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 古诗和意思是什么-夏日绝句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本文共计298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分47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9月08日 16点50分48秒。
夏日绝句 古诗和意思是什么?
无... 无夏日绝句古诗意思,解释得非常清楚,很适合小朋友学习
夏日绝句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夏日的解释
(1) [summer]∶夏天 夏日葛衣。—— 《韩非子·五蠹》 (2) [summer sun]夏季的太阳 夏日炎炎似火烧 详细解释 (1).夏天。 《孟子·告子上》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史记·李斯列传》 :“冬日鹿裘,夏日葛衣。” 《晋书·吴猛传》 :“﹝ 猛 ﹞少有孝行,夏日常手不驱蚊,惧其去己而噬亲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小猎犬》 :“八座某公,未第时,夏日常昼卧。” (2).夏昼。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 诗:“不怨秋夕长,常苦夏日短。” 唐 元稹 《遣兴诗》 之二:“莫厌夏日长, 莫愁 冬日短。” (3).夏天的太阳。 北周 庾信 《小园赋》 :“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 可悲 。” 唐 王贞白 《雨后从陶郎中登庾楼》 诗:“ 庾楼 逢霁色,夏日欲西曛。” (4). 比喻 态度 严厉 。语本 《 左传 ·文公七年》 :“ 赵盾 ,夏日之日也。”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 将军 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 :“公繁不秋荼,严无夏日;民知约法,未肯以狱。”
词语分解
夏的解释 夏 à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中国 朝代名:夏代。夏历。 指中国:华夏。 姓。 冬 部首 :夂; 日的解释 日 ì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日月 星辰 。日晷(?)(古代 利用 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与“夜” 相对 :日班。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夏日绝句》主要讲述什么与什么的斗争中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身杀死的故事?
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纪念西楚霸王项羽所写的诗句,项羽是被刘邦打败后,在乌江自刎
夏日绝句和题乌江亭都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的观点有何不同?
后人有感作诗,一般都是借历史典故,抒发自身胸中块垒。所以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事情。因为身份不同,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
诗言志,诗抒情。言的是诗人的志,抒的是诗人的情。历史上的典故和角色都只是在赋比兴中起一个“兴”的作用而已。
曾经有朋友问过,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为什么不叫作《项羽颂》呢?明明是在歌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志气啊。
因为李清照写诗的目的并非仅仅限于歌颂项羽,而是通过项羽的宁死不辱的气节来批判当朝为政者只懂得逃跑和投降的态度,抒发的是自己对家国破败、流离失所的仓皇悲痛以及对当权者的失望。
诗人对古人和旧事的观察角度都是从自身需要切入,这才是“有我”的作品。为什么我们今天很多朋友的诗词看上去美轮美奂,对景色的描写到达极致,对事物的歌颂也意味满满,可就是不出挑呢?因为我们跟随着大众的视角,自然流俗。当然如果大众的视角是合乎创作者心意的,那是没什么问题。
但是文艺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角度要新颖。如何让自己的诗作不同凡响?找准合适自己但是不流俗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感情,论证自己所选角度的正确,让读者跟随自己——我以前也说过,其实所有文体,归根究底都是议论文——最终的目的都是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称赞。
那么,项羽自刎乌江,不肯回江东这个事情在后人的文艺创作中有且仅有两个选择:赞扬或者贬低。而李清照和杜牧都是根据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经历加上内心的感受选择了正反两个角度去说这个事情,在诗词创作中对项羽这个人的看法走在完全相反的两条路上。
而这两条思路各有拥趸。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的尤其多。为什么?气势上高人一等,并且让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色彩发挥到极致。有悲剧色彩,就有戏剧冲突,就有让所有人迷恋的英雄情结推波助澜,让人以为自己都会在那种情况下做出那样悲壮的决定,从而让人以为自己都是大英雄。
这是情感上的讨好,所以,喜欢这种思路的人非常多。诗歌、词牌、戏曲、小说、电影从这里衍生的内容不计其数。
为什么?因为好看。
而杜牧选的这条思路,是逻辑性的、生活化的、反英雄的。和他持相同观点的也不乏大诗人,大文豪,但是在生活、政治、治文方面都是持客观态度、理性色彩的文人。
这种过于理性的思辨本来就不适合大众娱乐。而有些形象一旦被大众接受且固定下来,就有着不容人改变的暴力,所谓不同的看法一定有问题的思维并非今天才有,而是咱们这个人情社会的优良传统。
我们具体看下两首诗。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有过详细赏析,也为大众所熟悉,就不再啰嗦复述。易安居士通过对项羽的抬无非就是表达对国乱中各种卑劣行为官员的鄙视,甚至有可能也有对老公赵明诚“缒城夜逃”的怒其不争。反过来这首诗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剥离自身的失败,只赞颂了他在失败的情况下决不投降和以身赴死的慷慨,让他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英雄人物。
其实咱们都知道嘛,“不可沽名学霸王”,伟人的教导才是现实的、正确的、实用而有远见的。项羽能称霸王,实际上和“英雄”的定义还是有些距离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刘邵《人物志·英雄篇》
而杜牧的《题乌江亭》正是说明这一点: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这首诗也很简单,了了四句,也没什么难懂之处,纯粹就是表达了自己和李清照完全相反的态度。项羽若是忍下一时之辱,回到江东,重新集结江东子弟,未必不可以卷土重来。项羽从江东发迹也不过就是带了八千子弟兵。我们不要看先秦的各种记载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士兵的大战,其实除了后勤力量,每次中原鏖战的精锐力量数字都有夸大。
这很正常,日本的小村械斗还称之为“国战”呢。
具体就不讨论了,至少在这首诗里面,杜牧认为项羽如果能屈能伸,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用不着自刎乌江,这也正是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区别。刘邦是真英雄,却总是被丑化成无赖。项羽是个自负的武力超群大将,却因为悲剧色彩被万世称颂。历史成就强者,而老百姓向来就同情弱者。很显然,项羽比刘邦弱在哪里?头脑和脸皮。
言归正传。为什么杜牧会有这种看法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啊,杜牧是中晚唐人,而李清照是北宋、南宋人。也就是说或杜牧的看法是在先的。但即使在唐朝,肯定也有对项羽大加赞颂的人在。
杜牧出身优渥,学问很高,曾经作注《孙子兵法》,是个军事才子,扬州地方锻炼十年,“十年一觉扬州梦”给他的政治履历镀了金,但同时也消磨了他的意志。当他返京时,经过甘露寺之变后,政治形势已经非常差,一心报国的有志青年小杜对形式逐渐认清,自请外放。为了收入和安定,自动放弃了政治上的进步,这是当时很多官员共同的选择。所以杜牧是一个真正能反映中唐政治历史脉络和诗歌流变特征的诗人。他被称为“小杜”,和杜甫的差距就在那股忧国忧民的愤青思想境界上。
而《题乌江亭》就创作于外放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之时。他放弃了自己曾经的政治理想,为了生活选择了地方官职,这在文人高傲的心中,未必不是一种耻辱。但人是要生活的,所以他看项羽的角度,自然就包括了他自身的人生态度。
说得不好听一点,杜牧要项羽忍辱负重,无非是对自己放弃理想,选择更好的生活待遇的一种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开脱。至于“卷土重来未可知”?基本上是不行的。杜牧这首诗悲叹的是项羽吗?
他悲伤的是自己。悲伤的是那个曾经年轻、精通兵法的自己。
关于诗歌中项羽的态度问题,后来宋诗之一人王安石也曾经写过。作为政治人物,王安石则更加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江东再起绝无可能,他的自杀就是他的完全失败所造成,与英雄义气之类的没什么关系。《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但是这种现实是老百姓不喜欢的。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还是虞姬自刎,霸王自刎,乌骓自杀这种充满了戏剧色彩、悲剧色彩的故事。
反正自杀又轮不到自己。
《夏日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夏日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