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怎么读?为什么这样叫?女子成年礼在古代叫什么?
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怎么读?为什么这样叫?
笄礼,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仪礼。周代礼俗,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笄 jī
〈名〉
(1) (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同本义 [womans' large-sized hairpin]
笄,簪也。——《说文》
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
中国冠笄。——《淮南子·齐俗》
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张衡《东京赋》
节纵笄总。——《礼记·内则》
栉设笄。——《仪礼·士冠礼》
折委笄,此男子安发之笄也。——《国语·晋语》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设笄珥,衣阿锡。——《列子·周穆王》
(2) 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词性变化
— 汉 典 ***.net —
--------------------------------------------------------------------------------
◎ 笄 jī
〈动〉
(1) 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 [year in which a girl came of age]
字而笄之。——《公羊传·僖公九年》
既笄而孕——《国语·郑语》。注:“女十五而笄。”
(2) 又如:笄女(指成年的女儿);笄年(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成年);笄冠(女子加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汉 典 ***.net —
女子成年礼在古代叫什么?
女子成年礼叫“笄礼”,也叫“上头”,“上头礼”。女子15岁及笄,就是将头发盘起来,用笄(就是簪子)束好。男子成年礼叫“冠礼”。男子20岁弱冠,就是将头发在头顶梳一个发髻,戴上帽子。行过成年礼就表示成年,可以婚配了。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古代男子年龄称谓 女子年龄称谓有哪些

古代男子年龄称谓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生出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龆龀:儿童换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古稀:70岁。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女子的年龄别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15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古代男女成年都要举行成人礼,这些“冠礼”是如何举行的?
男孩的成人礼叫做冠礼,女孩的成人礼叫做笄礼,都是在头上戴东西,男孩带的是冠,女孩带的是发簪。
女孩的笄礼年龄要比男孩稍微早一点,大概在十五岁算是成年,在古代成年的意思就是可以出嫁了,这个时候就要举行笄礼,不过在古代重男轻女严重,所以笄礼并不多见,古代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出生以后都是散着头发的,举行成年礼就是把头发挽起来,用笄簪上。

女孩的笄礼是由女孩的亲生母亲主持的,还要提前通知宾客,行礼当天,由母亲带着女儿入堂,由宴请的主宾帮助女孩加笄,换衣服,祭酒,用字,最后父亲在带女儿去祠堂拜祖先,笄礼基本上就结束了。

在说男孩的冠礼就要比女孩隆重一点,也重视一些,冠在古人心目中是非常有地位的,就算死,冠都不能掉,冠礼之前男孩还是男孩,冠礼之后就是大人了,变成了男人,以后就要按照成人对待了,所以冠礼对于古代的男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冠礼由自己家的父亲或者长兄主持,先是占卜,找合适的日子,提前三天通知宾客,一共得三次加冠,之一次表示成年了,第二次表示可以服兵役了,第三次表示可以祭祀了,完事了男孩还要去拜见母亲,宾客为他取字,还要拜见地方长官、长辈、兄弟什么的,据说要有十几个步骤,咱们这是简化说的,先秦的时候冠礼是非常繁琐的,后来就变得简便多了。
女子及笄赠言 或用于祝福刚成年女子的古文
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译文:芙蓉不及盛妆的美人好看,水殿和风吹来,珠翠香气四溢。
2,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译文: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3,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译文:美丽得就像三月得桃花一样,清新得就像九月得菊花一样。
4,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译文:用来形容女子的温柔秀气,一颦一笑都娴静优雅。
5,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译文:形容女子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扩展资料:
1,及笄的意思: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2,形容女子的诗词:
《美女篇》
朝代:两汉
作者: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译文:那个容貌美丽性格文静的姑娘,正在乡间岔路口忙着采桑。桑树的枝条柔柔的垂摆,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挽起的衣袖可见她的手,洁白的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
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她那回首顾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赶路的人停下车驾不肯走开,休息的人们傻看时忘记了用餐。有人打听这个姑娘家住哪里,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门。青漆的楼阁紧临大路,高大的宅门用的是两道门栓。
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阳,谁不爱慕她动人的容颜?媒人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姑娘偏偏爱慕品德高尚的人,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众人徒劳地议论纷纷,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青春年华在闺房里流逝,半夜里传来她一声声的长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