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是妃子还是宫女还是公主啊(王昭君是公主吗?她是怎么出嫁的?)
昭君是妃子还是宫女还是公主啊
四大美女中她到底是这样一个人,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啊?应该是个宫女
汉元帝时,昭君因人才出众被选入汉宫。当时汉王朝与北方匈奴战事频繁,灾难深重的各族人民迫切要求和平。公元前三十三年,匈奴国王呼韩邪单于自愿归附汉朝,并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王昭君得知此事后,自愿请求出塞,充当和亲使者。昭君到达塞外单于庭后,被封为“宁胡阏氏”,
汉元帝真正见到昭君容貌的时候是昭君出嫁的时候,所以她只是选进宫的宫女
王昭君是公主吗?她是怎么出嫁的?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名嫱,或字昭君,晋朝以后为避讳又称她明妃、王明君,以“明”代同义的“昭”。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身在西汉南郡秭归县一个平民家庭,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里的落雁。起初,王昭君是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招入宫,并成为了一名宫女。后来王昭君因得罪了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王昭君画像的脸上点了一颗痣,这颗痣其实并没有对王昭君的容貌影响很大,只是这颗痣的位置在当时的迷信的说法中,被称为:克夫痣。而皇上是要“万岁”的,不能因为任何因素有一点的闪失,所以这颗痣让王昭君错失了凤凰腾达的机会,导致她又做了六年的宫女。

按理说,没有被皇上选中,王昭君这辈子可能就要在这皇宫内做一辈子的宫女了。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成就了王昭君传奇的一生。当时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为了得到汉朝的支持,主动来汉朝请求和亲,但是匈奴人在当时被称为野蛮人,皇帝自是不愿意讲自己的子女嫁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一个公主愿意嫁到匈奴去,正在这进退两难之际,王昭君主动请求和亲,远嫁呼韩邪单于。王昭君背井离乡,被封为“宁胡阏氏”。

可是世事难料,王昭君她嫁给呼韩邪单于时才十九岁,但是呼韩邪单于却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呼韩邪单于驾崩后,按照匈奴当时的制度,其儿子不仅能拥有所有的财产,还能同时拥有除自己母亲外的父亲所有的女人。无奈之下,王昭君只能再嫁给单于的儿子。十年后,他的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她不得不又嫁给了下一任君主。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昭君是汉武帝时宫女,公元前33年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昭君是汉武帝时宫女,公元前33年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名嫱,字昭君。B、仲春,即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C、《周庄水韵》叙述了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的生活。D、《巴东三峡》一文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顺流而下,游览三峡。C
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不是公主,为何会出塞和亲?她的最终归宿如何?



虽然不是公主但是她是当时朝代家户喻晓的美人,自古美人多遗憾!结局可想而知
同是和亲王昭君能迫使匈奴汉化,为什么文成公主做不到?
在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看看这两个朝代为何要和亲。
1、汉朝和亲。在和亲政策出台以前,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就只有一个字:“打!”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32万大军,讨伐位于太原的韩王信,韩王信勾结匈奴,一起对抗汉朝。
匈奴狡猾得很,故意用老弱病残引诱刘邦进入埋伏圈,结果一战将他困了七天七夜。
最终侥幸逃脱后,刘邦感到现在根本不具备消灭匈奴的实力,于是便听取大臣的意见,将公主嫁到匈奴。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后公主生了单于的孩子,肯定要继承匈奴单于之位,那么汉朝不就是匈奴的舅舅了,外甥总不能打舅舅吧?
后面的七八十年间,汉朝都实行和亲政策。匈奴能娶到尊贵的大汉公主,自然是感到荣耀至极。而且,两国互市贸易,匈奴还能用毛皮换来他们急需的生活必须品,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过来抢了,何乐而不为?
但是,匈奴的文明程度毕竟跟中原相差甚远,每次和亲之后,他们总要背约南侵,企图不劳而获。到汉武帝时,他多次发兵攻打匈奴,这一打就是30年,也没能完全灭掉他们。
后来匈奴分裂为了南北两部,其中呼韩邪单于这一部是“亲汉派”,他两次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并于第二次提出了和亲的请求。于是,汉匈之间的和亲政策再次恢复,而身为宫女的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远嫁匈奴。
2、唐朝和亲。汉朝的和亲很出名,但唐朝和亲次数也不少,总共进行了23次之多,而最著名的一次是唐太宗李世民主导的。
一开始,为了联络与西域大国吐谷浑的感情,唐太宗把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国王。而位于 *** 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得知后,也想迎娶一位唐朝公主,以便于维护与大唐的关系。
可是,一开始唐太宗根本瞧不上吐蕃,将他的提议一口回绝了。
松赞干布以为是吐谷浑在中间作梗,于是大举进攻吐谷浑,并攻入了唐朝边境,声称如果唐太宗不答应和亲,便要大举入境。当时,唐朝边境数座州郡已被吐蕃人攻破,周边的几个部族也是纷纷倒戈。
唐太宗命令侯君集率大军迎击松赞干布,击败了吐蕃人的进攻。唐朝的强盛令松赞干布非常震惊,于是他让人带着五千两黄金到长安谢罪,并再次催促唐太宗和亲。641年,文成公主带着大量嫁妆嫁入吐蕃,从此吐蕃与唐朝成为了盟友。
看完了以上的背景,我们就清楚,为何两次和亲,虽然都很成功,但给人的感觉,差别却如此之大了。
1、两个时期对外族的认识不同。虽然匈奴人也属于华夏民族,但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原王朝一直认为匈奴等都是落后野蛮的,不能与之为伍。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鼓舞与匈奴作战的士气,更是将这种思想提高到了民族气节的高度,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与匈奴人合作是可耻的,那跟他们和亲就更是一种耻辱。
而唐朝是经过300多年的民族融合才建立起来的国家,所以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说明,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没有中华与夷狄的贵贱之分。而唐朝的文武百官之中,也有大量少数民族的人士。
2、两个时期国力大不相同。唐太宗时期,唐朝兵威正盛,吐蕃也是在被打服之后,才拿着重金上门提亲的。唐朝在是否同意和亲的问题上,完全占据主动权。而汉元帝时期,即便呼韩邪单于是主动上门求亲,但西汉当时国势已经日趋衰微,通过和亲,也能够维持双方几十年的友好关系,这是权宜之计。所以说有人说:王昭君一个女人的作用,不输卫青、霍去病的几十万大军。
3、王昭君的身世更加动人。与文成公主相比,王昭君远嫁匈奴,故事更加凄美动人。
首先,王昭君本来可以得到皇帝的宠爱,可是因为她不愿意贿赂毛延寿,以致得到了故意丑化。等汉元帝得知后,又追悔莫及,这本身就是“错过”的悲剧。

而王昭君嫁到匈奴之后两年,呼韩邪单于就死了,她上书汉成帝,想要回到家乡,遭到了汉成帝的拒绝。于是她按照匈奴的习俗,又不得已嫁给了单于的长子。最后,王昭君以36岁年龄,死在了遥远的匈奴,据说她还留下了《怨词》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幽怨之作。
而后代为纪念王昭君,更是留下了大量凄美的作品,无不在表达一种思念祖国和家乡的离愁别恨。最著名的当属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这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