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5年内会有冲突吗(中印冲突的战争背景)
中印5年内会有冲突吗
印度不会与中国开战,理由如下:1.在世界大国中,印度主要与俄罗斯关系较好,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国。但中国目前也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国家,俄罗斯在经济上和国际外交事务上都依赖于中国的帮助。虽然2000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印度期间,两国签署了指导21世纪印美关系的框架性文件《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从而确立了“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但两国关系实质上是若即若离。印度自称是印度洋的主宰,最担心的就是美国控制印度洋,对美国也总是保持高度的警惕。印度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军事强国,这也决定了不可能与美国走得太近,与美国修好只不过是为了牵制中国罢了。印度与欧洲关系一般,来往并不密切,在战略上没有沟通,在利益上也没有多少共同点。印度加强与日本的关系也是为了对中国进行牵制,印度与日本都想“入常”,两国之间也不可能密切合作。
在没有世界主要强国支持的情况下,面对总体实力要优于印度的中国印度是不可能主动开战的。
2.印度与中国的共同点,都是人口大国,都是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国家,同属“金砖四国”成员,同属发展中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国家,是不会希望被战争来拖住发展的脚步的。中印同属金砖四国,在当前世界抵抗经济危机的过程中,金砖四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个时候是需要团结的,而不是要用战争来争高低,这在前一段时间发表的金砖四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宣言中就有所体现。中国不会想开战,相信印度也不想开战。何况中印领土 *** 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并不是一个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
3.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要强于印度,印度人再狂妄,也不会在这种实力对比之下与中国开战的。
4.印度更大的后顾之忧是巴基斯坦,印度与巴基斯坦是死敌,两国之间发生了多次的战争,由于有中国的帮助与参与,才使得每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没有占太大的便宜。如果印度与中国开战,巴基斯坦就会在印度的后院放火。印度面临的不是中国一个敌人,而是两个,要知道,只巴基斯坦一个国家的实力印度就无法轻易摆平,中巴加在一起,印度要主动求战就是找死。
5.中印边境军力对比,表面上印度好像兵力挺强,实际上绝不堪中国一击。中国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中国的导弹、火箭炮完全可以把距中国边境地区500公里的首都新德里火力覆盖。中国空军实力上恐怕是要优于印度,至少不会让印度占先。这就决定了即使是印度先发制人进行突然袭击,也绝对讨不到便宜。
6.目前不是印度主动对中国进行先发打击的问题,而是中国是不是选择与印度一战收回国土,是不是中国想借对印一战来扬威崛起的问题。印度之所以加强 *** ,恐怕最主要的是怕中国对印度搞突然袭击。
7.中国与印度都是核国家,两个核国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大可能发生战争的,特别中印两国又是邻居。
8.印度与中国开战,除了周边国家以外的其它国家恐怕都会乐于见到这种场面。中印两个人口大国的崛起,对于其它国家都是一种威胁,两败俱伤,对于其它国家不但没有损失,还能占到便宜。
综上所述,印度是不敢主动对中国进行先发打击的,除非印度人真的是疯了
中印冲突的战争背景
印度地方当局采取这一系列行动的背景即:中印边境交恶。
同一时期的1960年4月,为缓解中印边境之争,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动率团对印度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周恩来表示:“中印两国有一切理由应该千年万年地友好下去”,“边界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找到共同点或接近之点”。
而印度尼赫鲁总理保持了自己的高调,坚持中印边界问题不容谈判。
印度拒绝中国方面稍前即已提出“双方武装部队从中印边境全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停止巡逻”的建议。中国单方面停止了巡逻。
虽然印度军方索尔少将也说,在交界地区建立非军事地带是好主意,但尼赫鲁总理的 *** 未予认可。这就导致印度朝相反方向采取使事态进一步升级的行动:趁中国边防军停止巡逻的空隙,在中印边境西段节节逼进,增建430个据点。
印度心目中的中印边境线、不容中国方面有任何异议的依据是所谓“麦克马洪线”。1914年3月24日,出席西姆拉会议的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与中国 *** 地方当局代表伦兴.夏扎在德里背著中国中央 *** 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搞出的这条线,历来不为任何一届中国 *** 所承认。
但即使是根据这条线,印度军队在1959年强行占据的兼则马尼、1962年开始占据的扯冬、绒不丢、扯果布、卡龙、章多、克宁乃、日挺布、汤、娘巴等地,仍然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即中国境内。
中国 *** 向全世界公布了麦克马洪线附图的这一部分,并为此质问印度 *** :究竟是谁侵占了谁的领土?
尼赫鲁承认:中国方面的报道“有些的确站住脚了”。他表示担心这会“使人看来中国人是受印度这只‘老虎’进攻的‘温顺的羔羊’,因此,你们(印度宣传机构)大家必须干得更够标准些”。
尼赫鲁在国内加紧了战争准备,声言他的国防部长梅农是“当代拿破仑”,“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印度也是一个大国。我们强大得足以对付任何挑战”。
中印边境冲突呈不可避免之势。就连一向站在印度方面的英国《泰晤士报》在1962年10月8日发自德里的一则通讯也不无担心:如果在中印边界上爆发战斗的话,“旁观者会不得不指出,正是德里拒绝进入会谈”。
中国 *** 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保持著极大的克制态度。但这一克制显然不是惧怕印度有一位“当代拿破仑”。尼赫鲁的强硬来自印度当时所处的左右逢源的国际地位。一方面,美国称印度为西方式民主与自由的堡垒,另一方面,苏联则试图将印度拉近东方社会主义阵营。1960年1月,中印关系日趋紧张之际,尼赫鲁致信赫鲁晓夫,邀请赫访印。赫鲁晓夫即不顾中苏特殊关系,欣然表示接受邀请,更使尼赫鲁志在必得。中国的克制,或者说有如“温顺的羔羊”的姿态,显然有著对整个国际关系的慎重考虑。
1962年10月20日开始,历时一个月的中印边境战争在东、西两段大规模爆发。战争以印度全面失败而告结束。中国边防部队主动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内地区,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312名全部被俘人员,退还全部缴获的武器装备及军用物资。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中印边境冲突我方翻译是大学生,你怎么看待大学生入伍这种行为?



大学生入伍是指部队每年从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义务兵,报名流程有网上登记、初审初检、体检政审、走访调查、预定新兵、张榜公示、批准入伍。从2013年开始征兵工作由冬季改为夏秋季征兵。2016年时间调整为2月初开始。

大学生入伍的意义在于使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行列当中,有了当过兵的知识分子,这对以前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形象有了根本改观,他们不再与坚强隔绝,拥有了军人气质。军队的锻炼环境具有特殊性,它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同时,中国军队有不少在战争年代因某人或某一场战斗闻名全军的光荣部队,在这样的部队接受传统教育,能加强自己的荣誉感,感受前辈军人英勇善战,无畏的牺牲精神。这种教育比学校书本教育更有实际效果,可能深深影响今天的大学生情感,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为国家民族的献身精神,这是我们目前非常需要的教育。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已经不在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但在军队的实践是以前没有的机会,这次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休学当兵的实践机会,它的条件是很优越的,这样的机会能争取到也是很难的。因为中国军队的数量和中国人口的比例相差很大,当兵的机会不具有普遍性,多数中国人一生都没有机会当兵。
大学生入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古以来,参军入伍都是最直接的服务国家的方式。当前,战争的形态已经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在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今天,高科技武器无疑是战争中的主战武器,而掌握和运用高技术武器的必然是具备现代科技素质的人,所以高素质的人才是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的因素。

对个人成长有益。从大学生个人这个角度来讲,到少有四个方面受益,我们就来算算这四笔账。之一笔是政策账。应征入伍的学生,除可以享受 *** 、军队提供的各种优抚政策,学校还给予特殊优待。这些政策都为学生入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二笔是经济账,以城镇在校大学生普通兵为例,首先在基本补助方面,可获得学费补偿、退役金、家庭优待金,黑龙江籍服役期满给予一次经济补助金等。
怎样用军事手段解决中印边境冲突最稳妥
军事手段是任何非军事手段都用尽之后采取的,我们中国不想打仗,但是如果对方一意孤行,我们不得不动用军事手段。所以,能动嘴就尽量别动手,对三哥不好中印边境冲突是属于传统安全风险吗
是的。中印边境冲突由来已久,谈了几十年也一直没有解决边界纠纷,两国关系时好时坏,摩擦不断,冲突也不断。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