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其开创了“永乐盛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抢来的,那么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为大家介绍一下。

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
消藩严重:朱元璋再为期间,为了避免大臣掌权,就分封了很多皇子为藩王,其中朱棣的势力最为强大。朱允炆即位后,担心他们的势力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开始消藩。最初不少藩王被贬为庶民或者被流放,而朱棣自然也会担心自己变成其中一员,就决定起兵反抗。
野心勃勃:朱棣的势力不断强大后,野心开始膨胀,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尤其在古代皇室。当时的太子朱标去世,而晋王、秦王等也都离世了,朱棣是藩王中年龄更大的,并且实力强大。朱允炆压制不了朱棣的势力,所以朱棣起兵成功,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
朱棣将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就是仁宗皇帝。其实他的继位道路不是特别顺利,因为他的弟弟朱高熙才能非常出众,而且作战英勇。尤其是在靖难之役期间,太子朱高炽镇守在北京,朱高熙则跟随朱棣南下,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军队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朱棣就很犹豫该立谁为皇子。
朱高炽其实身体不好,但是性格忠厚,适合做一个仁君,而且朱棣遵循嫡长子即位的习惯,将朱高炽立为皇子,可是朱高炽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病逝了,终年47岁。朱高炽在位期间,做了不少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比如更改了朱棣当年的命令,将因为靖难而被罚为奴隶的大臣家眷们都释放了,而且给老百姓发放土地。

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 他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
朱棣是朱元璋之子,但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他,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棣的皇位是他从自己的侄子手中抢来的。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其实朱棣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导致朱棣从朱允炆手中篡夺皇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来自朱允炆的步步相逼,二是朱棣本身就有这样的野心。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的时候,给他留了几个能辅佐他的元老臣子。朱允炆年纪尚轻,在位期间听从了老臣们的建议,决定对自己的叔父们实行削藩政策。朱允炆的这一举动,大大动摇了包括朱棣在内的很多藩王的利益。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兄弟们被削去了权力,朱棣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下一个就轮到他了。
此外,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辈,他能够得到朱元璋的青睐,全都仗着他有个好父亲。朱允炆的父亲是太子朱标,太子朱标心怀慈悲,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只是很可惜的是,朱标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没有能够等到继承皇位的那一天。
朱标死后,朱元璋便爱屋及乌,把对他的疼爱全都转移到了朱允炆身上。倘若当初继承皇位的是朱标而不是朱允炆,朱棣可能也不敢堂而皇之起兵篡权。朱允炆当皇帝他是万万不可能心服口服的,所以即便没有削藩政策,朱棣篡权恐怕也是迟早的事。
朱棣自幼就跟着朱元璋在战场上历练,长久以来喋血沙场的经历,也培养了他更大的野心。比起年少懦弱的朱允炆而言,朱棣有大将之材,更有帝王风范,所以他甘愿冒着风险去破釜沉舟,去搏一搏。自古以来成王败寇,靖难之役中朱棣大获全胜,他如愿以偿坐上了皇位,而朱允炆则在战乱中下落不明。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方孝孺十族?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方孝孺十族??太狠了吧!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 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之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朱棣靖难之役为什么他们不把史料抹去呢?




曾经与网友交流之时,有个网友认为历史上的太宗都是得位不正的,虽然这样说不太合适,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像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的政变方式继位,宋太宗赵光义这个大家也清楚,烛影斧声可谓是千古之谜,明太宗(成祖)朱棣则是通过靖难之役,直接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下台,自己来当皇帝。
在这里先说一下朱棣是明太宗这个问题,历史上朱棣刚开始的庙号是太宗,直到一百多年以后,才被嘉靖帝改为成祖庙号,所以从此明朝少了一个太宗庙号,多了一个成祖庙号。
可能有人会认为,像他们登基成为皇帝以后,可谓是言出法随大权在握,抹掉这段历史不就行了吗?

其实这个想法比较幼稚,虽然历朝历代是帝制社会,并且越往后君权越集中,比如明朝就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但是皇帝抹去史料,抹去这段历史,无异于天方夜谭了,诸如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这种事情,可谓是天下皆知,皇帝也是人,并非是神,根本没办法在每个方面都将这段历史抹去,如果非要抹去,恐怕抹不掉不说,反而会贻笑大方。
所以李世民和朱棣并没有选择抹掉这段历史,因为知道事情根本不可为。
而且他们还有更高明的 *** ,何必要选择这种没有效果的 *** 呢。
李世民虽然没有抹掉玄武门之变及其逼父禅位的历史,但通过抹黑父亲李渊、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来营造出父亲李渊无能、昏庸、优柔寡断,是非不分,所以过度偏袒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状况。

因此造成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变本加厉的迫害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被逼无奈之下,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其实在历史上,从隋大业十三年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一直是唐朝的更高决策者,不说多么英明神武,但也并非大家印象中的昏庸无能。
结果到了李世民登基以后,虽然没有抹去玄武门之变这段历史,但是纂修的《高祖实录》将太原起兵的功劳都归于李世民,一统天下几乎都是李世民的功劳,而李渊反倒成为是坐享其成,昏庸无能了。
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则成为无恶不作之人,在史书中被诟骂为“纨绔无赖子”、“凶险之徒”、“同恶相济”。《旧唐书》所说“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意思是如果让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中顺便一人做皇帝,恐怕唐朝马上就会分崩离析,他们甚至连秦二世和隋炀帝都不如,不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唐朝哪有289年的国祚可言呢。

而《旧唐书》如此评价二人,无非是受了李世民授意下所纂改的《实录》和《国史》影响。
由此可见李世民的 *** 很高明,不做抹去历史的无用功,而是主要通过自己纂修变质的《高祖实录》,来使自己形象正面化,丑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抹黑父亲李渊是无能之人,使他不光彩的玄武门之变,反而成为被人歌颂的一次拯救大唐于水火之中的英明神武之决策。
而明成祖朱棣则是另一番遮掩了。
同样遮掩美化自己,无疑朱棣还是不如前辈李世民的。
我们先看看朱棣是怎么做的。
朱棣出生于1360年,明朝于1368年开国,很明显朱棣再美化自己,不可能像李世民那般将开国功劳都归于自己身上。
所以朱棣在父亲朱元璋倾向于立他为嫡的上面开始下功夫,为了增加自己的正统性,因此在永乐年间修改过两次《太祖实录》,内容自然是多了很多赞美朱棣之词,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曾纠结传位于朱棣的记载。

比如史载:太祖常有意易储,刘三吾曰:‘若然,置秦、晋二王何地?”太祖乃止。
而这些说法多是来源于《明通鉴》所记载的太祖欲立燕王朱棣之语。
而《明通鉴》中为什么会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欲立燕王朱棣为皇储呢,就是因为《明通鉴》是参考了《太祖实录》而写的,因此使得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曾经真的想传位于朱棣。
我们不说朱棣曾经修改过两次太祖实录的事情,就说说明太祖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一生经历之丰富,使人望尘莫及,一个如此聪明的人,怎么可能明明立了皇太孙朱允炆,而还不时的表达出欲立燕王朱棣的意思呢,还是搞的人尽皆知,这不是摆明要让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叔侄失和吗。
朱元璋会做这种愚蠢之事?
肯定不会。
如果朱棣纂改历史以此为止,也算可以,无非加了一些赞美自己之词,贬低了一下侄子朱允炆,但之后朱棣的做法就有些幼稚了。

朱棣在篡位以后,是将建文帝一朝的所有相关资料都尽数销毁,只有少数史料遗漏才得以流存。
最关键的是朱棣竟然不承认建文帝朱允炆的正统皇帝存在,所以明朝在二百多年中,称建文帝朱允炆为“革除君”,称建文帝在位的时间为“革除时代”。
像建文帝在位的四年,直接加到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三十一年中,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由在位三十一年,变成在位三十五年;直到二百多年以后的万历时才承认建文这个年号,而建文帝这个正统皇位并没有被承认,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被承认。
关于不承认建文帝朱允炆正统皇帝的事情上,无疑朱棣就是欲盖弥彰了,反而是暴露出自己想掩盖篡位的失败之举了。
最后总结来说李世民和朱棣两位太宗,都是聪明之人,虽然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皇位,但都没有选择抹掉这段历史,因为压根抹不掉,所以采取了迂回方式,纂改其他相关历史,来尽量自然的美化自己,丑化失败的一方,效果还是很好的。
而什么叫成王败寇呢,像李世民和朱棣之举,其实就是成王败寇的另一种解释,失败者,有时候往往不只是付出了生命,甚至史书上都是遗臭万年的。
从燕王到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能成为万世不祧之君?



明朝一直是历史上议论最多的事,不光是开国君王朱元璋,争议最多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了。他的这个皇位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手夺来的。所以许多人都说他是逆贼,而且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个迷。这使后人一直都议论纷纷。那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君王为什么能过和朱元璋并列为万事不祧之君?朱棣虽说夺位手段残忍了写但他在位是明朝是开创了一番盛世。但他死后封号还是明太宗,后来嘉靖帝以他对明朝社稷有大功之名为了自己的私心改为了明成祖和朱元璋齐名为万事不祧之君。

朱元璋长子朱标去世,选定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的儿子有二十多个,但是他偏偏谁都看不上唯独中意他的大儿子朱标,从小就是按照太子的标准培养的这时基本就没朱棣什么事。可是他这大儿子身体太过羸弱在三十八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可使朱元璋犯难了,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怕是过不了多久选太子就成了他的之一大事。他认为燕王,晋王,周王虽然勇猛又争强好胜之心的是太过残暴不仁厚。而其他的儿子也看不上眼,所以他最后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是后来的建文帝,这建文帝生性软弱但胜在“孝”所以在文管的扶持下才得以继位。

建文帝继位,对藩王削藩,燕王朱棣起义
自古君王性格都是如老虎般强势,可建文就是个小绵羊所以建文帝上任不久就对各地藩王进行削藩,还将其中一位作恶多端的贬为庶人。这一政策引起了各地藩王的不满。由此便有了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他带兵攻进都城,成为了君王还大肆屠杀建文帝的老臣这一行为着实残暴也是他这一生中更大的黑点。而建文帝不知道到底是出家了还是被朱棣秘密杀死他的去向也成为了一个谜团。朱棣上任后也不闲着先后五次远征蒙古和周边地区保护了我国的版图完整。还编制永乐大典,这部书是古今中外之一本百科全书。他治理有方因此出现了“永乐盛世”。1424年在一次征战蒙古回程途中去世了。此时他是庙号还是“明太宗”。

百年之后明世宗朱厚熜把朱棣改为“明成祖”
到明成祖朱厚熜的时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为君王进入陵墓因此改朱棣的庙号为明成祖和朱元璋共为“万事不祧之君”。因为朱厚熜的皇位并不是子承父业得来的而是从明孝宗朱祐樘。那里继承来的。因为朱厚照膝下无子所以选中近亲朱厚熜来继承皇位。而朱厚熜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明正言顺所以追封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也为皇帝葬于皇陵。但是位置已满所以他就以朱棣宅心仁厚,为明朝做出巨大贡献为由改为明成祖,把朱高炽移去偏殿把自己的父亲塞进去。这就是朱棣万事不祧之君的来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