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时的蝗虫能吃吗?蝗灾时蝗虫真的吃人吗?蝗虫饿极了会吃人吗
蝗灾时的蝗虫能吃吗?
不可以吃
因为蝗灾的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并且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因此蝗灾的蝗虫是有毒的。蝗灾蝗虫不可食用。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蝗灾时蝗虫真的吃人吗?蝗虫饿极了会吃人吗
最近还是有很多人再说了,东非的蝗灾很严重,说严重也严重,但是处理蝗灾也不是那么难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经验呢?但是最近有看到有人说这个蝗灾是蝗虫竟然要吃人,那么这个就显得十分的尴尬了,蝗灾的时候蝗虫到底吃人不吃人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
蝗灾时蝗虫是不吃人的,不管什么时候的蝗虫都是不吃人的,所以大家大可放心了,但是蝗灾来了可比蝗虫吃人更加可怕了,因为他们是数以亿计的出现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家有多少庄家,你家地有多大,全给吃了,所以这蝗灾的破坏比蝗虫吃人更加可怕了。
中国历史上是怎么抵御蝗灾的呢?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自然是备受重视的。
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和文字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人的农业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诗经·小雅》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这是两三千年前中国之一部诗歌总集所描绘的农业生产中关于虫害的记载。“螟螣”、“蟊贼”就是田间各种害虫。最后一句说:田祖保佑啊,把这些害虫都投进火里烧死吧。说明自春秋时期,就有田间治虫的观念和措施。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这是关于中国古代蝗灾的较早的记载。
但是当时应对蝗灾的办法是比较消极的,正如《史记》记载,汉文帝年间,“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
将蝗灾与其他天灾一样,看作是君王德行不施的结果。因此一有蝗灾奏报,皇上就会做出一些样子,施行德政,赈济灾民。而广大地方官和民众更是不知所措,只能焚香祈祷:蝗虫啊,快点走吧。
积极治理蝗灾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人物就是唐代明相姚崇。
《旧唐书 姚崇传》有记载,大唐开元四年,黄河中下游一带蝗虫大起,姚崇上奏称:
“《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又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贼。’此并除蝗之义也。虫既解畏人,易为驱逐。又苗稼皆有地主,救护必不辞劳。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承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自古有讨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齐心戮力,必是可除。”
1、火焚法
姚崇指导人们破除迷信,不必再去“烧香礼拜,设祭祈恩”,而是积极驱赶,以避蝗祸。更是科学认识到昆虫的趋光性,“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一边烧,一遍埋,真是个不错的主意。
2、生物治蝗法
《旧唐书》中还记载了蝗虫的天敌——各种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助民灭蝗的事件。
开元二十五年。贝州蝗食苗,有白鸟数万,群飞食蝗,一夕而尽。
开元二十六年,榆林关有虸蚄食苗,群雀来食,数日而尽。
天宝三载,贵州紫虫食苗,时有赤鸟群飞,自东北来食之。
这些“白鸟”、 “群雀” 、“赤鸟”,均是生物治蝗的很好例证。
3、以蝗为食法
飞蝗横扫下,农作物荡然无存,甚至有记载,连牛毛都被飞蝗啃食的情况,人民颗粒无收,食不果腹。对蝗虫自然是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肉而寝其皮。然后真的就有人这样做了,最后发现,恩,味道还不错啊。
《旧唐书 五行志》记载:“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蝗虫富含高品质蛋白质,确实是不错的食材。古人的探索精神,也为现代吃货之食谱增添了一道美味。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古时候哪个朝代发生了蝗虫灾害,让农民损失惨重,后来一个大臣下令捉了很多青蛙让青蛙吃光蝗虫,解决了蝗
古时候哪个朝代发生了蝗虫灾害,让农民损失惨重,后来一个大臣下令捉了很多青蛙让青蛙吃光蝗虫,解决了蝗灾!这件事具体情况是怎么样?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没有办法。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
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
“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蝗虫灾害是在大概1952年左右被控制住了,蝗虫灾害是十分厉害的,特别是在古代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一旦发生了蝗虫灾害这一年将颗粒无收,就会有好多人饿死,蝗虫灾害一直持续到1952年马士俊博士从海外归来,当时国家给马士俊一个人物就是消灭蝗虫灾害。

在古代蝗虫多出现在大旱之后,大旱的时候就是蝗虫疯狂产卵的时候,大旱之后就会有大量的雨水落下,这时候虫卵就会孵化,然后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蝗虫,所以古代人都说大旱之后必有蝗虫灾害,但是古人科技不太先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庄稼被蝗虫吃掉,当时的朝廷也没有办法。

一直到建国以后,大概1952年左右,马士俊博士从国外留学回来,国家给了他一个任务就是治理蝗虫,马士俊就带着一群人深入到蝗虫灾害严重的内蒙古和山东一代,要想治理蝗虫,首先的了解蝗虫的动向,然后直接找到它的老巢,这样才能比较好的消灭蝗虫。
当时的科学家们翻阅了许多资料,有一本资料上记载“蝗从海上来”,然后他们就推断会不会蝗虫是从海的那边飞过来的,于是一群科学家就去了东北,他们到了东北发现东北有好多地方都是荒着的,其中有大片的沼泽地,这些沼泽地正是蝗虫的老巢,干旱的时候蝗虫的就大量产卵,等到下雨的时候,沼泽地就成了蝗虫发育的绝佳场所。

后来他们又发现这些沼泽地下居然是黑土地,黑土地的营养成分是很高的,是很肥沃的土地,于是国家就决定大垦荒,把蝗虫的老巢开垦了,这样既能利用这片沃土,也能消灭蝗虫,事实证明这种 *** 确实行之有效,自从那以后我国就基本上没有蝗虫灾害了。
2020年的那个蝗虫成灾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真的,近日,包括肯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在内的东非国家正遭遇25年来最严峻的沙漠蝗灾害。
沙漠蝗灾在东非大规模肆虐,已经对几十万亩农田造成破坏。截至去年12月底,近3600亿只蝗虫摧毁了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17.5万英亩农田,其中,已有近400亿只蝗虫到达中国接壤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并有不断向东北部蔓延的趋势。
据2月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显示,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已经受到蝗灾影响,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蝗虫灾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