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百科 > 正文内容

色受想行识分别指什么-《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wang2年前 (2023-09-14)221

本文共计1077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5分45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9月09日 19点06分32秒。

色受想行识分别指什么?

色受想行识意思分别指:

1、色: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香、味、触,所知的外镜,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2、受: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以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有苦、乐、舍、喜五种性质。

3、想:心之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4、行: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成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5、识: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以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齐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即是我们一种心念,它一直执着有一个“我”。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镜;能够知觉外界境界的心,称为识。

色受想行识分别指什么?

色受想行识深层含义

这五蕴中,色是物质基础,受、想、识三者是感受与精神层面;色、受、想、识四者是空间存在概念,行是时间概念,指色、受、想、识的变迁过程。

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

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为之奔波不停,片刻不能止息,这就是苦,苦的根源是无常。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着重讲解色不异空空不异 *** 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个人理解就是人生你看到的就是假象但是假象又是你现在追求的佛在教你用心看透世间物质规律明心见性找到真我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请问大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

我对佛经完全没有认识。 请大师详细指点。 谢谢了。
这是我转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后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要说"空",先要知道这个空字的来源,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这个空字也是由梵文译过来.那麼,在梵文中这个空字是什麼意思呢 多年前的中央日报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现在摘录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里叫Sunyata(音舜若多) ,实际上,Sunyata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词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义,这特别在龙树的思想里,单讲空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虚无,非有等义,但同时也可解做空寂,空净等义.就境界说,空寂并非"虚无",空净也不是"非有"的,讲到空性Sunyata,这问题就更大了.空性这句话,在龙树的中论观Madhyamaka-sastra里,原是指缘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实义而言……."
澹思先生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心经上,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下一句,译的就是"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唐法月的译本则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却是"五蕴皆空".当然,玄奘法师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只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暗钝,只就字面的意义来看,以致千载以下,引起了多少误解.
佛法中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我们先自一个小故事说起: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门,一个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经文中的舍利子,另一个名目犍连,他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释迦世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生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麼教法呢 "
马胜比丘答曰:"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小,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说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请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此偈,当下大悟,他返回住所,约同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一同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为什麼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就舍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道法,而皈依到释迦世尊的座下呢 实是因为他多年参不透的真理,在这两句偈中得到了解答.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之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到妙理,一言开悟,而皈依世尊.
照佛法说,世间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来说称报.这是综合色,心二法,包括宇宙万有的法则,佛法中为说明此一法则,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为篇幅所限,此处未能一一细述.
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自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是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若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条件及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生成或还灭,必须具备其生灭的条件,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须具备与其他事物互相关连的关系.四阿含经对因缘二字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生灭.但有因无缘,亦不能生灭.例如一粒种子,若不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等助缘,则种子就不会萌芽生长;一堆砖瓦木石,若不经泥工木工等助缘,也不会变成房屋.
因此可知,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在生后灭前存在期间,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的假相,没有其本体和自性.譬如以砖瓦木石,加以人工建成的房舍,自我们凡夫观之,房舍是存在的实体.但在智者眼中,砖瓦自砖瓦,木石自木石,房舍只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房舍的自性本体.这叫做"即色明空".因此,中论偈中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至於说,房舍内外的空间,那是"色外之空",叫做顽空,房舍毁灭之空,是断灭空,都不是性空的本义,明乎此,则可知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这种空,佛法上叫做"缘起性空".
在佛法中,对於色蕴的"色",还另有一种解释,叫做"众微聚".照佛经中说,把一粒羊毛尘分做七分,其七分之一的单位称兔毛尘,兔毛尘再七分,称水尘,水尘再七分,称金尘(金尘,意谓其可 *** 於金—— 金属物的空隙中,这是不是相当於金属原子中的质子)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实极微再七分称色聚微……,这些极微存在於空中,称"空界色",而"色"又称"众微聚",所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是众微积聚而成的
心经经文,说"五蕴皆空",说"色不异空",说"色即是空",意思是说宇宙万有,由根身到器界,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绝对的本质——自性,实体,要我人认清字宙人生的真象,破除我人的"我执"与"法执",并不是说"空"即是一切没有,如果我们会错意,当真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种执著——空执.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不异空"之后,接著说:"空不异色";在"色即是空"之后,又说"空即是色".前者是破除迷界的旧执著,后者是建立悟界的新观念;前者是否定,后者是承认.这话看似矛盾,而实并行不悖.中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宇宙万法,诚然没有"实体",皆是"性空",但我人不能不承认它有"假名",有"相用",性空相有,立以假名,这就是中道.
我们放眼看世间,何者不是"假名" 五蕴和合,而有人我;四大积聚,而有万法,万法因假名而立,毕竟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一所学校,学校是由土地房舍,教师学生,教具设备所组成的,学校只是一个"假名",何尝有"学校"的实体 我们说一个公司,公司是资金,经理,职员,业务所组成,公司只是一个"假名",又何尝有公司的实体
我们把一个陶土加彩釉烧成腹大口小的筒状物,叫做花瓶,如果我们不拿它插花,而用以装水,它就成了水瓶;如果用以装酒装醋,它岂不成了酒瓶醋瓶 我们把砖瓦木石所建的房舍,叫店面,叫住宅,叫公寓,叫别墅,可是如果换换用途,它可能就成了工厂,仓库,办公室,停车间,同一样东西而有这麼多名称,它何尝有自己的实体 这些名称,岂不都是假名
除掉教师学生就不成学校,除掉资金业务就没有公司;除掉陶土彩釉就没有花瓶,除掉砖瓦木石也没有房舍,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缘起性空.
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体,但不能说它没有相用,房舍中布置教具,就有学校,可以教育子弟;店面外挂上招牌,就是公司,可以经营贸易;陶士彩釉制成的瓶可以插花,可以装酒;砖瓦木石建成的屋可以住人,可以开店,它们各有其"相",各有其"用",虽然"缘起性空",一切法是"自性空",但因"性空缘起",一切法又是"假名有".
因此,"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相有用,到底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利假名有,是要我人不著空有二边,而求合乎中道.

阿含经典中,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是什么意思?

这里说的是我与他之间非一非二的意思。

他是他(色受想行识、事相、非我),我是我,是非一,即非我。

但虽然他是他,我是我,但同样都是佛性所现,因为“千佛万佛共一体”,彼此间的佛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是非二,即不异我。

不相在是说我和他之间是不互相存在于其中的,也就是说他不包含于我,我也不包含于他。(杂阿含经109有此解释)

这个好比就是一间房子里面的两盏灯所散发出来的光辉,都是独立存在的,而所散发出来的光辉同是光辉,没有任何差别地交融在一起。一灯的光辉同样包含不了另一灯的光辉。

以上是个人理解,供讨论。

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我们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蕴”译自梵语 स्कन्ध 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即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是指金,木,水,火,土,的生相,)   (五蕴皆空是断灭,与驾鹤西游意思相同/佛教避讳不说断灭相)   (经文后面叙述:受(寿路到了的感受)想行识/也是这个道理)
编辑本段众生的意义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1)名: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2)色: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精神和身体活动。
编辑本段五蕴简表
  〔色〕--色法--物质的活动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编辑本段详谈五蕴
色蕴
  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即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陀是依据当时的社会人文条件方便说法。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 *** ,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是指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既是法尘可分为两部分: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处所摄色。佛法中把物质(色法)分为五双色和法处所摄色,共十一种。
受蕴
  “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 *** 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3)舍受(不苦不乐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⑴ 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   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眼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 *** ,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受(舍受)中。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的眼睛在受苦。   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 *** 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4、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我们的心里念:do、re 、mi、fa、so,或是念: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念: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们不让意根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这些都是从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存在了。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 *** ,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那苦就没有了。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们坐在这里, *** 坐着座垫就有受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从扩音机里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这个感受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蕴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想蕴
  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相中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个体。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这个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的形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接着给此相状的物体名字,称它为“山”。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的实体,是因为有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从此以后,我们一件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生起“山”的“想”,这就是所谓的想蕴。所以这个想蕴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在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出世后,没有看过下雨,母亲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纷纷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认定世间有这样东西,会从天上掉下来,后来他从大人那儿学习到那是“雨水”,结果以后他就执著,认为这个世间真的有“雨水”,这就是想的作用。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既是颜色的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我们的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这些种种的相貌都是我们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只要我们在受的同时,我们的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以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语言的活动,就是想蕴的作用。甚至不出声,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耳朵听到声音,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比如你听到虫叫声、车声,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声。如果之一次听到车声,你可能会被吓死,因为从未听过,太可怕了。不过,多听几回后,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声相,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就给它一个名称,称为车声,这就是所谓的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那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所以“想”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它也被列为五蕴当中之其中一蕴,称为想蕴。
行蕴
  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是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比如贪、瞋、痴的心:人家骂你,起瞋心,这就是“行”。此外,贪、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我们的内心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 *** ,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根、尘、识三个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为识。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识蕴
  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   (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了别的意思是:我们的心之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但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没有,对吗?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用称为了别。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男人的声音是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我们的心对外境有两层的作用,之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我们知觉的之一念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们先了别,而后分别。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比如我把手举起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2)六识了别的作用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比如有一堆颜色,我没说那是什么?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在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白板,上面写这黑字,当你的眼睛在看时,眼识在那边作用,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那黑白里面表达的是什么?眼识是不知道的。过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把它联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之一念,但是它并非是单独的一个,我们只要看一下,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如果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这个了别一刹那、一刹那就过去。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一下红、一下白;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儿一念一念的作用。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它就不知道了,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分别。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所以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就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去分别;在了别猫的叫声的同时,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   因为了别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飞奔而过,很难感受到。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处在分别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心念的觉悟不够快,不懂多少个念后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是分别;当之一个念就知道,那是了别。   意识(第六识)依意根了别法境,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讲到六根,六尘,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识。请大家坐好,闭上眼睛,随我默念:“阿--弥--陀--佛。……”现在你们注意:阿、弥、陀、佛的这些念--法尘;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阿弥陀佛的心--意识。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往往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同样的,眼睛看到颜色,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就是你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   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所以称为意识。
编辑本段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给它们种种名称,此即是所谓的想。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编辑本段五蕴的真相
  五蕴的真相是五行。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编辑本段观察五蕴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没有种子的,没有寄托的。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370seo.com/2959.html

“色受想行识分别指什么-《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的相关文章

双鱼座男生和什么星座最配 双鱼座男生和什么星座最配对

双鱼座男生和什么星座最配 双鱼座男生和什么星座最配对

本文共计1086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6分3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10日 22点36分13秒。双鱼座男生和什么星座最配 双鱼座男生和什么星座最配对 双鱼座男生和什么星座最配:1、巨蟹女:巨蟹女重视感情,双鱼男善于浪漫。彼此都属于容易让彼此心动的人;2、天蝎女:天蝎女对爱情的...

结婚被子六个颜色寓意为啥结婚被子一红一绿

结婚被子六个颜色寓意为啥结婚被子一红一绿

本文共计447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4分46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12日 17点49分27秒。结婚被子六个颜色寓意为啥结婚被子一红一绿       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在筹备婚礼的时候也是有许多地方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在结婚前需要购买的东西可谓是非常的多了,所以小编...

《青鸟》歌词中文谐音是什么?火影忍者主题曲“青鸟”中文谐音歌词

《青鸟》歌词中文谐音是什么?火影忍者主题曲“青鸟”中文谐音歌词

本文共计539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7分49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13日 01点19分23秒。《青鸟》歌词中文谐音是什么? 内容如下:ブルーバード (青鸟) 飞翔(はばだ)いたら (哈巴达一 达拉 ),戻(もど)らないと言(い)って ( 摸多拉那~~ 一到一带)目指(めざ)し...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的品质?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体裁?

本文共计84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分40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13日 12点52分28秒。月是故乡明季羡林的品质?月是故乡明季体现了羡林的品质有:学识渊博: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猎广泛,尤其擅长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爱国情怀:...

锦绣年华 什么意思(锦绣年华,萍聚什么意思?)

本文共计77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分26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14日 02点46分15秒。锦绣年华 什么意思美好岁月,大好时光锦绣年华,萍聚什么意思?锦绣年华是最好的岁月,最好的时光。萍聚就象萍水相逢。相关内容扩展阅读:合肥名邦锦绣年华小区属于翡翠湖板块还是南艳湖板块合肥名邦...

广州到东莞有多远啊(广州东莞离甘肃有多远)

广州到东莞有多远啊(广州东莞离甘肃有多远)

本文共计380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2分32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14日 06点34分49秒。广州到东莞有多远啊 从广州到东莞约90公里,假如你选择以下到达方式:1、正常步行 6公里/小时 15小时0分2、骑自行车 20公里/小时 4小时30分3、邮轮客船 28公里/小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