祖国!”
虎父无犬子,许光下定决心后,便为梦想全力以赴。 父亲告诉他,如今全国即将解放,新的未来即将开始,新中国将会需要更多的人才建设国家,因此,文化尤其重要。
许光也认为父亲的话非常有理,不论何时,知识都必不可少,于是他决定入校读书,打好基础,为更好的报效祖国而努力。
他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虽然才与父亲相逢不久,但他们都知道,以许光如今的年纪才开始学习已经有些晚了;所以学习一事宜早不宜迟, 很快他就直接进入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
在学校中,他学习非常认真,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好评。他的班主任李心田老师还以他为原型,创作了《闪闪的红星》一书, 这本书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播出,火遍全国,剧中主角“潘冬子”也由此成名。
许光仍是不受任何影响,仍旧低调地学习、生活。 从速成班毕业后,他又进入了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之一海军学校、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继续深造。
从许光选择深造院校来看,他仍未忘记自己当初“当兵、报效祖国”的理想,反而更加坚定和有方向。
他热爱海军事业,也有能力在部队中发光发热。 当时的许光是我们建国后,首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从学校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北海舰队,在这里度过了他最“辉煌”的时光。
许光从不向战友们提起自己的将军父亲,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许世友的儿子,而应该受到优待,相反,他比大多数战士们,还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在北海舰队期间,他接受的是一线战斗部队最严苛的训练,从未叫过一声苦。
梦想,可以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许光而言,当兵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海军更是他坚定前行的力量。所以,每天反复重复训练的日子对他来说,是享受其中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心中有光的人,不论在哪里,前路都是充满希望和活力,许光就是这一类人。
在他的海军生涯中,他万分认真的对待每一次训练、海防巡逻、演习等,才能在众多优秀战士当中脱颖而出, 且先后六次立功受奖 。
正是因为他的优异表现, 所以他很快就成为了北海舰队的副舰长,如果不出意外,他始终沿着这条道路走的话,前途将不可 *** 。
然而,人生往往充满意外和遗憾。
1975年,那将是许光一生中更大转折的一年,也是改变他命运的最重要的一年。 当时许光奶奶已是年迈多病,需要亲人照顾,她又不习惯城市生活,所以只能自己在老家独居。
许光的父亲看到母亲年纪渐老,仍念念不忘儿子、孙子,拖着老迈的身躯来往部队,心酸不已。
可叹他当时正值公务繁忙之际,想要回乡孝顺母亲却无法脱身。 思前想后,他决定“以子代父” , 让长子许光,代替他回乡奉养老母亲,照顾她安享晚年 。
在如往常一样的饭桌上,许世友突然看着许光略带无奈与恳求说道: “我这么多年亏欠了你的奶奶,如今她年事已高,我却无法脱身照顾,心中十分惦记她,你是家中长子,能不能退伍回家照顾她?”
当时的许光正在海军部队发光发热,按照他的优秀表现来看,前程势必无限辉煌。 然而作为家中长子,作为孝顺的儿子和孙子,他无法拒绝父亲的提议。
他毅然向部队提出退伍要求,回到家乡,担负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
当年那个饱受战乱之苦的破败的小山村,已经变了样,改名为“新县”,正处于发展起步的阶段。
许光回到家乡后,担任一名普通的人民武装部队参谋, 开始了他为家乡建设呕心沥血的贡献历程。
后来,奶奶去世后,许光原部队领导有意让他重回队伍,他父亲许世友也有此想法,但他拒绝了。
虽然一开始他回到家乡的“目的”是照顾年迈的奶奶, 但秉持着既来之则安之想法的他,看到了家乡的落后,家乡人民的需要,他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
当初以部队为梦想,是通过此来报效祖国,如今既然在家乡也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他也就更加倾向于改善家乡的生活。
许光曾给他父亲写过: “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 ,这句话他践行了四十多年。
在家乡建设最艰难的岁月里,到处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 为了家乡建设,他四处奔走,从未因私事求过父亲的他,多次因家乡的水利、修路,教育等事情求父亲帮忙。
在道路不通的艰难情况下,他与工人们一起将重达几吨的水泥杆扛上山顶,与民兵们一起手动挖坑填土铺设电线杆......正 是有了他不知疲倦的奔走、亲力亲为的动手,才有了新县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在生活中,他始终坚持着简朴的生活,坚守着革命党人一心为公的原则。许光从不公物私用,就连他家人,也被禁止使用公物。
他自己原可以申请一辆专车,但为了给国家节省资源,他宁愿与工作人员一起挤班车;村里通 *** 后,他从不用公用 *** 打私人 *** ,家人也绝对被禁止私人通电;烟瘾极重的他,一生都在抽农民都不爱抽的廉价香烟;就连房子,他还是租住的别人的房子,直到后来家属楼建成后,他花光所有积蓄买了一间70平大的小公寓,里面家具又旧又少......
就是在很多人看来简朴到抠门的许光,却慷慨地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工资中,拿出十万元 ,先后为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1982年,许光已经任副团军官达到更高年限,省军区领导拟提他任信阳军分区领导,但他毅然拒绝了。 他选择了转业,继续回到新县人大,为家乡建设而奋斗。
1985年,最后一次改变许光人生命运的机会,再次回到他青年时期最热爱岗位上的机会,又一次被他拒绝。
许世友逝世后,武汉军区领导有意将许光调往军区机关,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很好的机会,然而此时的许光心志已变。 相较于高升,他更加愿意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更加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家乡建设得更好。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2012年,许光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肺癌。
但“倔强”的他不愿意“浪费”国家资源,也不希望给家人带来麻烦,所以即使在子女的百般劝说下同意来到 *** 武汉总院住院治疗,也要先提出“三不”要求。 一是不用进口药品;二是不做过度治疗;三是不给子女添麻烦。
后来,他实在不愿意待在医院治疗,强烈要求回到他奋斗多年的家乡,看看家乡的山水。
2013年,许光在没有制暖设备的屋子里,突发心梗,离开了人世,享年84岁。
许光死前曾立下遗嘱,要求将他生前20万元的全部积蓄,捐献给新县,用于老人及儿童福利事业。
许光生前低调简朴,死后仍不改其自始至终的简约作风。不铺张、不浪费、不麻烦,他践行一辈子,死后子女遵照他的遗愿,举办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简陋的灵堂内,数千人挤入其中送他最后一程。
许光一生不负他之名,光明磊落、光宗耀祖。 至死他仍不忘父亲谆谆教诲,“代父孝母”,奉献祖国。
他一生低调,从不以自己的身份要求特权,反而因这一层身份,另他更加的有压迫力,不断的督促自己不能给父亲、给老党员抹黑。
他虽然没能一直追随父亲的脚步,走在军人的道路上,但他也始终在做和父亲一样的事情—为祖国做贡献。
伟大不一定就是轰轰烈烈,平凡中的伟大更加触动人心。 因为能坚守平凡,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不求名与利,非常之艰难,但他做到了。
他是子女眼中“抠门”又固执的父亲,一件海军便服一穿就是几十年,出门不舍得叫专车,年纪大了,散步累了,自己花一块钱搭公交回家,亲戚朋友们想要跟他走个后门那更是不可能…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为国家做贡献,在部队时积极努力,在家乡时呕心沥血。
他作为高干子弟,即使不努力,即使不听从父亲安排,他也可以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但是他却从未将自己当成高干子弟, 也告诫他的子女将“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不允许搞特殊,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
他是英雄的儿子,他也是英雄本人。
他父亲在战场书写传奇,他就在家乡书写另一种传奇,这是英雄的传承,更是老革命家们的意志传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