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名言诗句(顾炎武的名言 大家可以看看)
顾炎武名言诗句
1、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 《日知录》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3、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顾炎武
4、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 《精卫·万事有不平》
5、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唤竖肢树春深更纤拆著花。 ——顾炎武
6、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
7、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8、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和世》
9、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10、 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日知录》
顾炎武的名言 大家可以看看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出自《顾亭林诗文集·与人书六》。【译文】君子的学问,需要终身追求。
3、祖生多意气,击揖正中流。出自《京口即事》。【译文】祖遨意气风发,誓复中原,渡江北伐,一举成功。
4、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出自《秋风行》。【译文】人生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就会逝去,只有人的荣辱之名像金石一样永存。
5、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字面的意思就是龙到晚上还行雨,树到暮春还开花。寓意就是上面的,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出自《精卫》。【译文】我(精卫)宁愿填平东海,即使身体沉人海底,此心也不更改,只要大海没有填平的日子,我的填海之心就不会断绝。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出自《亭林文集·卷三·病起与蓟门当事书》。【译文】把苦难的老百姓拯救出来,为子孙后代开创太平盛世,这是我们的责任。志士仁人以国家太平为己任,直到死为止。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破万卷书顾炎武全文?
顾炎武读书破万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更先提出的。
顾炎武,字宁人,别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自幼勤于读书,六岁启蒙,十岁即开始读史。顾炎武对待读书的态度非常恭谨、认真。每读完一本书,他都会认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每年的春秋两季,顾炎武都会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温书两百页,不温习完,绝不休息,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透彻理解了所读书的内容。
顾炎武以“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为问学宗旨,屡次参加科学不中后,二十七岁那年,他较然放弃科举之路,专攻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与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有关的书籍。有时候,他走到边塞岗亭,就会招呼守岗的老兵一起到路边的酒馆坐坐,向他们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如果与自己先前了解的情况有所不同,他就马上记下来加以探究。
几十年的勤学苦读,顾炎武早已读了万卷书。他的学识极为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学说,无不精通,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顾炎武提倡治学以明道、以救世,反对空谈。他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著述,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京东考古录》《二十一史年表》等数十种。
急求顾炎武的《复庵记》全文解释。
急求顾炎武的《复庵记》全文解释以及从最后一段“而不遂者也”之后的停顿。还有“顾炎武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写出顾炎武的一句名言”。速度啊!明天就要!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 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译文】旧时的太监范养民,在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做道士。过了几年,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春夫,大多和他的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挟持东宫二太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必定将要向西逃,于是舍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将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译文】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宫观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②,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译文】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无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上山隐现在云烟的上面,好像看得到。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拥有而不得实现的心愿。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注释】①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有关顾炎武的爱国思想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1.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顾炎武的世界观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认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气之盛者为神,神者天地之气,而人之心也”[1];又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虽孔子之天纵,未尝不求之象数也。”[2]……正是如此,顾炎武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3]的爱国主张,他认为:“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4]。先生认为对自然界是执“物”,对社会是研究客观的社会关系(虽然先生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人伦理关系),并且主张把认识见诸行事,以解决“当务之急”,以“兴天下”。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点、实事求是的治学 *** 和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的教育影响甚大。
1.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 宋明至清,理学作为正统的教育思想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顾炎武生活在明朝覆亡、清朝初兴的社会动荡期,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调查,对理学的空疏无用较早地提出了强烈的最彻底的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5];并对这种理学教育提出了批评,他指出:“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6]。他认为“天下”是“匹夫”的“天下”,社会“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7],对于“正风俗”,顾炎武则提倡了“行己有耻”[8]的道德教育。
1.3“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顾炎武认为:“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9]首先在与人人“行己有耻”。他指出:“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10]而“行己有耻”,则应“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11];“行己有耻”作为立身之本,应在人的日常生活、行动实践中形成,即“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12]。他认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13]。
因此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和明史馆时,顾炎武坚决不仕,他说“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14];而对弟子,则告诫曰“不登权门,不涉利路”[15]。
1.4“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何谓“多学而识”[18]?顾炎武认为:学习在于“博学于文”[17]、“好古敏求”[18],“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19]。
“博学于文”即为“自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20](《与友人论学书》),应读“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21],应“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22],并指出:“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23]。“好古敏求”,应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4],“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是非之所在”[25]。顾炎武还认为:学习“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下学而上达”[26]。人若“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终无济于天下”[27]。
因此,炎武先生一生能“足迹半天下”,能“取天下书遍阅之……,并一一考据” [28];其所到之处,必寻人“问其曲折”,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29],“择其宜于今者手录”[30]。《日知录》则是炎武先生尽平生之志,广求师友,重视实地考据,以笔记形式著作的读书心得,其内容遍及经义、政事、史地、艺文、兵事、天象、术数等,其考据之精审,见解之卓越,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1.5“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 顾炎武作为明清民主思想的著名启蒙者之一,他痛恨“无本之人”[讲“空虚之学”。他认为教育应改良人性、改良社会,昌明人道、改变政治,促进天下兴,即教育能“经世致用”。在《病起蓟门当事书》中说:“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后而已”。他指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31],“凡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32]。
1.6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炎武先生认为“为学”与“兴天下”,皆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针对当时科举制度下的教育,他认为“八股文之害,巨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更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33],若“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矣”[34];他指出:“天下之才,日生而无穷也,……天下之人,无问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35]。
就“为学”,炎武先生认为:“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在于道,……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36](《初刻日知录自序》);他指出:“文章无定格”[37],“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欢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38]。观先生一生之治学成就,其不仅首创古音学,更重要的是先生以他的治学行为和精神开创了清代“朴学”新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