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气候是什么意思(“拉尼娜事件”是什么意思?)
拉尼娜气候是什么意思
拉尼娜气候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特点:
1、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2、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
3、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4、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5、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拉尼娜事件”是什么意思?
越详细越好!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拉尼娜这个名字是那一个国家命名出来?有何原因?
拉尼娜现象 反圣婴现象(西班牙语:La Niña),又称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和圣婴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圣婴现象「厄尔尼诺」(El Niño)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ñ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拉尼娜是「女孩」的意思。 成因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f/fb/LaNinaGrafik/180px-LaNinaGrafik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沃尔克环流造成反圣婴现象示意图 圣婴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反圣婴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公分,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圣婴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反圣婴现象。一般反圣婴现象会随着圣婴现象而来,出现圣婴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反圣婴现象,有时反圣婴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发生了强烈的反圣婴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头发生的反圣婴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反圣婴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圣婴现象(西班牙语:El Niño),又称厄尔尼诺现象,是秘鲁、厄瓜多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圣婴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圣婴事件(episode)。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语是「男孩」之意,El是定冠词。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尔尼诺的阴性名词为 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成因 对圣婴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圣婴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与澳洲气压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 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 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 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厄尔尼诺现象(西班牙语: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语是「男孩」之意,El是定冠词。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尔尼诺的阴性名词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拉尼娜现象(西班牙语:La Niña),又称反圣婴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圣婴现象「厄尔尼诺」(El Niño)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ñ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拉尼娜是「女孩」的意思。
参考: wiki
三重拉尼娜带来三倍冷是真的吗 三重拉尼娜是不是会让今冬特别冷
据气象专家表示,今冬迎三重拉尼娜现象。而当大家看到“三重”这个词时,大家都会觉得特别严重的样子,觉得今冬会三倍冷。但实际上,三重拉尼娜带来三倍冷是真的吗? 到底“三重”拉尼娜是不是会让今冬特别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的吧。三重拉尼娜带来“三倍冷”?
三重拉尼娜现象
流言:当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会让这个冬天比往年冷三倍。
真相:“三重”拉尼娜不是“三倍”拉尼娜。“三重”拉尼娜是指从2020年开始的连续3个冬季都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并不是一年一年不断叠加,并不代表气候影响会加倍。
我国冬季是“冷”还是“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不是唯一因素,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以及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虽然拉尼娜年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冷冬。
“三重”拉尼娜是不是会让今冬特别冷?
中央气象台2022年11月27日18时发布寒潮更高等级——寒潮橙色预警:2022年11月27日至30日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天气将自西向东给我国大部地区带来明显降温、大风、沙尘和大范围雨雪天气,气温更高降幅达18℃以上。这和热带中东太平洋今年爆发的“三重”拉尼娜事件有什么关联?在拉尼娜事件的气候背景下,欧亚大陆是否会经历一个冷冬?日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团队召开了2022-2023年度冬春气候趋势会商会,对此进行了研判。我们邀请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来作解读。
(1)本世纪首次“三重”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音译自西班牙语,是“小女孩”或“圣女”的意思,最早由气候学家乔治·菲兰德用以命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小男孩”或者“圣婴”的意思,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其中“三重”拉尼娜事件的意思是连续三年均爆发拉尼娜事件的过程,即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东太平洋迅速转为偏冷以来,从2020年夏至2021年春、2021年秋至2022年初夏和2022年秋季起再度发展的三次拉尼娜,因此称为“三重”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作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冷暖位相,是每隔两三年交替出现的。相比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持续时长有它的特殊性,会易于持续超过1年以上,形成两年左右的拉尼娜事件,也被称之为“二次变冷”拉尼娜事件。但是受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交替出现的物理规律控制,三年连续出现的拉尼娜事件还是比较罕见的。从1970年以来,只在1973年至1976年和1998年至2001年间出现过。因此,2022年爆发的拉尼娜事件将是本世纪首次“三重”拉尼娜事件。
(2)今年春季就已预警秋冬的爆发
在有较为准确的海洋温度观测以来,前两次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分别爆发于1973年至1976年和1998年至2001年间,这两次“三重”拉尼娜事件爆发之前均有一次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这是前两次“三重”拉尼娜事件爆发的共性。就本次“三重”拉尼娜事件而言,之前2019年至2020年间并没有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同时第三年拉尼娜事件爆发前期2022年春季出现了1980年以来最强的东南风异常,这些都是本次“三重”拉尼娜事件异于前两次的一些特征。
通常来讲,大气环流场和海洋次表层水次(即在大洋表层之下,以盐跃层为界形成的水团,厚度一般为200米至300米)是促使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爆发的两个前期关键因素。
由于今年春季大气的异常程度显著大于海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郑飞研究员团队据此当时就预警了今年秋冬季将爆发第三次拉尼娜事件。具体而言,2022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出现了自1980年以来最强的东南风异常,其能够通过影响赤道地区海洋上层的温度结构,形成大面积的冷水且得以维持,并在后续几个月持续发展和扩展范围,最终促成了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的连续第三次爆发。
(3)全球变暖背景下不一定导致冷冬
从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年我国冬季中东部地区气温往往偏低。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同时春季中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北方强寒潮大风易频繁出现,沙尘可能频发,而南方地区降雨量持续偏少。对于我国而言,今年长江以南地区的长期干旱少雨可能仍将持续,并且会延伸至明年春季,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大概率会导致欧亚大陆冬季偏冷。但是情况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了变化:同样是拉尼娜事件,暖冬出现频率在增加。1986年以来已发生的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基本各占一半。科学来讲,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强迫因子之一,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等强迫因子,以及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乌拉尔阻塞等大气环流内部变率的影响。
(4)今年我国是否会经历冷冬
2022年春季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气状态再次达到拉尼娜事件的判定标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的预测结果也表明,2022至2023年拉尼娜事件在今后几个月仍将维持和发展,并在2022年12月达到盛期,大概率在2023年春季恢复到正常状态。
在拉尼娜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下,同时考虑中高纬度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直接影响,我国是否会经历一个冷冬值得进一步研究。
国内外多家机构目前对欧亚大陆今年冬季的气温都做出了预测,主要结论还是比较一致的。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预测欧亚大陆冬季气温一致偏暖,中国主要偏暖中心位于东部地区。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预测欧亚大陆冬季气温整体偏暖,中国主要偏暖中心位于中部地区。英国气象局预测:欧亚大陆冬季气温整体偏暖,中国主要偏暖中心位于华中及青藏高原。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除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北部、华南大部、西南东南部、西北中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给出的我国今冬气候趋势预测意见是: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冬季风整体偏弱。除新疆北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同时受大气环流季节内波动的影响,不排除阶段性强冷空气活动引起强烈降温过程发生的可能性。在降水方面,中国新疆北部、东北中北部降水正常略偏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正常略少,不利于该区域旱情缓解。
单纯从拉尼娜事件爆发的角度就判断我国冬季会是冷冬是不科学的,更应该关注我国冬季气温的季节内变化。同时,“三重”拉尼娜是指连续三个冬季都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并不是一年一年不断叠加,并不代表气候影响会加倍。
(5)复杂气候环境的持续带来新挑战
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气候强迫因子之一,不必谈拉尼娜“色变”。但仍需基于对拉尼娜发生带来的潜在影响作出预测,提高防范工作:应加强中短期天气预报和两周以上的气候趋势预测,提高对冰冻雨雪灾害的防范和预警;同时,农业和畜牧业、能源和交通行业需要密切关注冰冻雨雪灾害的预警,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另外,需要密切关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有可能持续到明年春季的干旱将带来哪些严重灾害。
今年10月份,我国首次出现高温、寒潮两个预警同时发布的情况,今年夏天也出现了“北涝南旱”的情况。目前的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对于科学研究和气候预报来说,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从科学研究来看,复杂气候环境的出现和持续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科学家们的视野,使得他们能够从更综合的角度去看待复合型的气象灾害问题,开展相关机制研究。同时从气候预测角度看,这也大大增加了科学家们的研究难度,需要强化复合型气象灾害事件爆发基础理论和预测研究,进而突破预测瓶颈技术,通过深入研判复合型气象灾害事件发生时的环流特征和机理,深入揭示复合型气象灾害事件的形成机理,提升复合型气象灾害事件的季度内至季节尺度预测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
急!!!什么是拉尼娜效应?什么是厄尔尼诺效应?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这个名称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间,指季节性的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他们捕鱼时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如
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ENSO现象中的一部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指的是影响全球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大气和海洋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厄尔尼诺指中东太平洋地区海
洋表面异常增温并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它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天气影响。与之相对应,自1985年起,中东
太平洋地区海表异常变冷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小女孩)。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
四年的时间。
两个都是灾害``
应该说都不喜欢吧``
我不是幸灾乐祸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