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历史上有真实的集体失踪事件吗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党,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之一个故事说起了。

First Blood
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Double Kill
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你们猜得没错,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没能控制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他又一次跑去玄都观,理所当然的又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帮孙子走马灯一样的换,最后也没个毛用,偏偏大爷我今天又回来啦!够嘚瑟了吧?这还没算完,关键刘郎先生还给诗写了个序言。序言的最后一句是“以俟后游”,大概意思就是爷先把诗写好,等以后被贬直接就能拿出来用。
那么结局已经很明显了,朝里那帮官员这辈子都没听过这种要求,齐心合力的把刘禹锡再次踢出京师,到苏州当刺史去了。

没有Triple Kill了,刘郎再没回过长安,当他变成刘老汉的时候去了洛阳,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狂躁的一生。吐槽机觉得虽然刘郎这半辈子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但他依然是条汉子,扯淡完毕。
历史上有真实的集体失踪事件吗
最令人称奇的军队集体大失踪一案当属之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军队。
此案发生在1915年8月28日,当时英军和新西兰部队部署在土耳其的嘉里玻里地区。
白天一队800多人马的英军向一个高地机动,当时天气晴朗,少有云彩,有近似面包状云片在英军阵地上空飘浮,而英军所要机动的山头有一片浓浓的灰色雾气,山巅却隐约可见,山下晴朗一片。
随着大队人马的不断攀升,队伍逐渐地遁入迷雾之中,等到最后一名士兵消失在迷雾中后,一会儿,惊人的奇迹发生了,整个大队人马无声无息地失踪了,再也看不到一个士兵从灰色雾团中走出来了。
几十分钟后,山头弥漫的灰色雾团一部分四处消散,大部分慢慢浓缩成一个硕大无比的雾团缓慢上升,最后和英军阵地上空的几朵浮云融到一起后就静静飘离而去。
山头雾气消失后,整个高地寂静无声,山上植被清晰可见,然而整整800多人杳无踪影,800多条人命像那一团神秘莫测的灰色雾团一样静静地雾消云散!当年和800多英军同在一阵地的22名新西兰士兵就曾亲眼目击过这一事件,当时这22名士兵就驻守在离英军60米左右的小高地上,英军800多人从机动地攀登对面高地直到最后一名士兵消失在山头的迷雾中,其全过程这22名士兵都尽收眼底。
最后当发觉英军大队人员全部失踪后,这22名士兵向上级作了报告,英军接到报告后,曾制定了周密的搜寻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搜寻,然而毫无结果。
当时英军一直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全队人马均为土耳其军所生俘,等到战争结束,英国向土耳其提出要交回那失踪的800多名英军,要求遣返生存的俘虏,然而土耳其一直坚持说从来就没有看到过这支部队。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那800多士兵中的任何一人了。
那800多人马犹如遁入了一个神秘王国,成为英国军事历史上一大悬案。
无独有偶,也是在之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也同样鬼使神差地遭此厄运。
布置在马尔登高地上整整两个营数百名的士兵也同英军一样悄无声息地神秘失踪了,法军也曾派出大部队进行全面搜寻,后来同样空手而返。
规模更大的一次军队集体神秘失踪一案,很不幸运地让西班牙给碰上了,此案是发生在距今289年前的1711年,当时近4000多名西班牙士兵驻扎在一个叫派连山的山上过夜,以待后继援军的到来。
第二天早上援军到达山上宿营地时,军营内柴火仍然在燃烧,马匹、大炮也原封未动,然而就这样一支遍布满山遍野、浩浩荡荡的大部队竟然一个不留地全部消失了。
和英军失踪案不同的是,西班牙的这支部队毕竟还留下一些马匹、火炮和柴火,然而人却全部和英军、法军一样魔鬼般地神秘失踪了。
在西班牙官方文献上曾清清楚楚地记载了这一神秘的失踪奇案。
60多年前,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遇到过这种怪事。
在1937年12月初的南京保卫战中, *** 集中了20万军队云集在南京市周围。
此役中方军队损失惨重,尤其是远道赶来助战的川军某师损兵折将尤为重要,该师有一个团,因担任阵地侧翼对敌警戒任务,重点防御京杭国道一侧敌人可能突如其来地穿插分割,故一直未直接参战,当防御战役失利后,为了保住有生力量,全团二千余人急行军向绵延数十里、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撤退。
然而,部分进入青龙山地区后,从此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支部队,全团二千多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有人推测这支部队是不是分散突围出去了,然而仔细分析推敲一下日军当年的战役态势和 *** 后,此种假设便不攻而破。
因为当年围攻南京的日军总指挥就是南京大屠杀的首犯,灭绝人性的松井石根大将,早在离开日本东京赴上海战区之前,就早早着手于筹划对南京实施进攻,因此,在攻陷上海后,他在没有报请统帅部最后批准的情况下,就令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乘中国军队溃败之机,分多路向南京追击,进攻计划详尽而又周密,企图把整个南京围得滴水不漏,来个一锅端。
为了一网打尽中国军队,日军采取撒大网的大迂回包围,于1937年12月1日出动了两个精锐师团从上海以南的杭州湾登陆,沿途经嘉兴、湖州、广德、芜湖一路包抄中国防御部队的大后方。
仅10天这支日军的一部就和与沿无锡、镇江、句容一线围追过来的日军在南京东南部汤山镇连接起来,从而达成了日军大撒网、大包围之企图,形成了三面对南京围攻收缩之态势。
当时,众所周知,中国守军只有邓龙光将军所指挥的93军一部趁日军尚未合围之际,幸运地从山道间大胆穿插突围出去,在这支部队突围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一支成建制的中国守军能够冲出日军密不透风的封锁圈了。
所以提出这支2000多人的全团人马全部突围出去的假设绝难成立。
退一步说,就是全团突围出去, *** 军队应有一星半点信息,然而1939年 *** 军总部在统计作战情况时,就曾发现这个全团人马不知下落的奇怪事件,无奈只能将全团列为集体失踪案件。
抗战胜利后, *** 军总部曾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这一全团失踪悬案进行过专项调查,然而一无所获,此案最终也不了了之。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顾千帆追查的「帽妖案」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没错,历史上的确有这件事,不过后来被证实是以讹传讹的谣言,还被有些人利用了,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造谣。

相信一般电视剧中出现的各种悬案应该很多小伙伴都非常感兴趣,而且这次还出现在《梦华录》这部如此火爆的古装剧中,当然会惹人注意了,反正我是非常感兴趣啊,哈哈。
第19集的《梦华录》中就提到了提到了“帽妖”,这可是历史上宋真宗时期真实发生过的事,而且剧中描述,符合历史记载,不得不说, *** 组真的用心了。


历史上的“帽妖”事件发生于天禧二年(1018年)五月,洛阳“讹言有物如乌帽,夜飞入人家,又变为犬狼状”,说是洛阳流传着一个传言,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像帽子一样的妖怪,到了晚上就化成狼一样的怪物,然后飞到百姓家伤人。“人民多恐骇,每夕重闭深处,至持兵器驱逐者”。五月份的洛阳人每天都担惊受怕,晚上房门紧关,有的还兵器不离身。

五月底的时候,河阳三城节度使张旻向宋真宗奏报了“帽妖”事件,宋真宗非常生气,然后派御史吕言到洛阳找当地官员问责。

其实宋真宗生气不无道理,因为河阳三城到开封的距离比洛阳到开封的距离要远,洛阳的官员都是吃干饭的吗?这么大的社会事件竟然不上报?妥妥的涉嫌失职渎职?

御史吕言赶到洛阳后见到了主政官王嗣宗,也表明了来意。
万万没想到啊,王嗣宗这个傻缺,全然不当回事,因为他不信这东西,他说这“帽妖”伤人的事完全就是听风就是雨,后来他采取了不管不问的处理方式,随它传下去吧,所谓谣言止于智者,看谁熬得过谁。
他要生活在现在肯定能力很强,但他也没想到当时没有几个智者,大家就喜欢吃瓜,本来就没什么娱乐活动了,这件事不是正好拿来吃瓜。
果然,事情不妙了,“六月乙已,传及京师,云能食人”。到了六月份的时候,“帽妖”的事传到了开封,传到这之后开封人也非常害怕。“里巷聚族环坐,叫噪达曙”,大家全都聚到一块了,稍微有点动静大家就大声喊叫,这样才不害怕。
传着传着竟然还传到了军队,当时开封有禁军四十三万两千人,大部分驻扎在京城,听说这件事后,连军队的人晚上都不敢睡觉了,都拿着武器坐在一起。宋真宗夜不能寐。

不管“帽妖”事件是真的还是假的,但的确造成了社会动荡,怎么能不管呢?
首先,宋真宗下令举报传播谣言的人重重有赏,只要查实,散布谣言的人会被立刻逮捕。其次,宋真宗还派人设立道场,祭祀神仙,祈求上天。
赏罚这个 *** 还是很有效果的,收到了很多举报信,先斩了一个法号叫天赏的僧人,还有两个民间术士耿概和张岗。之后,又抓了所谓的“散人”张子元等数百人,后来杀了六人,其余免死。
这下好了,开封的谣言慢慢消退了。

宋真宗
可这种办法出现了弊端,以前大家害怕“帽妖”,现在害怕谈论“帽妖”被官府捉拿。此时一位官员刘烨就提出建议,不能让这件事变向扩大化了。宋真宗随后下令不再深究,百姓终于可以放松了。造谣传谣逐渐没有了,几个月过后,“帽妖”的谣言自然破灭。
当时“帽妖”事件不仅在洛阳、开封传得很厉害,而且还传到了南京(当时叫应天府),这边处理这件事可以说是更高明的,应天府尹王曾不相信“帽妖”的存在,于是下令,晚上的时候,开着城门,看看这个“帽妖”到底是何方神圣。还让巡逻官兵,看到祭司等行为,设备全部撤掉。只要有提到“帽妖”的,咨询盘问:在哪见到的,时间地点经过,有没有伤到谁,在哪里伤的,全部一五一十地交代清楚。如果说不出来,给你定个妖言罪!
何为妖言罪呢?《宋刑统》 规定 :凡是编造神奇怪诞的事迹迷惑三人以上就是妖言罪。严重的可被处以绞刑,最轻的惩罚也是杖六十。
不久后,南京的“帽妖”谣言不攻自灭。

虽然说是谣言,但是任何谣言都要有个开头吧,“帽妖”这个谣言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传开的,背后是不是有某些利益团体,这已经没法考证了。还有人猜测,是古代的不明飞行物事件,于是就当作”飞碟“的史料来使用,不过查询史籍,都被定为”讹“言而已。
对此事件,大家怎么看?在评论区聊聊吧。
世界啊真的有丧尸病毒这种东西,历史上有没有记载过丧尸?
历史上真实出现的丧尸事件,看了起鸡皮疙瘩公元前 60,000 年KATANDA, 中非最新的考古探索发现了一处位于 Upper Semliki 河沿岸, 包含有 13 据人类头骨的洞穴. 全部都被碾碎了. 在它们旁边是一大堆化石化的灰烬. 实验室中的分析表明, 那些灰烬是这 13 人的其余部分.。在洞穴的石壁上有着人类轮廓的绘画, 摆出一种危险的姿态, 双眼则呈现出一种邪恶的凝视. 而在其嘴里则是另一个人类的身体.这一发现并未被视为一次真实的丧尸事件. 一种理论认为碾碎的头骨和焚烧的身体是一种处置食尸鬼的手段, 而洞穴壁画则寓意警告.公元前 3000 年,
HIERACONPOLIS, 埃及1892 年一次由英国人主导的发掘打开了一处没有任何特征的坟墓.没有任何线索能表明安葬其中的人为何, 或是任何有关此人的社会地位怎样.尸体在一处打开的地穴外被发现, 卷曲在角落中且只有部分的腐烂. 上千的抓痕散布在坟墓的每一处表面, 就好像这具尸体曾试图挖出一条路出去一样. 法医的检测表示这些抓痕是在数年里由同一个体所造成的!尸体的右半身有几处咬痕. 且齿形属于人类. 一次全面的尸检显示这具尸体那干燥的, 部分腐烂的大脑不仅跟那些被 Solanum 感染的个体相同 (前额叶彻底的消失无踪) , 而且还含有一些病毒特有的微量元素. 争论现在集中于, 古埃及医师都会移除他们的木乃伊的大脑组织, 那么这一事例究竟是怎么回事?公元前 212 年, 中国
秦朝时, 所有内容不涉及时间劳作的书籍, 例如农业或建筑学, 都被皇帝视为 "危险思想" 而被尽数下令烧毁.
无疑那些被投入火焰中的有关丧尸袭击的档案将永不可知.
这一保存在一位被处死的中国学者的住宅墙内的, 残破不清的医学手稿, 或许是那些袭击的一份例证:
处理 Eternal Waking Nightmare 的唯一有效手段, 是用火焰彻底地烧至碎散. 患者必须在身体被完全束缚住, 嘴被塞满稻草的情况下才可以确保安全. 所有肢体和器官必须被除去, 并避免与其发生任何体液上的接触. 每一部分都必须被烧成灰烬, 然后往至少 12 个方向分开. 这种不治之症没有任何其他应对 *** ……对人肉的渴望, 不可抑制……如果同时遭遇多名牺牲者, 加以控制将不可做到, 必须直接予以斩首……少林铲是达成这一目的最迅速的手段.
其中并没有提及 "Eternal Waking Nightmare" 的牺牲者是不死真的死了. 只有那对活人血肉的不懈渴望, 以及唯一可行的 "治疗手段" 能够暗示古代中国的丧尸活动.
公元 140-41 年, THAMUGADI, 努米底亚 (现阿尔及利亚)
古罗马帝国在当地的行政长官, Lucius Valerius Strabo记录了 6 次发生在沙漠游牧部落中的爆发. 所有这些爆发都被从 In Augusta 军团基地前往的两个大队所扑灭. 处置的丧尸总数: 134. 古罗马军队伤亡: 5. 除了官方报告, 一名随军工程师的私人日记揭露了一些深层次的发现:
当地一户家庭被困在自家住宅内至少 12 天, 期间那些凶残的生物徒劳又不懈地抓挠刮擦着他们家的门窗. 在我们的士兵将这一家人救出来后, 他们看上去已近乎癫狂.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 这种生物日复一日, 夜复一夜永无终结的哀嚎, 已证明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这是人们之一次认识到丧尸袭击所能造成的心理伤害. 全部 6 次事件, 依据它们发生的年代次序, 使我们能够确认, 一或更多在一次事件中 "生还" 足够久的丧尸可以再次引发一场事件.
公元 1807 年, 巴黎, 法国
一个男人被许可进入 Chateau Robinet, 一处为犯罪而精神病患者所设立的 "医院". 据地区行政长官 Reynard Boise 博士的官方报告: "病人看上去语无伦次, 近乎野兽, 有无法满足的暴力欲求……他的嘴像疯狗一样不停想咬东西, 他在被拘束住之前成功地伤害了另外一名病人." 接下来, 故事提到那 "受伤的" 同室者遭到了通常的处置 (包扎伤口并服下一剂朗姆酒), 然后被一处关进另有五十名男女的多人单间. 随后几天里发生的, 是一场暴力的狂欢.
守卫和医生, 都被从单间里发出的尖叫声所惊吓, 直到一星期过去之前都拒绝进入. 到现在, 全部剩下的只有五名感染者, 身体一些部分被吃掉的丧尸, 以及几打支离破碎的尸体. Boise 很快便申请了退休并过起私人生活. 这些活死人之后发生了什么鲜为人知, 一开始的丧尸怎么被带到这处机构也是无人知晓. 拿破仑波拿巴亲自下令关闭这所医院, "净化," 之后改建为一处为伤兵建立的康复所. 同样, 我们对于之一个丧尸的来历一无所知, 不论是他如何感染上疾病, 或他是否还感染了其他 Chgteau Robinet 的人.
钢锯岭真实历史
1.血战钢锯岭真实事件是什么揭秘 道斯历史
改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的真实事件。
电影真实还原了二战期间一位美国二等兵的奋勇救人事件。戴斯蒙德·道斯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活着接受Conscientious Objector荣誉的人。所谓的Conscientious Objector,就是因为宗教和信仰原因而拒绝服兵役的人,他愿服兵役,只不过拒绝拿任何武器。
戴斯蒙德·道斯获准以医疗兵身份不携带任何武器奔赴战场,最终凭借勇气与智慧挽救75人性命,获得由杜鲁门总统亲手颁发的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戴斯蒙德·道斯(De *** ond Thomas Doss)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市。他的父亲威廉托马斯·多斯(William Thomas Dos)是一名木匠,母亲名叫Bertha E. (Oliver) Doss(伯莎(奥利弗),多斯)。
1942年4月自愿入伍。服役期间戴斯蒙德·多斯拒绝接受携带武器和在战场上杀死敌人,在军中被其他人视为异类和懦弱份子。
扩展资料
加菲饰演美国二战英雄De *** ond Doss,事迹每每感动不少人:出自自身信仰,他拒绝带武器上战场,拒绝杀人,被称为懦夫,也上过军事法庭。
但他致力于以自己的方式“作战”:救人。经常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奋力救助受伤的战友,一救几十人甚至更多,即使这让他多次受伤。
由此成为二战期间之一个拒服兵役,没有任何杀死敌人记录却获得更高荣誉的士兵。戴斯蒙德·多斯在战争期间受伤过三次,在被确症为肺结核不久之后便在1946年退出服役离开部队。
他花了五年时间接受有关肺结核的治疗。2006年,戴斯蒙德·多斯在家中逝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国家公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战钢锯岭
2.如何评价血战钢锯岭
评价:
《血战钢锯岭》故事节奏有张有弛,既极度写实更饱含诗化的美学风格,在惨烈中努力营造出一份崇高之美。同时,全片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全片浑然一体地展现出极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影片虽然大篇幅渲染了极为惨烈血腥的战斗场面,但同时擅长以细腻动人的镜头语言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展现出一个凶残杀戮和至善拯救并存的现实图景。该片按照叙事风格大概分割成两个部分,双重风格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一份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和灵魂涤荡。
《血战钢锯岭》摒弃了眼下最热门的手提摄影,反而采取了非常老式的战争片的拍法,固定摄影机、固定镜头、客观视角,虽然场景不过几个阵地,但是却把战场的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是一部关于反战主义的暴力剧情片,成功地将优雅与恐怖融合在一起。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饰)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
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再救一人,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奇迹般的运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还。
3.钢锯岭这个真实吗
戴斯蒙德·道斯(De *** ond Thomas Doss)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市。他的父亲威廉托马斯·多斯(William Thomas Dos)是一名木匠,母亲Bertha E. (Oliver) Doss(伯莎·奥利弗·道斯)。
1942年4月自愿入伍。服役期间戴斯蒙德·道斯拒绝接受携带武器去杀人,在军中被旁人视为异类和懦弱份子。戴斯蒙德·道斯严格信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坚信以基督教为信仰作为武器投入到战斗中。最终在临近前往太平洋作战前夕被分配到第77步兵师,第307步兵团医疗分队。
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戴斯蒙德·道斯从未有过任何杀死敌人的记录荣誉,但在多次战役中无任何武器的情况下救助多名伤亡士兵,使许多因无法救助而面临死亡的士兵得以幸存。
戴斯蒙德·道斯在战争期间受伤过三次,在被确症为肺结核不久之后便在1946年退出服役离开部队。他花了五年时间接受有关肺结核的治疗。
2006年,戴斯蒙德·道斯在家中逝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国家公墓。
2016年,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将在北美11月上映。演员安德鲁·加菲尔德将扮演戴斯蒙德·道斯。为此讲述戴斯蒙德·道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传奇故事。
2016年12月8日,《血战钢锯岭》在中国大陆首映。
4.血战钢锯岭男主原型人物是谁 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
德斯蒙德·道斯·托马斯(1919年2月7日 - 2006年3月23日)是之一个拒服兵役者但却获得荣誉勋章的士兵,战争期间服役于第77步兵师,第307步兵团医疗分队。
1942年4月自愿入伍。服役期间戴斯蒙德·道斯拒绝接受携带武器去杀人,在军中被旁人视为异类和懦弱份子。
戴斯蒙德·道斯严格信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坚信以基督教为信仰作为武器投入到战斗中。最终在临近前往太平洋作战前夕被分配到第77步兵师,第307步兵团医疗分队。
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戴斯蒙德·道斯从未有过任何杀死敌人的记录荣誉,但在多次战役中无任何武器的情况下救助多名伤亡士兵,使许多因无法救助而面临死亡的士兵得以幸存。 戴斯蒙德·道斯在战争期间受伤过三次,在被确症为肺结核不久之后便在1946年退出服役离开部队。
他花了五年时间接受有关肺结核的治疗。
5.《血战钢锯岭》中二战日军战力究竟有多强 历史揭秘
初期的日本军人在国内经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由于缺少资源和武士道,日本士兵特别注重了拼刺的训练,日本陆军装备虽然在国际上稍显落后,但是对付没什么家底的中国军队还是绰绰有余,初期的日本士兵可以肉搏同时对付两三个没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人,整体作战素质远高于中国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事的发展,太平洋战场的重担,使日本从中国抽调陆军来对付来自美国的压力,并且由于兵员的损耗和战事的危机,日本没有时间与能力来精心训练士兵,使得后期日军士兵素质急速下降。
但初期的日军近战能力是国际一流的。
6.血战钢锯岭是根据什么真实事件改编的
改编自二战真实事件。
奥斯卡更佳导演、好莱坞资深影星梅尔•吉布森睽违 10 年,执导改编自二战真实事件的电影──《血战钢锯岭》。故事描述美国陆军戴斯蒙德·道斯因信仰拒绝拿枪上战场,在军队只能协助军医,而被看不起与百般刁难;结果,他手无寸铁,在冲绳岛战役中成为了拯救 75 人的英雄,是史上之一位获颁荣誉勋章的反战人士。
真实故事刻划出人性在战场上的重量,让梅尔•吉布森说什么也要重拾执导筒,以这部野心勃勃的作品回归影坛。然而 10 年的时间并不短,好莱坞产业已不如以往,无论是拍摄资源、预算或电影类型都受限不少,让梅尔•吉布森重新适应了一番。
尤其他向来不屑超级英雄电影,这次的拍片经验更加感受到好莱坞的不公,让他十分感叹:「拍电影的自然规则已经改变了,除非电影中有人穿着紧身衣,或翻拍一些漫画的东西,不然你根本拿不到雄厚的预算与时间。」
7.血战钢锯岭是根据什么真实事件改编的
信仰能改变什么
如果没有真实色彩的基色,那么其实《血战钢锯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以战争为引夸张的布教电影,但一切因其真实而不同,那源于信仰的坚守在修罗鼻地狱中诞生的生命奇迹,不仅对反战以深刻的着点,更作出了对信仰真挚的诠释。
一个不愿拿枪上战场的士兵却在战后荣获荣誉勋章的故事,乍听起来不经令人感觉尤为荒诞,但梅尔·吉布森却以此为切入,将那段本已被尘封于历史的传奇,化作了这部感人至深的《血战钢锯岭》。因出于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过往所留下的阴影,电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绝触碰任何武器,却又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军,遇上了这样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会如电影中他的上司那样啼笑皆非,在软硬兼施劝其离开军队无果后,也只能让他作为一名如其所愿的医疗兵上了战场。
就前段铺垫来说,电影为了营造亲情、爱情、友情,又要突显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坚定,不免耗费了过多的时间,使观感上稍显冗长,但随着战争的来临,透过登陆冲绳时看着败阵下来的残军到直面战争的作战,电影也开始发力,步步为营的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极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战争佳作,永远不在于有着多么宏大的场面,更不是让人去热血沸腾,而恰正如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观感,为人如坐针毡感受着在战争面前个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泯灭,而这时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却又永不熄灭的微光,照亮驱散已战争的阴霾。
真实的奇迹远比电影本身来的更为震撼,当不经令人质疑于一个并非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如何穿梭自如于战场,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时,翻开历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远比电影中报出的数字还要更多,正是这种真实和梅尔·吉布森对于这一故事出色的还原,使电影所塑造的并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远非仅止步于宗教的范畴,电影的意义更远超于梅尔·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构筑了其最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变什么?即便在今日看来,源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尚远不能阻挡战争惨剧的发生,但当电影结尾处,在已然年迈真实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信仰的执念,让人感概或许信仰的力量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的阴暗,但其却能完成个体灵魂的升华,愿战争不起,和平永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