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那里?怎么去?2015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什么时候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那里?怎么去?
我在郑州的周边城市,能找到郑州的火车站,新老东站,4月8日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那里?从我知道的这几个地方怎么能去?要详细,谢谢!“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拜轩辕”。2008年即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于4月8日(农历三月初三),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举行。
在郑汴路老东站往西走,在东明路上坐105南线到客运南站下车(火车打的10元钱就到)。在南站坐新郑的车6元。到新郑客运站下车后打个车5元钱就到黄帝故里景区了。
客运南站位置:陇海路南关街交叉口。
2015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什么时候
2015乙未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举办时间仍为农历三月初三,即4月21日。从今年开始,拜祖大典将成为“保留举办”项目,不再年年审批,这充分彰显了国家对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体现了对拜祖大典活动的肯定。 (郑州市纪委监察局预防腐败局官方微博)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黄帝祭典详细资料大全
黄帝祭典是歌颂轩辕黄帝开创中华文明丰功的祭祀乐舞,以“颂扬黄帝功德,传承民族记忆,守护精神家园,构建和谐中华”为主题定位。中华大祭祖典礼将包括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拜谒祖陵等内容。其中,《告祭乐舞》作为清明黄帝祭典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海内外华人、侨胞和国内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誉,整个场面气势恢弘,是公祭中的精彩华章。《乐舞告祭·轩辕颂》由《序礼》、上篇《云门》、下篇《龙纪》组成。
2008年6月7日,黄帝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黄帝祭典 外文名 :Huang Di Festival 申报地区 :河南省新郑市 类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性 :对于华夏民族认同感的一场盛会 遗产编号 :Ⅹ-32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祭典起源,祭典现状,祭祖大典流程,祭典起源
新郑是黄帝故里,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自2006年(农历丙戌年)开始,原由河南新郑市人民 *** 主办的“炎黄文化旅游节”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三月三,拜轩辕“的由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史料记载,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 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新郑市,系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 大约5000年前,黄帝通过联合其他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本格局。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帝陵,是传说中黄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华之一陵”之誉。 民间自古以来就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拜轩辕”的谚语。新郑作为轩辕黄帝故里,在战国《竹书纪年》和汉代《史记》等正史中均有明确记载。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由官方主拜,乱世由民间自办,年复一年,绵延至今。 黄帝祭典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乐官伶伦 *** 了乐器。中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分不开的。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只剩下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祭典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新郑市 *** 沿袭历史规制每年三月初三举办拜祖活动,后又升格为郑州市 *** 主办。2005年9月,省委、省 *** 决定升格为省级主办,具体化为由省政协主办、郑州市 *** 承办。 三届大典,吉兆连连。丙戌现彩虹,丁亥呈吉祥,戊子降喜雨,感动了全国,影响了世界。每年都有数位国家领导人出席,更有中直机关和各省市自治区代表、海内外知名嘉宾云集,海内外强势中文传媒立体直播、转播,拜祖大典为世人所瞩目;海内外华人公认河南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盛赞拜祖大典是全球亿万华人瞩目的拜祖盛典,是中华民族团聚中原的兴邦盛典,是展示盛世中国辉煌气象的和谐盛典,拜祖大典为社会所公认;河南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提升,有效地整合了文化、旅游、文物等厚重资源,招商引资活动也借势而上,尤为重要的是,中央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反独促统的又一崭新平台,其价值和意义非同寻常,拜祖大典为中原所泽被。祭祖大典流程
拜祖大典核心内容的九项仪程,遵循历史规制,同时又注入新的元素,尤其是经过了连续三年的挖掘、整合、探索和实践,已臻完善,成为每次恪守的规范,具体为: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天地人和、圣火祈福。
最近听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官方唯一出品了款纪念品,请问有谁知道拜祖大典唯一纪念品是什么吗?
拜祖大典唯一纪念品是舍得黄帝颂,是由拜祖大典组委会唯一官方授权,四川沱牌舍得和河南道合酒业联合出品,全球发行2697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新郑有个皇帝拜祖大典而西安黄帝陵也有个皇帝拜祖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啊?
新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新郑,并在此一统天下,播撒文明,掀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新郑由此被誉为黄帝故里、中华之一古都。新郑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著名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等历史名人,流芳千古,光耀史册;裴李岗文化遗址、黄帝故里、郑王陵博物馆、郑韩故城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熠熠生辉,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慕名而来,寻根拜祖。06年农历三月三余万华人在新郑公拜轩辕黄帝更被全球炎黄子孙传为佳话,新郑一个县几天就招商80多亿人民币更是前所未有!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 *** 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 “汉武仙台” 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