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2012》的结局是什么?电影《2012》什么剧情?
电影《2012》的结局是什么?
地球上幸存的人类全部登上 中国制造的 诺亚方舟 在大灾难中存活了下来 在南非的好望角去谋求新的开始 ' 采取了新的纪元方式 0001年 新的开始 看到最后 我还以为所有人最后还是死呢 很不错的一部片子 在电影院里才能感受到那个气氛电影《2012》什么剧情?
《2012》 . 2012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具体地址: http://www.mov10086.cn/html/57338.html . 2012高清完整版下载 具体地址: http://www.mov10086.cn/search.asp?keyword=2012&x=16&y=8 . 【片长】45分钟/集 【文件大小】10~600 MB 【播放形式】流畅版/高清版 【字幕】中文 【语言】国语 【视频尺寸】624 x 272/全屏 . 【主演】约翰·库萨克 阿曼达·皮特 桑迪·牛顿 【类型】科幻片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 *** ,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世界人民如何挣扎求生。 杰克·杰克逊(约翰·库萨克饰)带着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了,而这个地区也成为了禁区。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了查理。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而过走开了。 第二天灾难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伴随大量陨石的坠落,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杰克逊和众多家庭一样踏上了求生之路。面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知何去何从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过的方舟和地图,于是决定前往方舟基地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在经历灾难的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到达了方舟基地。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 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类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编辑本段]【精彩镜头】 1.当印度洋海啸越过喜马拉雅山峰向山顶寺庙扑来时,老喇嘛开始敲钟,神情自若,那种泰然有一种超越的美,涅盘寂静。 2.美国政界要人对着修建完善的方舟基地,赞叹道:“这么艰巨的项目交给中国没有错,别人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3. 杰克逊驾驶着豪华车在下沉的洛杉矶中狂奔,摩天大厦在他们身边纷纷倒塌。 4.那位在火山口边对着陨石雨坚持现场直播的电台DJ太帅了。70年代的嬉皮装束,80年代的流行音乐,90年代的工作热情,加上21世纪的宅男驴友生活,这是最令人羡慕的组合方式。 5.当灾难发生后,活下来的“上帝选民”以高龄政客居多,没看见几名工人、运动员、选秀美女和网络小说家。 6.方舟因为故障启动不了,此时海啸马上就要来了,杰克逊和他的儿子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找出了故障,让方舟能够顺利启动。 7.杰克逊在解决故障后,尾随儿子回到液压舱,中途捡起障碍物,没有及时出现,方舟中的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奇迹的降临,当杰克逊从水中出现时,方舟的所有人,激动相拥,震撼心灵! 8.雨过天晴后,人们打开方舟,万籁俱寂,阳光灿烂,只不过这一次没有衔着橄榄枝飞来的鸽子,而是电脑上测算出的好望角位置。随着喜马拉雅陷裂,地球的更高峰挪到了南非——人类又开始和他们的祖先一样,重新做非洲人。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中国 *** :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创造更多工作的机会,党和国家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的。 杰克逊:(在 *** 里)他们告诉你不要惊慌的时候,你就该跑了! (拿到中国地图,正在坐飞机)看来我们应该找架大飞机。 (痛骂 *** 发言人——加州州长施瓦辛格)那家伙是个演员!他在念台词呢! (对孩子们)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一直在一起! (书上写到)全世界人民应该亲如兄弟。 查理:无论你是谁——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不论你是穷还是富,不论你身体是否健康!明天我们都没有区别!! 托尼:我打了,可是晚了。 美国总统:(对艾德里安)我将是美利坚合众国最后一位总统。 (对艾德里安)一个年轻的科学家抵得上二十个老政客。 (最后一次播报)美国同胞们,这是我最后一次对你们讲话,灾难将要降临。而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将要灭亡,真希望我能告诉你们,我们有能力来抵御这场灾难,可是我们没有。今天,我们将一家人共同步入黑暗,虽然我们可能信仰不同,但我相信我的话能够代表所有人的想法,愿上天保佑我们。 (给女儿的 *** )至少母亲可以安抚自己的孩子,父亲可以对自己的女儿说声抱歉。 艾德里安:(问杰克逊)在灾难面前,人类真的会无私么? 艾德里安的父亲:(在儿子的 *** 里)我不能丢下托尼。没有我,那老家伙唱歌老跑调。 诺亚(杰克逊的儿子,和爸爸关系并不好,从来只叫他爸的名字): (在爸爸掉进地缝的时候大叫)那是我爸爸!我们必须等他! 莉莉(杰克逊的女儿):(在洛杉矶地震时已经见到自家房子化为乌有,依然在方舟甲板上询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回家? 莉莉(杰克逊的女儿):(在她与爸爸所驾驶的查理车飞奔着逃命的时候)爸爸我怕! 杰克逊(莉莉的爸爸):(他指着自己的眼睛说)别担心,宝贝,看看我,看我害怕了吗? 莉莉(杰克逊的女儿):(不可否置的点了点头) 1、“题材撞车”:除了艾默里奇,大导演迈克尔·贝也将镜头对准了这个末日题材,这部《2012:灵魂战争》(2012: The War for the Soul),根据作家Whitley Strieber的科幻小说改编,定于2012年上映。 2、“2亿美元”:高达2亿美元的 *** 费用,使很多好莱坞 *** 公司对《2012》望而却步。最后索尼哥伦比亚不惜重金,将《2012》的剧本收入囊中。 3、影片原名英文为《再见亚特兰蒂斯》(Farewell Atlantis)。 4、《2012》投资2亿美元,是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电影里成本更高的一部。 5、《2012》的预告片 *** 时,影片的配乐尚未完成,所以使用了《闪灵》的原声音乐。 6、实际上,2012年的末世论是一种西方思想,并非玛雅人所创,相反,玛雅人只是认为在2012年之后,世界会进入一个新纪元,这与世界末日并无太大关联。 7、影片原计划是在2010年公映,但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于2008年的作品《史前一万年》票房和口碑均不理想,因而罗兰·艾默里奇加快了《2012》的 *** 速度,本片也得以提前一年问世。 8、有些影院在20:12分放映影片,以保持与影片的标题一致。 9、《2012》长158分钟,是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第二长的影片。他最长的影片是2000年的《爱国者》,长度为165分钟。 10、影片中显示地球南极移动的了威斯康辛州的某处。如果这发生的话,地球的旋转方式将完全改变,而GPS由于地貌的变化也难以正常工作,人们也不可能把方舟的航向设定到非洲。 [编辑本段]【幕后 *** 】 即将来临的世界末日 若论当今好莱坞谁最热衷于灾难题材,罗兰·艾默里奇的名字必然首屈一指。这位曾经执导过《独立日》、《后天》等灾难大片的导演,历来作品皆以摧毁人类文明为乐趣。这次他选择了世界末日做噱头的《2012》,对于这部新作,罗兰·艾默里奇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以拍摄灾难片为主,很多人都对我说过,他们很喜欢《后天》那样的电影,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告诉我,看到熟悉的城市在银幕上毁灭,会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就开始琢磨2012年世界末日这个题材。其实拍摄独立日的时候我就已经有想法拍摄1999年的世界末日,可惜那时候时间已经赶不上,所以在2006年我就开始构思《2012》的故事,这次我们要赶在地球毁灭前拍摄好这部电影(笑)。"谈及为何如此钟情灾难题材,罗兰·艾默里奇说:"灾难电影是一种冲突会很强烈的电影,当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能会抛弃掉很多需要细细思考的元素,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对决,关系着生命的存亡,是你死我活,力量悬殊的一种较量,大家很容易就被这种题材的电影所吸引。对我而言,我喜欢描述城市遭受虚拟的劫难,那样会让大家警醒,居安思危。《2012》讲述的是一种可能性,地球会不会在2012年迎来他的终点,如果是真的,人类文明何去如从,地球上的居民又该怎么办?电影着重表现了这些内容。"我很满意《2012》",罗兰·艾默里奇这样评价自己的新作,"这部电影有一个遗憾,那就是 *** 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必须赶在2009年的圣诞之前推出这部作品,这跟我原计划的拍摄完成的时间提前了很久。所以这就导致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做完许多事情,尤其是电脑特效服装搭配,特效是这部作品的重中之重,这次的特效镜头非常多,我之一次[2]感到有这么大的压力。 *** 组需要在世界各地实地取景,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呈现这些城市的毁灭镜头,有一段时间,我们整个团队几乎天天开会,反复讨论着许许多多的细节。所幸的是这一切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 约翰·库萨克独挑大梁 在《2012》中约翰·库萨克扮演的主角戏份最多。为何要挑选约翰。罗兰·艾默里奇说:"很奇怪,当我开始构思故事的时候,在脑海里,男主角的样子就是约翰·库萨克。我看过他过去的一些作品,他对于惊悚题材把握得很到位,我喜欢捕捉他在片长一些即兴的演出,为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有趣的元素。" 而对于约翰·库萨克本人而言,接拍过大量独立电影[3],同时也有着《致命ID》、《1408幻影凶间》等口碑不错的作品的他,对于《2012》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并不完全认为这部电影是我的独角戏。我的角色最重要的作用是联系着影片的各个角色,大家一起才构成了这部电影。在影片里我是一个学者,我喜欢这种高级知识分子的角色,因为拯救世界的总会是这种人(笑)。" 同时也担任本片编剧的罗兰·艾默里奇,详细阐述了他如何设计约翰·库萨克所扮演的角色:“所有这样的灾难电影都需要一个有着相对权威性,同时也有着某些弱点的角色。在迈克尔·贝的《世界末日》里,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我觉得非常经典,他是一个非常真实也非常有个性的人,最后他所做出的牺牲决定也合情合理,一部优秀的灾难片,理应有这样充满人性的平凡人角色。基于这个想法,我创作了约翰·库萨克饰演的杰克逊·柯蒂斯,在影片里,杰克逊·[4]柯蒂斯面对了许多危难,同时还要拯救家人,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平凡人如何成为英雄。他的戏份很重,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他展开,约翰·库萨克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编辑本段]【影片评论】 对世界末日的态度 影片《2012》中所谓的“世界末日”,我们既不必当真,也不必批判。 世界末日这件事情,纯粹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说,这个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为不可知的灾难什么时候都可能发生——也许下一个小时就是末日,这个可能性也存在,只不过它的概率非常小而已。况且按照我们的唯物主义理论,这个世界有始也有终,地球本身,太阳系本身,也都有生命周期,都有衰老死亡之日,那时候当然就是世界末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末日当然是存在的。 但问题是,当我们现在讨论对于世界末日之说“相不相信”时,我们是另有暗含问题的。当我们谈论“相不相信”时,我们其实暗含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信了,你准备怎么生活下去?如果你不信,你又准备怎么生活下去? 比方说,如果你确信两年之后是世界末日了,和你确信两年之后世界还将是正常的,你此刻的生活态度就会不一样。在前面一种情形下,也许你觉得反正再过两年世界就完蛋了,从现在开始很多约束你都不愿意接受了,你想吃喝玩乐,你想醉生梦死,你想倒行逆施……。如[5]果你相信世界还是正常的,那你当然不会胡来了。也就是说,你是不是打算按照两年后世界要毁灭来安排你现在的生活。理智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这样安排生活,都不可能接受这个假设来安排生活。绝大部分人,只要还有理性,肯定会按照“两年后世界将是正常的”这一假定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形下都会相信世界将是正常的呢。因为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两年后世界将是正常的,即使太阳系真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也是长周期的变化,几年的时间尺度之内当然感觉不到。 那么为什么我们相信科学,而不相信神秘主义的预言呢?那是因为,科学在以往这几百年里所取得的业绩,让我们相信这个理论是管用的,它对于大部分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比方说,它对万有引力的理解是正确的,以至于我们可以发射一艘飞船飞向火星,居然就真能在火星上着陆,这说明我们计算的轨道是正确的,我们计算这个轨道所依据的整套理论也是正确的,如果它有一点不正确,飞船就飞不到那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权威当然是更大的。大部分[6]人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还是愿意选择科学。选择科学,我们当然假定两年后世界还将是正常的,我们当然也就不信末日预言了。 有人曾预言,影片《2012》上映之后,大家会更加热衷于谈论“世界末日”之类的神秘主义话题,现在看来倒是有点不幸而言中了。当然,作为谈资,看完电影后,沿着电影里神秘主义的话题继续讨论讨论,这很自然,也常能令人愉快,也不至于有多大害处。可是你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你对生活的预期和安排——你明天该上班还是要上班! “导演找了许多 *** 让地球毁灭” 影片也的确展示了这样的特色。影片中,几乎集中了电影史上所有灾难:洪水、地震、海啸、飓风、岩浆,大量体现人类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物像豆腐一样被自然的巨大力量碾碎,几乎是能想象到的人类灾难的极限。 而整部影片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洛杉矶的消失。整个城市就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先断裂再倾斜,最后下沉到太平洋里。让中国观众印象深刻的是,滔天洪水跨过 *** 的雪山,淹没了世界海拔更高的寺庙。 美式套路“单亲爸爸救小孩” 《2012》 . 2012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具体地址: http://www.mov10086.cn/html/57338.html . 2012高清完整版下载 具体地址: http://www.mov10086.cn/search.asp?keyword=2012&x=16&y=8 . 【片长】45分钟/集 【文件大小】10~600 MB 【播放形式】流畅版/高清版 【字幕】中文 【语言】国语 【视频尺寸】624 x 272/全屏 . 【主演】约翰·库萨克 阿曼达·皮特 桑迪·牛顿 【类型】科幻片 . 该片主线依然是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最擅长的父子情。约翰·库萨克扮演的作家杰克逊婚姻破裂,前妻甚至有了新男朋友。当这场大灾难发生的时候,杰克逊刚从前妻家接走自己的一双儿女,准备前往黄石国家公园度假。在得知洛杉矶的灾难之后,杰克逊还是决定本着大无畏的精神返回市区救回前妻以及前妻的男友。 《2012》的故事主线很“美国大片”:学者杰克逊坐飞机前往被地震吞陷的洛杉矶拯救前妻和两个孩子,并冒险驱车去正面临火山大爆发的怀俄明州黄石公园找一名知晓灾难的广播电台主持人来得到飞船的地图,当然,灾难片发展到今天,当初《世界末日》中布鲁斯·威利斯独力救地球的....“英雄本色”已不能再糊弄观众,地球还是会遭受重创。但英雄起码能救自己的家人,而且这个英雄通常都是单亲爸爸。之前热映的《神秘代码》中,离异男尼古拉斯·凯奇就倾尽全力保全了自己的儿子,而自己却葬身灾难。 这次扮演单亲爸爸杰克逊的是约翰·库萨克,跟他多次合作的36岁女星阿曼达·皮特扮演其前妻。库萨克被业界评价为“最被低估的男演员”,为人颇有个性,从前只爱拍独立电影,不知该片是凭什么打动他之一次出演商业大片。而导演艾默里奇曾经表示,在构思故事时脑海中浮现出的男主角,就是库萨克。 “故事老套 足够煽情”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用心理学的分析电影《黑天鹅》
举出10个心理学术语,并用黑天鹅的场景,桥段分析。。
《黑天鹅》观感:成长的蜕变
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大姑娘时,也已然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而母亲的固执与特立独行似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女儿的成长。眼下,年轻上劲的妮娜正迎来自己事业上的之一个机会,就是参演并竞争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女一号。导演托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潜质,并对她进行了适时的提点。然而,托马斯所要求的这个女一号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 *** 与 *** 。在竞争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现出了她天赋异禀的白天鹅的美貌与品质,而她有力的竞争对手莉莉也在对黑天鹅的演绎中精彩迭出,双双赢得了导演与同行的赞叹。结果是,妮娜与莉莉的竞争不可避免,甚至从艺术表现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击与纠缠的局面。钩心斗角、自残甚至同性恋接连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妮娜出现了幻觉,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觉中杀死了竞争对手,其实伤害的是自己,为了完美像白天鹅一样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开艺术欣赏,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无处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个强权、控制欲望极强、期望值极高的母亲。丈夫的缺失、事业的失利,母亲把女儿视为精神支柱,视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为了生下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像一句咒语 ,禁锢着妮娜,只能做一个“贴心的女儿”,任凭妈妈控制着,包括从被迫小弹钢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脱衣服、剪指甲,用爱控制着女儿,干涉着女儿的隐私。从小被迫去学芭蕾舞(剧中母亲说:“如果不是我跟着你学芭蕾,你早就放弃了”),长大后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母亲的愿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妮娜,并且内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标。妮娜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否则,便会如同在妮娜得到领舞的资格后她让妮娜吃蛋糕一样坚持执拗。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妮娜这个28岁的小女孩。
随着内在的潜意识里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导演,假想敌lily的启发,妮娜对控制、束缚的代表妈妈发出怒吼:滚 ,并告诉她:“你的乖女儿死了”。 当母亲发觉“黑天鹅”这个角色吞噬了女儿,为时已晚,母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深深的植入女儿内心,对成功的向往、好胜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胜一筹。成长的过程不只有快乐,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惧,就像蛇的蜕变,自己找一块砺石硬生生的剥掉一层皮,很痛;还有有很多的欲望、诱惑,该何去何从,该怎样去寻找自我——嗑药,去酒吧放纵,交同性恋朋友,很迷茫;恐惧自己内心一些不被妈妈认可和被自己压抑的欲望。所有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内心的冲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类型:1)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2)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妮娜的成长,“战胜自己才能凤凰涅槃,化茧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3)假想敌lily,是妮娜压抑了的本能愿望:性、自由。
为了将妮娜内心的成长视觉化,电影里用了大量的隐喻性镜头:
1. 母亲作画——是在画自己希望成为的女儿,在现实生活中,母亲也是在按照自己的愿望雕刻自己的女儿。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头流血——成长的觉醒,隐喻着妮娜决心破壳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价;
3.一次次被妈妈剪掉指甲——隐喻着妈妈再次失去的恐惧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业),阻挠妮娜自我的发展成长;
4.粉红色的睡衣、外套、床单、满屋子的毛绒玩具都喻示着28岁的妮娜被妈妈当小女孩一样教养;
5.撕掉手指的皮肤——妮娜尝试着去蜕变,但是很痛,就浅尝辄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欲望不时的冲撞着自己(抓破脊背,破茧而出);
6.黑天鹅的翅膀——象征着超越,从压抑情形中解放出来。
7.手指流血——意味着内心的冲突,对母亲背叛的罪恶感。
8.和莉莉的同 *** ——人格的整合愿望:单纯、可爱 、脆弱 、顺从 无主见的“白天鹅”与反抗、自主、桀骜不羁 、敢爱敢恨的“黑天鹅”的整合。黑白天鹅的互换与成长正贴合妮娜由压抑控制中的人格,向开放自由的个性的转变。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杀死亡——喻示着有着追求完美人格特质的最终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部影片的剧情中有心理学的背景,特别是一些潜意识的东西,是比其他类型的电影更高一个境界、更受人们欢迎的缘故吧,虽然故事让人们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特别是对那些做了父母亲的人们。
感觉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不只是一个导演,还是一个精神分析大师,否则不会拍出这么专业的心理电影。很欣赏他!
心理惊悚片《黑天鹅》:潜藏在心中的黑天鹅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灾难片在讲述人类或地球灭亡的背后,反应的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而心理惊悚片《黑天鹅》讲述了一位舞蹈演员为追求一个角色,不堪承受过重压力,精神崩溃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后反应的则是人类对于虚无的恐惧。
2010年,导演阿伦诺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鹅》,作为第67届威尼斯影节的首映影片,并入围该届电影节金狮奖。这是一部关于芭蕾舞歌剧《天鹅湖》的心理惊悚片,影片展现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剧中白天鹅与黑天鹅两个角色,前前后后其内心出现的种种恐怖幻象。
原来,在歌剧《天鹅湖》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白天鹅和和黑天鹅。白天鹅善良、美丽;黑天鹅却邪恶,极具诱惑力。白天鹅本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语,被变成了一只天鹅,只有在午夜之后她才能恢复人形。有一天,白天鹅在湖边偶遇打猎的王子,她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怜惜转变为爱情,他决定要救出天鹅公主。白天鹅告诉他,只有一个真心爱她愿意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语。于是,王子准备举办晚宴,请白天鹅赴宴,并真诚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让自己的女儿扮演成了天鹅公主的样子,只不过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参加宴会,诱惑王子。王子以为这只黑天鹅就是天鹅公主,于是跟她双双起舞,并宣布订婚。白天鹅在窗外一声绝望的悲鸣,振翅飞去……
影片《黑天鹅》讲述的不是《天鹅湖》中的神话故事,而是关于芭蕾舞演员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纽约剧团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她自幼练习芭蕾舞,技艺出众,并且乖巧、漂亮,很讨人喜欢。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她严厉而冷酷的母亲,在母亲的管教下,妮娜从小就是个特别听话、刻苦的乖女儿。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种奔放的 *** ,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体现。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来追求完美,自我压抑而缺少情感的释放。因此,在剧团要重拍歌剧《天鹅湖》时,妮娜是担任白天鹅角色的不二人选;但是黑天鹅的角色,其带有邪恶、诱惑的特征,妮娜一时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
而歌剧总监托马斯要求新演员能够同时饰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众所周知,在《天鹅湖》中,黑白天鹅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该角色的演员不但会事业会更上一个台阶,而且还可能会一举成名。妮娜心中极度渴望饰演这两个角色。于是,妮娜一个人找到歌剧总监托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争取到这个机会。托马斯最终答应了让她来演这两个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学会释放情感、展现诱惑,并在这方面一直诱导她。而剧团中还有位舞蹈演员莉莉,天性大胆活泼,充满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鹅不但获得众人的赞赏,也得到了托马斯的认可。虽然,莉莉是作为黑天鹅的替补人选,但这也给妮娜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练习,一方面却始终心存恐惧,怕有人与她争夺这个角色。整天拼命的练习,精神的高度紧张,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开始她练习黑天鹅的舞段时,就不小心扭伤了脚;后来因长期的练习,她的脚趾也因鞋子绑得过紧,脚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断地出现伤痕,应该是压力过大时自己用手抓挠的;她还在洗手或洗澡时,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渗出鲜血——当然这是妮娜出现的幻觉。后来妮娜不断出现幻觉,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来后妮娜感觉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换——但是莉莉那晚并没有跟她回家;还有一次她独自练习的时候,听到响动,跑过去却看到了总监托马斯正在和莉莉 *** ——其实也没有这回事。这个时候,妮娜身上已经出现了黑白天鹅并存的双重人格。
在最后的演出中,妮娜一开始不小心动作失误,使得托马斯大为光火。后来妮娜来到化妆间,又发现莉莉在化妆间里,并讽刺地说不如把黑天鹅的角色让给她,于是两人激烈地争吵起来,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当然,这个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尸体”拖进了洗手间,当她再次进入化妆间,鲜血从门缝下流出来,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门缝。就在这时,莉莉却敲门前来向妮娜祝贺,称赞她演得很好。妮娜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当她再去检查毛巾时,下面根本没有鲜血,洗手间里也根本没有尸体。这时她发现她刺的是自己,玻璃还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伤地留下了眼泪……
就在妮娜悲伤地流泪的同时,我的心头也在不停震颤——一个人就这样杀死了自己,而她不过是追求饰演一个角色而已,值得吗?再细细思考,妮娜的这种举动,反应的恐怕是人类对于虚无的恐惧——死亡有什么可怕——正如北欧神话关于奥丁的传说写道:“富人会死,亲人会死,而且你也会死,但我知道一样东西不会死,那就是每个人对死去的人的评价。”不朽的名声成了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追求成名而“杀死自己”的不在少数,影片不过是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一现象而已。看看,我们人多少人一天在电脑前坐十几个小时,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烟 *** 神经,加班加点。现代社会慢性疲劳和过劳死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他们不过是无法抵抗生命中的那点虚无。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会空洞,没有意义。但是,生命的本质却不是工作,更不是通过工作获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种自然的历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辅助。我们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标,也可以挑战自己,但是要记住,这些都是为了使生命更有意义,而不是抹杀生命,获取声名。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庄子的这一段话千万不能截取前两句,庄子的真正观点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啊!知道了还这样,真是危险极了!
看来,庄子的对生命的了解还是最透彻的。庄子认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对此人们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问题时,人类要把思维的方向转向自身,不要将生命的过程当成是社会目标的附属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东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庄子那段话的后半部分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就是庄子的生存哲学,所谓“保身”是指社会生活中让自己不受社会非理性的伤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为生命活动的目标,人生存就应该要维护一个完整的生命;“养亲”是指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和照顾;“尽年”是指“全寿而归”。这才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白天鹅都要能饰演黑天鹅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鹅也很好!
一旦我们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们便不会再那么恐惧虚无。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虚无的。话说庄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领悟了这个道理。庄子说:“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的妻子死时,一开始他也伤心至极,但后来想想,人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连形体、最原始的气也没有,一切都是从混沌中开始,最后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样。因此,人死了并没有什么好悲伤的,虚无也没什么好恐惧的。因为我们都是从虚无里来,并且更好都要到虚无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进了虚无,也是走出了虚无;希望人类都能够进出虚无而毫无畏惧。
怎么评价经典作品改编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汤姆·斯托帕德根据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77年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安娜卡列尼娜》电影作品自然无法与原著进行相媲美,但对于作品所要传递的主旨与精神,电影诠释的很到位。《安娜卡列尼娜》文学作品曾风靡一时,至今成为永远的经典之作,对于经典作品改编,本面临着极大挑战,也需要足够的勇气,各个国家对于该作品的改编已足达数十部之多,总体而言对于原著都做了极大还原。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诸多读者的青睐,主要与小说跌宕起伏的剧情设计,和描述感情的细腻极致有着极大关系,使观众更好发挥想象力,相反改编之后的电影版,难以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给予观众充足的视觉体验与情感共鸣,这也是改编面临的更大难题。电影版《安娜卡列尼娜》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为呈现剧情的连贯性与紧致度,难免会删减掉读者认为重要的情节,从而加入一些利于剧情走向的新情节,这一点取舍在改编界领域的准确度也是值得肯定的。

电影故事秉承原著内容,主要以安娜的感情线路为主,讲述了一个身处于上层社会中,有家室女子对于世俗的反抗与挣扎,本以为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惜放弃自己的家室、名誉、还有更爱的孩子,勇于追求自己的真爱与自由。虽然安娜勇于追求自己所爱的行为可以得到理解,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压迫,且对于生活丧失信心的她,最后选择了结自己的人生,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绝望,令一方面也出于自己的忏悔与自责。

电影对于原著中主人公人物刻画的非常饱满,善于通过一些达官富人上层社会的聚会,凸显出当时年代中贵族领域的生活奢靡与内心的虚伪不堪,毫无人情味可言。就像安娜一般,即使雍容华贵,拥有令人羡慕的奢侈生活,但内心的孤独与空虚是无法用金钱来掩盖的,对于上层社会中人们无法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莫名的悲哀。安娜的挣脱,在外界看来就是一出笑话,也是无可原谅的背叛,相比其让人固步自封的思想,她的敢爱敢恨,反而焕发出自由女性的光辉,虽然她上演了一场悲剧,人走茶凉,但她刚毅的精神带给人的影响总是挥之不去。

相比上层社会的虚伪度日,底层社会的乡间居民在电影的镜头下更加真实,底层人物的自由与浪漫,与所谓的达官富人形成强烈对比。一边采用较为戏剧化的拍摄手法,另一边则注重乡间写实,将傲娇与淳朴,虚伪与真实,紧张与轻松之间的分界线勾勒出来,自然流畅而又印象深刻,这一点可以说电影做的很完美。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将主人公安娜的纠结与对待感情的执着认真,刻画的生动有力,对于音乐背景的选取也恰到好处,无论是音乐节奏还是剧情节奏,都掌控的游刃有余,随着音乐声想起,主人公翩翩起舞,场景布置等都非常符合时代韵味。尤其是影片中主人公的服装造型设计,将贵族气质渲染的很透彻,再加之演员的出色演技,可以说做到了完美融合,不易使人出戏。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对原著的致敬,更是作为小说迷的福音问世,尽管有诸多不足之处,却也并非一无是处,作为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还是值得前去观摩一番的。
灾难电影《飓风奇劫》的特效怎么样?精彩吗?
影片讲述财务部女调查员追查混进铸币厂偷窃纸币的盗贼,然而飓风即将来临,她不得不和留在当地的气象学家共同面对盗贼和飓风。*** ,炫酷,逼真,紧张。不得不说《飓风奇劫》所呈现出来的特效效果以及剧情本身都应该远远超过现有真实的票房才是,应当得到更为客观和真实的评价。

单从个人观看体验来说,《飓风奇劫》是近年来美国灾难题材类型电影中的排在靠前的佳作之一。
国内很少会拍这种类型的电影
之一:因为我们国家很少会有电影中的这种特级龙卷风天气,第二:我们不得不客观的认识和接受,目前国内的电影特效 *** 水准和国际一流水准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

《飓风奇劫》这部电影当中的主特效是围绕着飓风塔米展开,一个来势汹汹的五级飓风。从一开始的飓风成型到最后的飓风肆虐,给观众的震撼异常真实,在电影院观看过程中,甚至可以听到部分观众的尖叫声和急促的呼吸声,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大风起兮云飞扬的 *** 和压迫感,让人身处电影院,却仿佛置身于电影中的小镇。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飓风奇劫》本身的剧情也比较给力,基本没有拖沓剧情,整体性非常连贯,男女主角除了要面对极端的飓风灾难,还得面对一伙有计划有组织的盗贼。除了飓风塔米的主特效以外,还有海水冲击,极速追车,枪战等其他辅助特效,美国电影在这块的驾驭已经熟练的不能再熟练了,各种题材和元素的完美糅合,连接成一部电影,没有任何的拼凑和违和感!
还没有去电影院观看的朋友,如果喜欢这一类的电影,我相信这必然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