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是哪个少数民族呢?孝文帝括拨宏是哪个民族
孝文帝是哪个少数民族呢?
孝文帝是鲜卑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史称“魏国”。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措施
孝文帝颁布了均田制,是把国家掌握的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获得稳定赋税。
太和改制的一项就是恢复了中原实行的百官俸禄制,使得汉族官僚物质待遇得到了提高。
推行汉化:胡汉通婚,孝文帝亲自带头娶汉族姑娘;改讲汉语,不得讲鲜卑语,根据年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须要讲汉语,三十岁以上稍年长的,允许多给一点儿学习时间。
改姓氏,不要鲜卑姓氏了,都改汉姓,他带头改姓元,元是老大,大哉乾元嘛;改籍贯,都改成河南人;改用汉王朝的祭祀礼仪,尊孔。
孝文帝括拨宏是哪个民族
北魏孝文帝姓名字号:原名拓跋宏,因改汉姓为
元,故亦称元宏
生 卒 年:公元466~499年
出 生 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更大问题是什么
孝文帝改革就是汉化,商鞅变法就是推行法治,按照两人所面临的环境来说,孝文帝面临的困难有:1、民族和阶级矛盾突出,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做为北方统一的国家,其境内各族成分复杂,与其它五胡国家一样,采取的民族和阶级剥削政策,导致民族和阶级矛盾非常突出,起义也是不断出现,反观商鞅变法前,秦国做为单一的民族组成,这个矛盾并不突出;
2、少数民族汉化带来的文明冲突不断,汉化的本质就是游牧向农业文明的过度,这不仅仅是贵族反对那么简单,北魏统治者并清楚汉文化的实质,也决定了汉化不是很成功,改革并不彻底,实际上孝文帝的改革为后来的北镇之乱埋下了伏笔;
3、孝文帝的统治力不及秦国,由于少数民族和门阀两种性质的制约,极易形成强大的可以对抗中央的军事集团,后来尔朱荣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改革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这些集团崛起,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孝文帝改革之后30余年北魏崩溃就是这个情况;
4、孝文帝改革反对势力强大,为什么这个说,商鞅变法虽然遭到旧贵族反对,但对于底层老百姓却是拥护的,孝文帝面临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在古代土地政策中,北魏孝文帝颁行是什么政策?



孝文帝推行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 *** 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规定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 *** 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与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相结合的制度
均田制是官府把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授予直接生产者耕种,然后按授予土地的法定数量向生产者课取租、调、力役的国有土地制度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均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土地,由国家控制授受,桑田是私有土地,只给初受田者,不在还授之限内,实为私有土地的代名词
土地问题一直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一大动力,无论是哪个时代土地问题都受到统治者们的高度重视,土地制度从古至今经历很多次的变化,从最初的奴隶制土地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到后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持续了近2000多年,1931土地革命路线时期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只是局部的,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直到三大改造土地私有确立为公有
均田制,封建社会,土地都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没有土地,只是向地主阶级租赁土地,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
推行均田制: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之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或措施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1)目的: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巩固北方新的统一。
(2)内容或措施: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讲/写)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3)历史意义:维护了统一北方的新政权,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孝文帝改革除了所受的教育以外,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以下内容请阅课本P114)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