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于哪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怎么回复
本文共计308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分7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9月17日 19点36分54秒。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于哪里?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就是说“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大雅·文王》是《诗经·大雅》的首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文: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怎么回复
正常回复。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自孟子的《诗经大雅文王》,正常回复谢谢对方的提醒即可。此句意思为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用斜线给句子断句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翻译?
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孟子第十一课(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永言配命,自求多褔)
7/18学些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原文如下: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张岭的分享:
闻: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因命→慧命→天命;我们要断因命,生慧命,显天命。
思:这节课真是充满大智慧,我们大都困在因命里,慧命很少用到,天命更是难闻。日常被工作生活忙碌充塞,都忘了自己的慧命和天命,也不会用慧命,所以生活活的累、焦虑、而又单调乏味。
修:时时要反思自己的天命在哪里?不能只看到因命,陷于买车买房追名逐利中。
艾婷的分享 :
闻
孟子在公孙丑•上第四章句中引用«诗经»的话:"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又用«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主要意思是告诫为政者千万不要怨天尤人,所有的好与坏,政策的实行与否 ,人民是否拥护.......,一切都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关。如果君主是从一颗仁义之心出发,有仁义之心有不忍人之心,自然可以吸引贤德和才能的人,贤者规划方向,能者处理问题,在贤能二者辅佐之下,对农、工、商包括士各种人制定不同的政策,让人们有温饱、行孝悌,在精神上越来越趋于至善。有"智"作为政策的开始,有"勇"作为执行到达的宝杖,有"仁"作为最初仁政实行的原点,智仁勇完美体现。仁是一切起因,坚持仁会越来越好,多从自己的智仁勇去做。
仁则荣,不仁则辱。荣和辱都是外在的,外在的荣和辱都是内在的智仁勇的体现,体现到自己对身边人的一举一动,身边人的认同与赞赏是荣,反之则辱,自己没有做好,失去人心即辱。我们所有的荣辱和我们所经历的福祸,与自己的行为、心念完全可以链接起来。荣与辱,福与祸都因自己而来。荣辱、福祸这二者都是果;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己所发出来的心念,都是因。
人们往往在"果"上怨天尤人,极少人能在"因"上多多思考和思索。真正决定"果"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因"。
思
求天,求地,求神,拜佛,求人?如何解决问题?何为因命,慧命,天命?首先来了解配命。
一.配命,对命有深刻了解,对人生有清晰的规划。因命表现出来的是缘份,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决定了现在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之前所种的一切心念和行为是现在所有得到的结果之根源。有阴有阳,天理昭著,过去所行的好事坏事都会积攒起来,变成现在的结果,多观一观这些因缘,如果能够发现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时,人就没有那么多不甘心,了解因命,了解过去,能看清现在,坦然接受现在,更好开创未来。
固有的思维和习惯控制着每个人,禁锢着我们无法改变的因命,争脱固有的思维和习惯束缚,对过去"因"现在"果"的剖析,观因命从而产生慧命。
二.慧命,人有智慧,智慧就是看清因果,坦然接受,改变自己,开创未来。慧命的起点,抛开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一颗心调到不偏不倚的"中"的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为"中"。所有情绪平息下来,观因缘,观因果,观过去,观现在,"观"一一从而发现问题,"行"一一驱逐不甘愿和抱怨,坦然接受,更正,改变思维、习惯、心态,让自己做更正确的事情。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忠心、诚信、复习),颜回有四非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曾三颜四为标杆,凡事行为上把自己更正到符合五常德和五伦关系,强行让自己改变,把自己变成有仁爱之心,有智慧有礼节的人。当改变之后,脱去原来困住自己的枷锁,人就会变得轻松,看问题越来越清晰,面对问题处理时越来越有力量,这都是观和行所产生的智慧,如太阳一样"照"一一照亮自己,因命里的错误个个被去除,除错的过程叫做"度"一一度一切苦厄。
三.走完观一一行一一照一一度,这四步就是慧命在不断发生作用,天命就会慢慢回归佛性、本性,中庸之一章讲"天命之谓性。" 儒家修身养性,道家存心立性,佛家明心见性。"心,性"俢、存、明,讲的都是如何看破因命,用慧命去改变让本自俱足的天性散发出来。
四.天命人人皆有,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因为天命运用出来。坚定相信自己有天命时就是我们更大的慧命,天命显现时,慧命增强,因命斩除。 了
解自己的命,要改命,不要算命,断因命,行慧命,自求多福。
修
齐宣王虽然有孟子这样的贤德在身边,以天下为重,百姓是根本的忠言听不进,停留在因命里的享受当中,没有保民而王的心,没有以百姓心为心的心,如同太阳被乌云遮盖,光亮不能照耀 ,天命出不来,慧命更没有,注定是失败的君王。观古人之例,思考我自身 ,对闯入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能接纳的,不能接纳的,有没有用一颗智慧心去对待?有没有任何的人和事都不扰我心的格局和修为?今日上午,夏风如茗,双耳不闻窗外声,一心只听圣贤音.......
Alice的分享:
闻: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思: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种了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所以一定要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心在什么状态,是痛苦还是宁静,是祥和还是憎恶?
修:时时警醒自己一定要素位而行,降服自己的贪嗔痴,即使达不到也要勉强而行之。
于晓燕的分享:
闻: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为政者不能怨天尤人,一切都不要怨别人,多从自己智仁勇方面找原因,仁则荣,不仁则辱;天命、因命、慧命。
思:荣和辱是我们内心的感觉,所有荣和辱、祸跟福都是自己求来的,和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心念结合起来,荣辱是感觉,祸福是现象,两者都是果,心念是因,人总是在果上面怨天尤人,极少数能在因上面去多多思考,但真正能决定果的不是怨天尤人,所以我们要自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人不如求己。一切的因果都是我们自己造作,我们平时多观自己曾经所种下的因,这些因里都能找到为什么产生现在果的答案,人就会少去很多不安心,了解因命就能了解过去,了解过去就能看清楚现在,就能够坦然地接受现在,才能更好的开创未来。
修:我们应吾日三省吾身,修身养性。观行照度—-发现问题、坦然面对、改变问题,产生智慧、除去一切因命,断因命,生慧命,行天命,自求多福。
Takashi的分享:
闻:«诗经»:"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从因命到慧命再到天命,就是凡人到贤人再到圣人的修行。
思:万事皆有因果,现在生活的点滴都是以前种因所得。若是对现在生活不满意,要反思以前种了什么因。由此则不会怨天尤人,且期望以后得到什么果,现在就要开始反思,修正,种善因得善果。了解因果,从观行照度好好修慧命。
修:按老师说的 *** 一步步走好国学修行之路:立志--勤学--修(闻思修,戒定慧)--择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