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是谁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上一句是什么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谁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上一句是什么
1.“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出自《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2. 全文如下: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4. 译文: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毗邻水亭,格外幽静。
5.相思之情飞到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云天,霜冻飞季节也来得晚,离开地面枯萎的荷叶,宜人的夜晚凄凉的雨。
“留得枯荷听雨声”好,还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好?
个人觉得是意境不同,“留得枯荷听雨声”和“留得残荷听雨声”各有千秋。前者是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全诗如下: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 *** 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而后者出自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原文如下: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由原文看来,并非黛玉改诗,根据笔者判断有三种可能,之一种可能,作者曹雪芹写错了诗词,这个在红楼梦中也是有前例的,古时印刷传播水平不如现代,刻印难免有误,可能有的版本作“残荷”也有可能,或者是作者小时侯就是这样背诵的,写到此处,便根据记忆写来,未必就是存心修改。第二种可能,作者故意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诗词,这种做法在当时文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第三种可能,作者用“残”字隐喻贾府未来凋零的景象,残荷”象征年老,而且孤独,因为荷叶残枯的时候,往往周围的“同伴”也都已经七零八落了。斑斑点点的雨滴打将下来,可以想象那时气氛凝重,引人深思。众所周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采用了大量的隐喻,为后 *** 铺垫,如果牵强说此处亦为铺垫,也未必不可信,以上是笔者一家之言。还请斟酌。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醉看黄花品秋雨留得残荷傲晚霜什么意思
意思为只留下枯残的荷叶听着秋雨的声音。形容一种孤独飘落的悲凄思念之心境。它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一诗,原文如下: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谁知道意思帮忙解释哈.
意思是: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出自:李商隐 [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红楼梦》“留得残荷听雨声"哪个字和原诗不同,作者为何将这个字改动?
作者为何将这个字改动?李商隐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但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将“枯荷”改成了“残荷”,“残”比“枯”更贴近林黛玉的生活,林妹妹的人生并不枯萎,相反她是明艳鲜丽的,只可惜林妹妹的人生注定残缺,这也让整部小说都笼罩着一层悲剧的色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