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正文内容

古代官员的等级有哪些(我要古代全部官员等级。)

wang1年前 (2024-01-15)191

古代官员的等级有哪些

先秦官制都比较简单,也没有形成相对严格的品级制度。汉时官品分十五级,即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但不是用九品十八级来算。三国曹魏时才形成了九品制,从之一品到第九品共九个等级,成为后世九品十八级(甚至更多级)的雏形。

【三国魏】
之一品:王,公,三公,大将军,黄钺大将军
第二品:征(镇)东(西、南、北)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
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中书监,中书令,秘书监,,光禄大夫,九卿,司隶校尉,京兆尹,河南尹,大长秋,太子詹事,中领军,县侯,龙骧将军,征虏将军,辅国将军
第四品:城门校尉,武卫、左卫、右卫、中坚、中垒、左军、右军、后军、前军、宁朔、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护军,五营校尉,东(西、南、北)中郎将,御史中丞,都水使者,州领兵之刺史,护羌校尉,乡侯

【晋】
之一品:王,公,开国郡公、县公
第二品:特时,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开国县侯、伯、子、男
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中书监,中书令,诸征、镇、安、平将军,中军、镇军、抚军、前、后、左、右、征虏、辅国、龙骧等将军,光禄大夫,九卿,太子詹事,司隶校尉,中领军,中护军,县侯
第四品:武卫、左卫、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护军,监军,东、西、南、北中郎将,州领兵之刺史,护羌、护戎、护夷、护蛮、乌丸校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乡侯

【隋】
正一品:太师、傅、保,王,太尉,司徒,司空
从一品:上柱国,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
正二品:柱国,太子太师、傅、保,特进,尚书令,左、右光禄大夫,开国侯
从二品:上大将军,尚书左、右仆射,雍州牧,金紫光禄大夫
正三品:大将军,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尚书,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太子少师、傅、保,纳言,内史令,左、右卫大将军,左、右武卫大将军,左、右武候大将军,左、右领左右府大将军,上州刺史,京兆尹,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
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左、右卫将军,左、右武卫将军,左、右武候将军,左、右领左右府将军,左、右监门将军,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将作大匠,中州刺史,亲王师,朝议大夫
正四品上: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光禄、卫尉、司农、太府、鸿胪、大理、太仆、宗正少卿,下州刺史,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宗卫率,太子左、右内率,吏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太子左庶子
正四品下:内史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监门郎将,朝散大夫,开国子
从四品上:上仪同三司,尚书左丞,太子左、右卫副率,太子左、右宗卫副率,太子左、右内副率,太子左、右监门率,雍州别驾,上郡太守,亲王府长史,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城门校尉
从四品下:尚书右丞,上镇将,雍州赞务,直阁将军,亲王府司马,谏议大夫

【唐】
正一品:太师、傅、保,太尉,司徒,司空,王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傅、保,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上柱国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傅、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府大都督,大都护府大都护,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开国县公,柱国
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吏、户、礼、兵、刑、工部尚书,门下、中书侍郎,左、右卫大将军,左、右骁卫大将军,左、右武卫大将军,左、右威卫大将军,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左、右监门卫大将军,左、右羽林军大将军,左、右龙武军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内侍监,中都督府都督,上都护府都护,金紫光禄大夫,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上护军
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太史监,左、右卫将军,左右骁卫将军,左、右武卫将军,左、右威卫将军,左、右领军卫将军,左、右金吾卫将军,左、右监门卫将军,左、右羽林军将军,左、右龙武军将军,左、右千牛卫将军,下都督府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亲王傅,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侯,云麾将军,归德将军,护军
正四品上: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太子左、右内率,太子左、右监门率,中州刺史, 上都护府副都护, 上府折冲都尉,正议大夫,开国伯,忠武将军,上轻车都尉
正四品下:尚书右丞,户、礼、兵、刑、工部侍郎,太子右庶子,太子左、右谕德,左、右千牛卫中郎将,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卫、勋卫、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通议大夫,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秘书少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殿中少监,太子左、右卫副率,太子左、右司御副率,太子左、右清道副率,太子左、右内副率,太子左、右监门副率,太子亲卫、勋卫、翊卫中郎将,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大都护府长史,亲王府长史,太中大夫,宣威将军,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国子司业,少府、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上州别驾,中府折冲都尉,中大夫,明威将军

【宋】
正一品:太师、傅、保,丞相,少师、傅、保,亲王,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
从一品:枢密使,郡王,太子太师、傅、保,尚书左、右仆射,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使相(即节度兼中书令或侍中或同中书平章事),国公
正二品:金紫光禄大夫,太尉,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开国郡公, 上柱国
从二品:银青光禄大夫,节度使,观文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殿前都指挥使,太子少师、傅、保,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牧,开国县公,柱国
正三品:宣奉大夫,正奉大夫,观文殿、资政殿、保和殿、端明殿、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左、右散骑常侍,上护军
从三品:正议大夫、通奉大夫,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太子宾客,太子詹事,诸卫上将军,开国侯,护军
正四品:通议大夫,承宣使,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殿前副都指挥使,诸卫大将军,开国伯,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阁、宝文阁、天章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待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卫尉、鸿胪、大理等七寺寺卿,国子祭酒,少府监,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

【元】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银青荣禄大夫
爵:王
勋官:上柱国
从一品:
职官:中书省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平章政事、枢密院/大抚军院知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宣徽院/太禧宗禋院院使、大宗 *** 札鲁忽赤、大司农司大司农、翰林国史院承旨、集贤院大学士、詹事院詹事
文散官:光禄大夫、荣禄大夫
爵:郡王
勋官:柱国
正二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右左丞、枢密/宣政院/宣徽院/詹事院同知、御史中丞、大都督府大都督、大司农/群牧监卿、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中政院/储政院/资正院院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学士、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侍 *** 侍正、内史府内史、大都/上都留守司留守
文散官: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
武散官: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
内散官:中散大夫
爵:国公
勋官:上护军
从二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宣政院/宣徽院副使、通政院院使、侍御史、大司农少卿、太仆寺卿、翰林国史/集贤院侍读/侍讲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隆祥使司/崇福司司使、詹事院副詹事、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大都督府大都督、都护府大都护、都总制庸田使司都总制庸田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奉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
内散官:中引大夫
爵:郡公
勋官:护军
正三品:
职官:中书省/枢密院断事官、各部尚书、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各寺卿、内史府中尉/断事官、都漕运使司运使、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左右卫率府率使、都万户府都万户、上路/上万户府/上总管府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左右都威卫使司使、元帅府达鲁花赤/元帅、宣抚司达鲁花赤/宣抚使、安抚司达鲁花赤/安抚使、招讨司达鲁花赤/招讨使、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水庸田使司庸田使
文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
武散官: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
内散官:中御大夫
爵:郡侯
勋官: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
职官: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中政院/储政院佥院、通政院副使、大司农丞、翰林国史/集贤院直学士、国子监祭酒、宣政院断事官、侍 *** 参府、武备寺同判、各监太监、都水监都水监、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副指挥使、宣慰司/大都督府同知、左右卫率府副使、都万户府副都万户、大都督府副都督、上万户府副万户、中/下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下路/下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总制庸田使司副使
文散官:大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
武散官:安远大将军、定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
内散官:侍中大夫
司天散官:钦象大夫
太医散官:保宜大夫、保康大夫
教坊散官:云韶大夫、仙韶大夫
爵:郡侯
勋官:轻车都尉
正四品:
职官:参议中书事、各部侍郎、殿中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 *** )司天监提点/司天监、都漕运使司同知、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左右卫率府/大都督府佥事、宣慰司副使、给事中、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内史府司马、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大都/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兵马司指挥使、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中万户府副万户、各府达鲁花赤/知府/府尹
文散官: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
武散官: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内散官:中卫大夫
司天散官:明时大夫、颁朔大夫
太医散官:保安大夫、保和大夫
教坊散官:长宁大夫、德和大夫
爵:郡伯
勋官:上骑都尉
从四品:
职官:通政院同佥、各寺少卿、大都督府副使、下万户府副万户、上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上州达鲁花赤/州尹、都总制庸田使司佥司
文散官: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
武散官: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
内散官:中涓大夫
司天散官:保章大夫
太医散官:保顺大夫
教坊散官:协律大夫
爵:郡伯
勋官:骑都尉正五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客省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待制、国子监司业、都水监/( *** )司天监少监、太史院五官正、农政司农政、行军司马、监书博士、掌医监领监官、都漕运使司副使、各处长官司达鲁花赤/长官、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同知、大都留守司判官、上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上千户所副千户、中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中州达鲁花赤/州尹
文散官:奉政大夫、奉议大夫
武散官:武节将军、武德将军
内散官:通侍郎
司天散官:司玄大夫
太医散官:保冲大夫
教坊散官:嘉成大夫
爵:县子
勋官:骁骑尉
从五品: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 *** 郎中、枢密院/宣政院客省使、 *** 药物院/御药院达鲁花赤/大使、医学提举司/官医提举司提举、奎章阁学士院参书、中政院/储政院司议、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副总管、江西财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内史府谘议、各寺丞、大都河道提举司提举、中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中千户所副千户、下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儒学提举司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提举、各市舶提举司提举、下州达鲁花赤/州尹、詹事院中议、仪卫司副指挥、河防提举司提举
文散官:奉直大夫、奉训大夫
武散官:武义将军、武略将军
内散官:通御郎
司天散官:授时郎
太医散官:保全郎
教坊散官:纯和郎
爵:县男
勋官:飞骑尉
正六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客省副使、都漕运使司判官、提举左右八作司提举、国子监丞、大仓提举、备章总院大使、中政院/储政院长史、大都城门尉、都水监/( *** )司天监监丞、警巡院达鲁花赤/警巡使、开平县/宛平县/大兴县达鲁花赤/县尹、都路提举学校所举、下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下千户所副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判官、上州同知、军民屯田总管府同知、农政司农丞
文散官:承德郎、承直郎
武散官:承信校尉、昭信校尉
内散官:侍直郎
司天散官:灵台郎
太医散官:成安郎
教坊散官:调音郎
从六品: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 *** 员外郎、枢密院客省副使、宣慰司/大都督府经历、翰林国史/集贤院修撰、内史府记室、大都留守司经历、光禄寺寺丞授司膳郎、著作郎、上百户所百户、官医提举司提举、广海盐课提举司副提举、各市舶提举司同提举、中州同知、上县达鲁花赤/县尹、詹事院长史、都总制庸田使司经历
文散官:儒林郎、承务郎
武散官:忠武校尉、忠显校尉
内散官:内直郎
司天散官:候仪郎
太医散官:成和郎
教坊散官:司乐郎
正七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都事、客省使检校官、都漕运使司经历、御史台都事、察院监察御史、国子学/太常礼仪院博士、太史院保章正/灵台郎、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副使、管民提领所提领、著作佐郎、秘书郎、批验所提领、上州判官、下州同知、中县达鲁花赤/县尹
文散官:文林郎、承事郎
武散官:忠勇校尉、忠翊校尉
内散官:司谒郎
司天散官:司正郎
太医散官:成全郎
教坊散官:协乐郎
从七品:
职官:行省/宣慰司/大都督府/大宗 *** /大司农司都事/检校、枢密院承发兼照磨、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经历、左右卫率府经历、都万户府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翰林文字、光禄寺主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经历、百户所百户、典军司典军、大都留守司都事、大都河道提举司副提举、万户府经历、下百户所百户、儒学提举司副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同提举、各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盐场司令、各市舶提举司副提举、中州判官、下县达鲁花赤/县尹、都总制庸田使司都事、军民屯田总管府判官
文散官:征事郎、从事郎
武散官:修武校尉、敦武校尉
内散官:司阍郎
司天散官:平秩郎
太医散官:医正郎
教坊散官:和乐郎
正八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阁库管勾、礼部照磨、御史台/大都督府/大司农司/宣政院/宣徽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医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管勾/照磨、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检阅/典籍、国子学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历/校书郎、大都留守司管勾、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司狱司司狱、录事司达鲁花赤/录事、下州判官、詹事院管勾/照磨
文散官:将仕郎、登仕郎
武散官:保义校尉、进义校尉
内散官:司奉郎
司天散官:正纪郎、挈壶郎
太医散官:医效郎、医候郎
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
从八品:
职官: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知事/照磨、左右卫率府知事/照磨、都万户府知事/提控案牍、大宗 *** 承发架阁库管勾、太常礼仪院奉礼郎/检讨/协律郎/太祝、太史院监候/挈壶正/教授、内史府照磨/管勾、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知事、万户府知事、上千户所弹压、各都漕运使司/各都转运盐使司知事、盐场司丞、都总制庸田使司照磨、军民屯田总管府经历
文散官:将仕佐郎、登仕佐郎
武散官:保义副尉、进义副尉
内散官:司引郎
司天散官:司历郎、司辰郎
太医散官:医痊郎、医愈郎
教坊散官:和声郎、和节郎
正九品:
职官:枢密院/解盐场管勾、刑部司狱司丞、御史台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太史院各省司历/副监候/司辰郎、内正司照磨兼管勾、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家令司/府正司/典宝监照磨
从九品:
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

【明】
正一品: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太师、傅、保,左、右都督
从一品: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都督同知
正二品:太子少师、傅、保,吏、户、兵、刑、礼、工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衍圣公,龙虎山正一真人,都督佥事,留守司正留守,都指挥使
从二品:左、右布政使,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太子宾客,六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顺天府、应天府尹,按察使
从三品:光禄、太仆、行太仆、苑马寺卿,布政使司左、右参政,都转运使,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四品: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通政使司左、右通政,大理、太常、太仆、鸿胪、行太仆寺、苑马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提督四夷馆少卿,顺天府、应天府丞,按察使副使,知府,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从四品:国子监祭酒,布政使司左、右参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宣抚使

【清】
正一品:太师、傅、保,光禄大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子爵
从一品: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
正二品:太子少师、傅、保,总督(加尚书衔者为一品),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前锋统领,护军统领,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副都统,銮仪使,副都统,总兵,资政大夫,武显将军,男爵
从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散秩大臣,副将,通奉大夫,武功将军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奉天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奉宸院卿,按察使,一等侍卫,冠军使,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步军翼尉,包衣护军统领,圆明园营总,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陵寝总管,围场总管,察哈尔总管,城守尉,王府长史,参将,龙虎山正一真人,指挥使,通议大夫,武义都尉,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圆明园包衣营总,包衣护军参领,,吉林、黑龙江、察哈尔参领,驻防协领,王府一等护卫,游击,宣慰使,指挥同知,中议大夫,武翼都尉
正四品:通政副使,大理、太常、太仆、鸿胪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顺天府、奉天府丞,四品太庙尉,陵寝掌关防官,陵寝尚膳正,道台,督捕理事官,盛京五部理事官,都察院佥都御史,二等侍卫,云麾使,前锋侍卫,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佐领,步军协尉,信炮总管,陵寝副总管,陵寝司工匠,围场翼长,牧场总管,太仆寺马厂、驼石总管,防守尉,黑龙江=吉林等处管水手四品官,司仪长,都司,指挥佥事,中宪大夫,昭武都尉,骑都尉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盐运同知,知府,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察哈尔副参领,察哈尔佐领,四品典仪,王府二等护卫,宣抚使,朝议大夫,宣武都尉

我要古代全部官员等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代补服、补子——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本图为吉服冠的顶,左为三品官用,右为一品官用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
( 本章字数:4296 更新时间:2006-4-6 )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更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明朝(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宋朝收回节度使兵权,节度使后来只是荣誉称号,只发奖状不给实权。元代废除。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 盐运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 中书舍人 行人司副 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典簿 国子监博士

光禄彔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 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务 学彔 典籍 鸣赞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

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未入流(月俸三石)

元朝-中央官制

历史 中书省——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大汗任用各族的文士为必阇赤,起草文书,并协助大汗和蒙古官员处理各地政务。管理中原事务的必阇赤耶律楚材等人,依照汉地的习惯,便以中书省官衔相称。忽必烈建国,正式建立中书省总理政务。李璮乱后,杀王文统,以皇子真金为中书令。此后,中书令均由皇太子兼领,成为虚衔。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

制国用使司与尚书省——宋朝制度,财赋官与行政系统分立。元朝设中书省综理政务,财赋官则时合时分,经过多次变动。一二六二年,中书省之外,另设领中书左右部,总管财赋,由阿合马统领。一二 *** 年,罢废领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阿合马为平章政事。一二六六年,又立制国用使司,管理财赋,阿合马为制国用使,中书右丞张易同知制国用使,参知政事张惠为制国用副使。一二七○年罢制国用使司,立尚书省。尚书省不设令和丞相,只设平章。阿合马任为平章尚书省事,张易、张惠等为副。新建的尚书省是专管财赋的机构,与前代总理政务的机构,完全不同。两年后,又罢尚书省,仍并入中书。

枢密院——蒙古建国之初,由大汗与宗王各自统率军兵,怯薛协助处理军务,并无专设的总领全军的机构。元朝建立后,沿宋、金旧制,一二六三年设枢密院,专掌军务。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

枢密院的实任长官初设副使二员,任命史天泽及驸马忽刺出担任。下设佥书枢密院事一员。一二七○年,增设同知枢密院事。一二九一年,又增设知枢密院事。以后规定枢密院以知枢密院事为首,下设同知院事、副枢、签院、同签、院判、参议等各若干人。

御史台——忽必烈召见由廉希宪推荐的 *** 张雄飞,说到任职者多非其材,政事废弛。张雄飞建策立御史台“为天子耳目”。西夏儒者高智耀(高良惠孙)也向忽必烈建议,仿效前代,置御史台。一二六八年七月,元朝初立御史台,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以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御史。

御史台设立时,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御史台不仅“纠察百官善恶”,也有谏言“政治得失”的职责。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也与宋制不同,御史台建立数月后,奏言,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可见,拘刷捡括,追理财赋也是御史台的重要责任。

御史台之下设殿中司和察院。殿中司由殿中侍御史统领,主管纠察朝廷百官。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

宣政院——忽必烈即位后,以八思巴为国师,一二六九年,新字制成后,又加号“帝师”,“大宝法王”,统领全国佛教。(王磐:《行状》,见《佛祖历代通载》)朝廷立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仍以帝师统领。

一二八八年十一月,改总制院为宣政院,用唐朝吐蕃使臣朝见的宣政殿殿名作为院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由朝廷命官任领。吐蕃有事,则设分院往治。宣政院官员军民通摄,僧俗并用,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的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机关,又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

从先秦至清末官僚制度中各级官吏政治地位及俸禄的标志。秩,意为次、序,又通职、禄;品,亦有等级差次的含义。汉以前官无品,等级由“秩”而定。曹魏设九品之制,秩与品并行。后虽逐渐废止秩而专用官品,但习惯上仍将品、秩并称,以表示官僚的等级高下。

夏、商官吏等级,史阙无载。西周之制,据《周礼》等文献资料,官自一命至九命,命数多者为高,如天子之三公八命,下士一命。是否确切如此,有待地下发现证实。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官僚制度的发展,“秩”始与官吏等级相连。当时“秩”或指官吏的禄,如《荀子·强国》:“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注:“皆谓廪食也。”或指职,如《左传》文公六年:“委之常秩。”后专指官吏等级,以计俸禄。如官僚制度相对完备的秦,官吏的秩就有中二千石、比二千石、四百石、二百石等。“石”,是谷物的计量单位。秩二千石,并非食禄二千石,而是借用“石”字来标明等级。

汉制,仍以“石”之数目多少确定官吏等级。汉官吏秩等为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百石之下,再加县斗食佐史之秩,共十八等。官吏的“秩”,既决定禄之多少,也标明等级身分的尊卑。官秩有别,则所佩印绶及礼遇迥异。但官秩高低却不完全表示政治权力的大小。以刺史为例,官秩仅六百石,较郡守(二千石)、县令(高则千石)为低,却“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权力极大。又如尚书令,秩千石,在东汉出纳王命,操持朝权,权力较形同虚设的三公(秩万石)为大。

曹魏设官品九品之制,一品为高,九品为低。“品”与“秩”并行,官吏皆品、秩兼备。西晋至南朝,沿用此制。如晋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光禄大夫,品第三,秩中二千石。又如梁武帝定官品,“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第二第三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为二千石”。但品似比秩更为重要,西晋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经济权益,皆以品之高低为准。

北魏官无秩,仅有品。孝文帝改制,九品中每品分上、中、下,共九品二十七级。太和二十三年(499),始将九品中每品分为正从,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凡十八级;自正四品以下,每一级中又分上、下两阶,共计九品三十级。史称“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天监七年(508),南朝梁武帝亦创十八班之制,以班多者为贵,均士流居官;十八班之外有流外七班,为寒微士人居官;又有三品蕴位、三品勋位,以安排冗散之人。隋唐以后,九品分为正从,不入九品者为流外之官成为定制,历代因循,至清亡而废止。

九品之制制定以后,在九品中逐渐出现划分等级尊卑的界限。而晋命五品以上官的子弟入国子学(见国子监),五品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以别贵贱。北魏定族姓,更低的官品界限是第五。北齐礼仪之制,三、五、九品礼数有所不同。隋唐职官三品以上为贵,五品以上为“通贵”,故有“九品以上官卑”、“五品以上官贵”之别。唐高宗撰姓氏录,规定官品第五以上者得为士族。就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唐代三、五、九品官在服饰、乘舆、丧葬、授田、减罪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这几个等级界限在宋以后仍然存在,但仅限于礼遇方面的区别。

九品之制,包括职事官、散官、勋级和封爵。除职事官外,其他三者均不具备行政职能和权力。散官(分文散与武散),又称阶官或散阶,“凡九品以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职事则随才录用,或从闲入剧,去高就卑,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一切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晋叙”。这一原则,萌芽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唐,为后代所沿用。本品与职事官品,不必相符。本品高的固然可以下行低级职务,本品低而任高职者也往往有之。如宋有官、职分离的差遣制度(见官、职、差遣);明代有以本官翰林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清亦有差使、实职、官阶之别,官品仅具有决定服色、俸禄数额的作用。

宋朝官制资料
宋朝的官制是以中央朝廷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的二府制为其特征的。
宋代的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务的更高机构,专管兵籍、虎符,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须经皇帝批准。在宋代,一般把副宰相“参在政事”与枢密院的首脑称为“执政”,而把宰相和执政合称为“宰执”。后宋朝还高有翰林学士院,它不属于以宰相为首的中央行政系统而直属于皇帝。负责为皇帝草拟制造、国书等。设立三司,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权力很大,地位仅次于二府。御史台为更高监察机构,御史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宰相不得过问。宋朝最初是州、县两级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后发展为路、州、县三级制度。宋代更低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县,设县令为长官。州的长官是朝廷委派文职京官前来“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简称知州。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路为后行政区划。

(一)中枢机构的演变

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朝的“中书”,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机构。
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元丰改制,以尚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关于古代,官员级别和管辖范围,和后宫女官级别,管辖范围

我想写穿越小说,但对那些古代不是很了解。悬赏100!!
  每一朝的制度不同。太繁复可能100万字难以尽诉,在此本人谨以明朝部分官位说明
  明朝为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皆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
  左、右丞相,正一品 平章政事,从一品
  左、右丞, 正二品 参知政事,从二品
  郎中, 正五品 员外郎 正六品 都事、检校,正七品 照磨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参议,正三品 参军断事,从三品 断事、经历,正七品 知事, 正八品
  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 功所功郎,正七品。
  吏部:
  尚书一人, 正二品 左、右侍郎正三品
  司务厅司务 从九品 文选、验封、稽勋、考功 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 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之号九。
  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
  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上述为很小一部分,另有2部,48司,与外派官职,不计其数,难以累述。
  另外您说的知县七品只是一部分知县,县分三等。
  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
  六万石以下为中县, 知县正七品;
  三万石以下为下县, 知县从七品。

  明朝官吏职务
  知县--县长,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州--地级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府--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承宣布政使司--省长
  税课司--税务局局长
  织染杂造--纺织局局长
  巡检司---公安局局长
  递运所使--邮政局局长
  礼部尚书--文化部,教育部长
  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
  吏部尚书--人事部部长
  太仆寺卿--交通部部长(管马的)
  鸿胪寺卿--外交礼仪
  尚宝司卿--盖章的,保管御玺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夏殷以前,中国后妃制度比较简略,文字记述也很模糊,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
  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参,以定尊卑。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 *** 夫、八十一元士相对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
  嫔御制度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 *** 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
  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之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更高。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谁知道古代的一品至七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官员的品级是从魏晋开始的,曹魏的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当时是按照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来品评。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做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就是后来官员品级的雏形。

到了元明清时代,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品级制度,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从,实际上一共有了18个等级。

以下为古代九品官职对应表:

求古代朝代官员的级别。从丞相往下。谢谢谢谢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更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更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更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更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更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更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更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8778.htm#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370seo.com/15442.html

“古代官员的等级有哪些(我要古代全部官员等级。)” 的相关文章

请问长沙阿波罗广场跟阿波罗商业广场有区别吗-

请问长沙阿波罗广场跟阿波罗商业广场有区别吗-

本文共计168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分28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29日 18点34分18秒。请问长沙阿波罗广场跟阿波罗商业广场有区别吗?没有都是一样的~我们家就这附近,,,就只叫阿波罗商业广场~从来没变过~长沙阿波罗商业广场有什么品牌?杰西莱,杰西伍,播,地素,五加,欧时力,...

徐志摩代表作品有什么-徐志摩的简介及代表作品有哪些-

徐志摩代表作品有什么-徐志摩的简介及代表作品有哪些-

本文共计737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4分26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29日 10点01分00秒。徐志摩代表作品有什么?徐志摩的著名作品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

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哪里-

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哪里-

本文共计357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分46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9月03日 15点08分40秒。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哪里?人口第一大国是中国。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还是人口第一大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截至2022年底,我国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

你太虚了是什么意思(凝神太虚是什么意思-)

本文共计117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分45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8月31日 17点08分22秒。你太虚了是什么意思“你太虚了”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状态不佳,可能是因为缺乏睡眠、营养不良、缺乏锻炼等原因导致的。此外,“虚”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态度不真诚、缺乏自信或心虚的程度...

朝鲜战争时间起止是多久-朝鲜战争是怎么爆发的-

朝鲜战争时间起止是多久-朝鲜战争是怎么爆发的-

本文共计915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0分22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9月05日 16点28分01秒。朝鲜战争时间起止是多久?朝鲜战争时间起止是1950年10月-1953年7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

旺旺雪饼配料表 旺旺雪饼的配料成分(旺旺雪饼配料表健康吗-)

本文共计148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分48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09月04日 20点27分05秒。旺旺雪饼配料表 旺旺雪饼的配料成分 1、旺旺雪饼雪饼是用一种用精选大米制成的膨化食品。配料主要有:大米、白砂糖、棕榈油、淀粉、食用盐、食品添加剂等。 2、旺旺雪饼松脆香甜、口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