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什么时候都可以用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怎么来的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什么时候都可以用么?
知道是从明朝开始的,现在影视剧中一读圣旨就是这个开头,但是不知道从那读到过好像不是那么回事,说只有祭典时才用全部的。请问这是不是不分大小事只要颁布圣旨就要加上的呢?那以清乾隆时期为例(清剧多到恶心啊。。)给某个大臣颁布旨意去干某项活开头怎么说?若是给某个老百姓下旨又怎么说?
一般古代圣旨分两种:圣旨开头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的 而开头为制曰是由皇帝亲手所写的。这刚搜到的,晕啊,来个历史学家?!如果方便更好有参考资料,让我们约束一下为所欲为的电视剧吧。
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怎么来的呢
1、“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更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这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也就是进一步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样,而且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朱元璋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他颁发的诏书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大字。至于后边的“诏曰”二字,是不能与“皇帝”断在一起的。2、也许是后人为了念的方便,便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从中间断开,这就是电视剧中常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3、至于清朝仍然沿用明代的称呼,是因为它也想表明满清发祥地盛京也有“奉天府”,它的皇帝也是天命所系。
4、所以清朝皇帝发诏书也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大字,一直用到辛亥革命宣统皇帝退位才结束。由此可知,明代以前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纯粹是无稽之谈。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奉天承运这一说法源于哪个朝代?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诏书套语始自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自然少不了借用天命,其一举一动都说成是“奉天而行”,因此,他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其诏书大多也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后,这个诏书套语沿用至清朝灭亡。明清两代的诏书并不是都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也有相当一部分诏书开头真接用“皇帝诏书”或“诏曰”。另据考证,“奉天承运皇帝”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后期,《唐会要》卷十九“让黄帝庙”条记载:文敬太子李塬等人死后追封“奉天承运皇帝”之号,唐太宗开成四年(839),停废此制。这句话正确的说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的意思。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它是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对于天,所有的人都要尊奉、崇拜、敬畏,人类在祭祀活动中首先要祭天。中国古代天命论认为,不仅个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天命,王朝及天子权力的获得,也来自上天的册命,臣属的官职俸禄又得自君主代表上天所作的册命。历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认为自己是天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
众所周知的圣旨“奉天承运”开头,有何出处,最早从何时兴起?
最早从何时兴起?之一个使用“奉天承运”这四个字的人是秦始皇,但是那时候还不是很流行。真正流行的时候是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发布的圣旨之一句话都是以“奉天承运”四个字开头,代表皇权的至高无上。明朝之前有的朝代会使用这四个字,但是没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最早让这四个字流行的当然是大明朝。
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召曰。朕命今后由龙展初 *** 管辖天下苍生百姓黎民,不得有误,钦此!
正确的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因为导演和演员不学无术,所以这么读。这玩意儿是朱元璋发明的,所以明以前的圣旨开头是"制曰/召曰"。因为编剧们不读书,所以圣旨一律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