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啊?有什么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啊?
古代文学作品有:
1、聊斋志异:有什么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它包括秦朝及秦朝之前的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小赋篇幅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唐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骆宾王(《鹅鹅鹅》);“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其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菩萨蛮〉)、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破阵子〉)、岳飞等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即代表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 *** 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书目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析,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诗经》全注本,如陈子展《诗经直讲》等)
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楚辞》全注本)
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5、《论语新解》,钱穆注解,三联书店。(亦可用其他《论语》全注本)
6、《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7、《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老子》全注本)
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庄子》全注本)
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0、《汉书》,(东汉)班固著,中华书局。
11、《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六朝文絜译注》,(清)许梿选,曹明纲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5、《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陶渊明集》全注本)
16、《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或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7、《搜神记》,(晋)干宝著,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18、《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大型唐诗选注本,包括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乃至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陈伯海《唐诗汇评》)
19、《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李白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李白诗选》)
21、《杜诗镜铨》,(清)杨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杜甫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杜甫诗选》)
22、《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王维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王维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
23、《唐宋八大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教育出版社。(亦可用类似选本,或高海夫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24、《古文观止译注》,(清)吴调侯、吴楚材选,李国章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5、《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
2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7、《宋词三百首》,朱孝臧选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8、《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9、《陆游诗选》,游国恩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0、《稼轩词编年笺注》(修订本),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1、《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
32、《全元散曲》,隋树森辑,中华书局。
33、《明诗选》,杜贵晨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明诗选本,如《明诗别裁》之类)
34、《清诗精华录》,钱仲联、钱学增选注,齐鲁书社。(亦可用其他清诗选本,如《清诗别裁》之类)
35、《近代诗钞》,钱仲联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亦可用其他近代诗选本。)
36、《琵琶记》,(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7、《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8、《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39、《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0、《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版本,以下诸书同)
42、《水浒传》,(明)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3、《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4、《红楼梦》,(清)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5、《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6、《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7、《老残游记》,(清)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8、《孽海花》,(清)曾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49、《中国文化读本》,董乃斌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50、中国文学史,在章培恒、袁行霈、郭预衡主编的三种或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中,任选一部通读。
5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或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5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
5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54、闻一多《唐诗杂论》,见《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亦有其他版本及单行本。
55、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5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57、《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册),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58、《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撰,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文心雕龙》全注全译本)
59、《诗品集注》,曹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60、《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撰,人民文学出版社。
61、《艺槪》(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62、《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此书有多种注释本,均可参用)
63、《经典常谈》,朱自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4、《经子解题》,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5、《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
66、《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67、《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68、《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跪求电大中国古代文学(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拜托各位有的转下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祀诗:祭祀诗是歌颂祖先的祭祀的乐歌。《诗经》的祭祀诗全部收集在三“颂”里。例如“周颂”31篇,有名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是“周颂”,也是整个“颂”诗里更优秀的诗篇。
二、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赞美祖先功德、征战胜利、品德、技艺,甚至俊男靓女的诗。大部分集中在二“雅”里。例如“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小雅”里的《出车》、《六月》、《采芑(qǐ)》等都是赞颂诗中的名篇。
三、怨刺诗:怨刺诗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刺时政的诗歌。它们多出现在二“雅”里,作者多为贵族、朝臣,“国风”中也有一些劳动者创作的民间讽刺诗。如“大雅”里的《民劳》,“小雅”的《巷伯》,“国风”中“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黄鸟》等都是名篇。
四、婚恋诗:
婚恋诗是婚姻、恋爱为题材的诗。这类诗的绝大部分保存在“国风”民歌中。爱情诗最著名的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的《蒹葭》,“陈风”《月出》,“邶风”《静女》等。描写婚姻生活的诗著名者有“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
五、战争徭役诗:这类诗主要描写战争徭役给劳动者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著名的有“豳风”《东山》,“小雅”《采薇》、《何草不黄》,“魏风”《伯兮》、“鄘风”《载驰》,“秦风”《无衣》等。
作业3答案
一、填空
1\汉献帝 隋文帝 2\建安风骨 建安风力 3\阮籍和稽康 4\潘岳和陆机
5\ 孙卓和许询 6\陶渊明 谢灵运 7\玄言 山水 8\四声八韵 永明体改委
9\ 10\搜神记 世说新语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A 4C 5B 6C 7D 8B 9C 10C 11 12D 13D 14A 15D 16 17B 18C 19C 20A
三、默写和填句题
1、 (此诗在教材P227,全文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简答题
1、两汉以来,辞赋独盛,文人诗沉寂,建安诗人打破了这种局面,在古诗十九首之后,掀起了之一次文人五言诗的创作 *** .他们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的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键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2、<搜神记>是南北朝志怪小说成就更高的作品.其思想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统治阶级的凶残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如<范寻>记载扶南王范寻将犯罪者投与虎与鳄,其残暴令人发指.
(2) 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于婚姻自主的渴望和为争取爱情幸福而斗争的精神.如<父喻>写父喻与王道平相爱,后来王道平出征九年未归,父喻被逼嫁与他人,”结恨致死”.三年后,王道平归,哭于父喻坟前,父喻复活,二人结为夫妻.
(3) 反映人民不怕鬼怪,勇于铲除妖魔鬼怪的大无威精神.如<宋定伯捉鬼>记述宋定伯夜行遇鬼,毫惧色,从容镇定地与鬼周旋,最后捉住鬼所变的山羊.这个故事说明鬼并不可怕,而且反映了人民的机智和勇敢.
3、说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是因为:
(1) 庾信妙善文词,尤工诗赋.
(2) 庾信不但诗写好,辞赋也不亚于其诗歌.,他的<枯树赋>\<竹杖赋><哀江南赋>等均为传世之作.
(3) 庾信还是一位骈文大家,其骈文最为人称道的是<哀江南赋>
五、 分析论述题
1、 曹操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一位精于骑射、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儿。表彰了他慷慨报国的精神。这游侠儿的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曹植后期的诗歌更多的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杂诗》其五集中体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激愤不平。“愿欲以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诗中既有慷慨激昂之情在回荡。又有无可奈何的闲愁无法排遣。《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一篇重要诗作,诗中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彪含冤而死表示了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的忧生悲叹。
曹植前后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其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前期曹植大部分时间是在邺下的安定环境中度过的,他聪颖、博学,极富文学才华,深得曹操的宠爱。后期,他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故而在诗歌创作中有不同的反映。
2、不选此题。
作业4答案(唐代文学)
一、 填空题
1、 盛唐 中唐 2、 汉魏 正始 3、 山水 边塞 4、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5、 思想 艺术 6、 元稹 白居易 7、 长恨歌 琵琶行 8、 韩愈 柳宗元
9、
10、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A 5D 6A 7C 8D 9B 10( )11D 12B 13A 14A 15D 16B 17 A 18D 19D 20B
三、默写和填句题
1、参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P285
2、参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P341
四、简答题
1、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更好。理由如下:
之一,“黄河远上”意境远比“黄沙直上”开阔,莽莽苍苍、浩浩翰翰,给人的印象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的壮美。“黄沙直上”不过写了边塞的荒凉而已。
第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与下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构成浑然的气象,黄河横贯大地,远远的一端上接白云,“孤城”、“高山”屹立于眼前,一远一近,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黄沙直上”与“孤城”“高山”都是高耸而上,显得单调。
2、所谓“新乐府”,即专指用新题写时事的拟乐府诗歌,其首创者是杜甫。所谓“新乐府运动”,是专指元稹、白居易等人在杜甫新题乐甫的基础上,倡导而兴起的一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歌革新运动,白居易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
3、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代以后,人们根据其多传达奇闻逸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
五、分析论述题
1、 不选此题
2、 柳宗元是一位“遍悟文体”的作家,他各体皆长,其散文部分成就更高。大体可分论说、寓言、游记、传记骚赋五类。
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他写下了许多论说文,包括哲学、政论以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封建论》是其政论文的代表作。他的议论文论证有力逻辑严密,构思新颖独到,手法灵活多样,文笔简洁生动,形成特有的犀利、峻洁、雄键深沉的风格。
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高度的哲理性,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清洁曲折,完全摆脱了先秦寓言的低级形态。如《三戒》等。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取得独特成就的又一领域。这些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和游黄溪记》为更佳。
传记文学也是柳宗元很有成就的一个领域,有不少传世之作。如《童区寄传》等。这些传记文学作品形式不拘、手法多变,有意突破史传成法,增加文学色彩,大大增强了传记文学的文学性。
骚赋也是柳宗元散文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如《吊屈原赋》等。
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政论,辞赋
2. 《过秦论》
3. 《吊屈原赋》、《鹏鸟赋》
4. 司马迁,司马相如
5. 《子虚赋》、《上林赋》
6. 贾谊 ,《治安策》
7. 《归田赋》,《刺世疾邪赋》
8. 郭茂倩,乐府诗集
9.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0. 古诗十九首,文选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 B
3. C
4. D
5. A
6. A
7. B
8. D
9. B
10. A
11. C
12. C
13. D
14. A
15. B
16. D
17. A
18. C
19. B
20. D
三,默写《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四简答题
1.为什么教材认为,两汉文学成就更高的是散文
两汉散文上继先秦,与战国时代的散文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学史的之一个高峰。之所以说两汉文学成就更高的是散文,最重要的是出现了一部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巨著《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之一部纪传体通史,也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更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上看,它以纪传体的形式,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汉代当世和以前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种种活动,使后代对这些人物有史可察,有案可稽。从散文的发展史上看,《史记》无论是写人物、记场面都十分集中、完整;故事性强,结构谨严,匠心独具。语言也平易简洁,生动传神。它不但对历史散文有影响,而且对唐宋以后的古文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东汉班固的《汉书》,继承了《史记》的体制,后世常常《史》《汉》并称,但《汉书》的整体成就难以与《史记》比肩。
2.简要介绍乐府的含义
“乐府”有两个基本含义。汉乐府本是汉代的音乐机构,“乐”即音乐,“府”即官府。汉初有“乐府令”,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机构中有采风者、作词家、作曲家、歌唱着、演奏者等。魏晋以后,人们将乐府机构采集配乐的歌诗也称为“乐府”,乐府便成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
3试论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表现征夫游子的思乡,和家中妇女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之情。
(2) 表现男女之间相思相恋。
(3) 表现文人士大夫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
(4) 反映了一种颓废的心理和及时行乐的情绪。
五论述题
1.鲁迅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
2.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汉代民歌《上山采靡芜》
《上山采靡芜》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完全无辜的,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并由此反映了汉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低下。
《诗经》中的《氓》和本诗都是写弃妇的,本诗中弃妇的形象和前者大不相同:《氓》中的主人公在丈夫背叛爱情、背叛自己后,显得冷静而刚强,谴责丈夫的背叛行为,并主动和丈夫一刀两断;本诗的主人公在被抛弃后偶然碰上前夫,倒礼貌周到地向前夫打听“新人”的情况:“新人复何如?”一个“复”字用得意味深长,既透露出弃妇心中的无限委屈怨恨,又带着一丝本能的妒意。前夫回答:“容貌不如你,手脚更不如你麻利。”弃妇则冷冷地刺了他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这一句虽然讽刺了前夫,但自己的心里恐怕更不好受,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委屈,一丝无奈。心怀愧意的前夫急于表白,进一步讲“新人”纺织的本领也不如她,并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而这位弃妇再也不置一辞,也许她认为讽刺他一句,让这个负心人知道好歹就够了吧。这些,表现了这位弃妇逆来顺受的性格。这位弃妇令人同情,而《氓》中的弃妇则不仅令人同情,还令人尊敬。
这首诗表达主题的方式委婉、含蓄。诗的本意是咏唱弃妇不幸命运的,却不从正面写弃妇的哀怨委屈,反而写故夫的念旧。作者没有做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使读者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完全无辜的,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至于那位“新人”的命运也就不难猜测了。
不知道是不是你所需要的答案,慎供参考。
这首诗通篇用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一点很清楚,不需要阐释。从表现手法看,应该属于“缘事而发”的民歌。
谈谈你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感受体会与收获。
写作思路:可以运用举例子的手法来叙述,分别列举古代名人的事迹来加以佐证,比如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让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都为此而骄傲,欣赏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而且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熏陶我自己个人的情操等等。
正文:
学习阶段的众多科目中,我最钟意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因为这是一门兼有文学和史学性质的科目。我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特别是听取丁楹博士每一节课的精彩讲授,不但使我自己欣赏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而且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熏陶我自己个人的情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