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意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出处
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意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出处
1、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孝子都是打出来的。2、【出处】:民间俗语
3、棍棒式家教,是与蜜糖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4、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常言的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国古代也的确用这种教育 *** 教育出了一些所谓的”孝子”。在中国,这是一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
你们是怎样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
这是古代父母体罚儿女的方式,但这种暴力的方式对儿女来说是一种伤害,父母不应该使用这种方式来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过去的父母管教孩子的一种方式。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含蓄,或者是中国家庭之间的沟通比较少,过去的中国父母都很习惯用棍棒来教育。可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亲子关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1.用暴力建立权威。
父母用棍棒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对于儿女来说,确实是很有效的。他们一旦尝受过棍棒的滋味,往往会对父母言听计从,或者是立刻改变主意,不敢再挑战父母的权威。很多父母利用这种暴力手段确立了权威,告诉儿女当家人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儿女们在棍棒的教育下,会非常畏惧父母,对父母千依百顺,自然也就是孝顺。

2.父母以管教为名的伤害。
父母用棍棒式教育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是为了儿女好。他们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使用暴力的。可这样的暴力手段对儿女来说是一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是心理上的伤害。儿女们在这种伤害下不得不屈服,儿女们永远不能违抗父母。虽然父母是爱儿女的,可这种行为表现的却是他们并不尊重儿女,不认可儿女的独立人格。

3.棍棒很可能打断亲情的纽带。
在古代等级森严的时候,父母的管教,儿女只能接受,因为他们从小的教育就是如此,要尊重父母,不得违抗父母的命令。而现代人接受的教育是人人平等。现代的父母如果还是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们往往是不服气的。他们小的时候不能反抗,选择了屈服,可当他们长大后,他们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反抗。这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很可能就会消失了。
总的来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古代人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封建等级之下的,儿女是无法反抗父母的,而这种教育方式不适用于现代人。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古代一直说棍棒底下出人才有何依据?



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提到儿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长大之后可以做到孝顺父母,孝敬长辈,能有出息。
一个“孝”字也可以体现出个人的教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棍棒底下出孝子,出的真的是孝子吗?其实我认为并不是如此,棍棒底下出的是一个怕家长的胆小的孩子,因为害怕父母责罚而不敢向父母敞开心扉的吐露自己的想法,因为害怕父母责骂而选择欺骗隐瞒,因为害怕父母而不愿意与其过多的言语。

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大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如今的社会早已不提倡棍棒似的教育。
80后的独生子女,作为男孩小时候调皮捣蛋应该也没少挨揍。
如今也是到了做父母的年龄,看到孩子很熊的时候也会考虑是否应该严格管教。
我不否认棍棒式教育的理由有一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这个世界如果说有奖励规则就一定会有惩戒规则。
2.父母心慈手软,但是社会不会心慈手软,我自己不教育,早晚社会会替我教育。而且手段一定不会温柔。
3.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孩子闯的祸还是要自己来买单。有些关乎生命的单还真有些买不起。
其实古代人的棍棒教育有一条准则就是自己制定的规章自己也要遵守

自己做错了自己也要受罚。 这是最重要的条件。这简直是区别于你的孩子是懂事还是听话的分水岭。
什么意思?就是说自古熊家长常有而熊孩子不常有。 孩子听家长的话,但是家长熊,一熊熊一窝!
我们不是要一个听话的孩子,但一定是懂事的孩子。所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适当的惩罚教育是需要的,但是棍棒的体罚却要三思。
因未完成作业,孩子怕被打离家出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方式正确吗?
我觉得不对,这是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呢?我支持偶尔孩子特别调皮的时候可以稍加惩戒,但是不应该每次有点什么小毛病就直接棍棒伺候,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要知道这种观念更先开始是从农村那边发展而来的。

众所周知,小孩的教育历来都是家庭的重中之重,现在社会也倡导更加文明的教育方式。对于老师体罚,家长责打的教育方式,社会一直在争论反对。但是在农村教育小孩虽然没有城市那么全面科学,但是农村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农村的家长们自然必须找到一种比较有利的 *** ,也就是“棍棒教育”。
农村的棍棒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犯错就打”的粗暴方式,都是身上掉下的肉,谁都舍不得打自己小孩。所谓“棍棒教育”是被大众妖魔化了,放大棍棒忽略道理了。当小孩听不进道理,屡教屡犯的时候怎么办?所以适当的体罚责打是有必要的。
在老农看来,教育小孩道理和体罚要并存。古人常言,先礼后兵,对于小孩犯了原则性的大错误时候是需要体罚的。这也是培养小孩的社会担当感,人犯错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理念我是同意的,因为屡教不改是人生的大忌,如果是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普通的说教已经没什么用了,棍棒伺候也是有必要的。
农村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这句话有道理吗?



听说过农村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也听说过农村俗语:“棒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还真没有听说过题主所说的俗语,不过大致意思相同。就是说传统的棍棒教育,要比娇生惯养的教育要好!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不过孩子的教育,应跟着时代的变迁,调整适合当下孩子的教育模式,才比较稳妥。

古代乃至封建社会孩子的教育,跟随父母时间比较长,读书也比较晚,父母与孩子感情深厚。有些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辈子都没有读书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分工下,母亲长时间给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如果说小孩子淘气不听话了,母亲严厉教育孩子,一般孩子长大后能够明白父母的苦心,进而更加孝敬老人。所以才有棒下出孝子一说!如果母亲娇生惯养孩子,不舍得打骂,不舍得修理调皮的孩子,就容易养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种种恶习,等于害了孩子。才有慈母多败儿一说。

现在孩子的教育,和以前的家庭教育有很大不同。如今孩子上学比较早,出去闯荡早,一生中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短,可以说一位30岁人,从出生开始算起,几乎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其余的时间,不是读书,就是工作,几乎是和家人分开的状态存在。好比说小孩送去上学,一天除了睡觉吃饭,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几乎没有多少。这种短时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培养,说实话没有古代社会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深厚。就从古代人给父母守孝期就能明白,抛开封建迷信,古代人对父母感情深厚的程度,不是现代人能够比拟的。那么,在现代家庭教育上,父母通常由于亏欠孩子的陪伴,不会去“修理”孩子,娇生惯养孩子成风,使得孩子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和感恩。看看近几年,出来多少熊孩子事件,就明白,她/他们家庭教育缺位的严重程度。

事实上,以前的家庭型棍棒教育,和现在孩子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孩子相同理念的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放任性教育,由着孩子的天性来,不成;只进行家庭棍棒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也不成,毕竟现在的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真的不多。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棍棒教育和慈母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仅仅靠一方面,教育的缺位,不易教育出来德、智、美全面的孩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