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指的是什么(乐不思蜀指谁 关于乐不思蜀的解释)
乐不思蜀指谁 关于乐不思蜀的解释
1、乐不思蜀讲的是刘禅。2、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3、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三顾茅庐,七步成诗,神机妙算,乐不思蜀,指鹿为马,三让徐州,探囊取物,害群之马,舌战群雄讲的是谁?
作业题 帮帮忙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这个是非常有名的礼贤下士的故事,基本上妇孺皆知。
七步成诗——曹植
曹家三父子——曹操,曹植,曹丕,三个人都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其中曹植后世的名声更大,“七步成诗”讲的是曹 *** 后,曹丕害怕自己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与他争权,所以找个机会要为难曹植,限令他七步之内做成一诗,后来延伸为一个成语,用以形容才思敏捷。
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神机妙算——诸葛亮
好像没什么典故,一般神机妙算都用来形容智谋无穷,历史上不只是“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比如刘基,大家也爱用神机妙算来形容他。
乐不思蜀——刘禅
《三国志 蜀志 后主传》:“司马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指鹿为马——赵高
《史记 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三让徐州——陶谦
探囊取物——张飞
《三国演义》第五回:“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害群之马——李亨
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知道。”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奇怪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呢?也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舌战群雄——诸葛亮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前去江东说服孙权联合抗曹,或许有意或许无心,诸葛亮在谒见孙权之前遇见一帮子不愿意联合抗曹的江东巨儒,读书人见面嘛,泡沫星子横飞,诸葛亮智慧过人,将尔等一一说败,这就是“舌战群雄”,也做“舌战群儒”。详情请参照《三国演义》
以上是我的个人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愿能给你帮助。
——岩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下列成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三顾茅庐、入木三分、乐不思蜀)
卧薪尝胆——勾践,破斧沉舟——项羽,闻鸡起舞——祖逖, 三顾茅庐——刘备,入木三分——王羲之,乐不思蜀——刘禅。
1、卧薪尝胆
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躺卧在柴草上,象征:发愤图强。尝胆:口尝苦胆,以锻炼意志。
2、破斧沉舟
读音:pò fǔ chén zhōu
释义: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出处: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于巨鹿大败秦军。
3、闻鸡起舞
读音:wén jī qǐ wǔ
释义: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出处: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4、三顾茅庐
读音:sān gù máo lú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襄阳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出自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入木三分
读音:rù mù sān fēn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6、乐不思蜀
读音:lè bù sī shǔ
释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蜀汉被曹魏灭了之后,到洛阳,当时的晋王司马昭问他,在这里住的习惯吗?他乐呵呵地说很好,比在四川好多了。他的旧臣听到后,于是教他要悲悲戚戚地说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一次问他,他于是按着大臣的说话跟司马昭说,司马昭跟他说这是你的大臣教你的吧?刘禅惊讶道,你怎么知道?于是就安安心心在洛阳住了下来,从此乐不思蜀。

投降魏国时,刘禅说出“乐不思蜀”的时候,谁劝刘禅应该表现得悲伤一些?
1、郤正。2、郤正(?-278年),字令先,河南偃师人,本名纂,年少时父亲死去,母亲改嫁后虽然孤苦无依,但安贫好学,博览群书,后在蜀汉任职,官不过六百石。既不为黄皓所喜爱,也不被其厌恶。景耀六年冬,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郤正撰写投降书,蜀亡随刘禅被迁往洛阳,后在西晋任官。
3、原文及翻译: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谓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郤正知道了这事就对他说:“如果晋王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于是心向着西面而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呀。'就闭上眼睛”适逢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