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作者到底是谁?寻枫桥夜泊的作者是谁
枫桥夜泊的作者到底是谁?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寻枫桥夜泊的作者是谁
寻枫桥夜泊的作者是谁张继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枫桥夜泊①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注释】
①题一作《夜泊枫江》。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西郊。
②渔火:渔船上的灯火。这句是说愁人对着江枫渔火而眠,即“江枫渔火伴愁眠”之意。一说“愁眠”是苏州山名,恐不确。清毛先舒《诗辨坻》中说:“后人因张继之诗始改山名愁眠。”
③姑苏:今江苏吴县。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④“夜半钟声”,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对此有疑问,以为夜半不是打钟时。但在唐时寺院确有夜半打钟的习俗,屡见于诗人吟咏。如于鹄诗“遥听维山半夜钟”;白居易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这都是“半夜钟”的证明。《唐诗纪事》:“此地有夜半钟,谓之“无常钟”,继志其异耳。欧阳以为语病,非也。”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还有以下诗篇:
郢州西楼吟
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
珠栏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
昔人受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闲江清。
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开山鸟鸣。
登丹阳楼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还。
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
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
浮客时相见,霜雕朱翠颜。
春夜皇甫冉宅欢宴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
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暗滴花垂露,斜辉月过城。
那知横吹笛,江外作边声。
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
寂寂讼庭幽,森森戟户秋。
山光隐危堞,湖色上高楼。
禹穴探书罢,天台作赋游。
云浮将越客,岁晚共淹留。
题严陵钓台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衔獭?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洛阳作
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
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
晚次淮阳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
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
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送窦十九判官使江南
游客淹星纪,裁诗炼土风。
今看乘传去,那与问津同。
南郡迎徐子,临川谒谢公。
思归一惆怅,于越古亭中。
酬张二十员外前国子博士窦叔向
故交日零落,心赏寄何人。
幸与冯唐遇,心同迹复亲。
语言未终夕,离别又伤春。
结念湓城下,闻猿诗兴新。
江上送客游庐山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会稽郡楼雪霁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冯翊西楼
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
近郭乱山横古渡,野庄乔木带新烟。
北风吹雁声能苦,远客辞家月再圆。
陶令好文常对酒,相招那惜醉为眠。
送邹判官往陈留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藩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
东越秋城夜,西人白发年。
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
凤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
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
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
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
感怀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长相思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奉寄皇甫补缺
京口情人别久,杨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阊门即事①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有一首诗叫《枫桥夜泊》!请把它复制给我吧!急用
有一首诗叫《枫桥夜泊》!请把它复制给我吧!急用~~~~~~~~~(要包括诗人和他是哪个朝代的!!!!!!!!!!)【标题】: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格律】:七绝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全部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 *** 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意思]
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在什么旅途中孤独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在羁旅途中孤独的思想感情。《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枫桥夜泊这首事和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作者住在哪
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这个地球人的都知道。但是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作者作者住在哪,在史学界和文化界引起的争议很大。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来推断就是作者半夜写的,而且已经到了丑时, 就是1点到3点之间的这个时候,是寒冷的深秋。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说作者失眠了看到了江边码头渔船的灯火和枫树。失眠的原因不明,因为作者只交代了愁字。可以指乡愁,也可以指作者失意。忧愁郁闷,所以就写诗发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推断不出作者的写诗地点和作者住在哪的。张继也可能住在苏州的客栈里,客栈的窗刚好可以看到江边的渔火、枫树和寒山寺的楼顶,寒山寺的钟声刚好报时而响,于是有了这首诗。还有个可能是作者住在停靠在枫桥边的客船上或者就住在寒山寺的寝室内,这都有可能的。但是个人认为在船上的可能不太大,因为作者不会穷到连客栈住不起,在船上住宿的地步,再说那么冷的天。只是作者看到了渔船夜泊枫桥的画面。枫桥夜泊是作者看到的画面,和作者听到的声音,然后根据作者当时的心情三位一体来完成的。宋代欧阳修曾经对此诗提出异议,他在《六一诗话》中说:“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他以为三更半夜,不是打钟的时候,故诗句虽佳,却不符合现实。他的引文,误“城外”为“台下”,“夜半”为“半夜”,不知是记忆之误,还是所见者为别的文本。对于欧阳修提出的问题,许多人都不同意。《王直方诗话》引于鹄诗:“定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维山半夜钟。”又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复斋漫录》引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蔡正孙《诗林广记》亦引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这些都是唐代诗人所听到的各地半夜钟声。范元实《诗眼》又从《南史》找到半夜钟的典故。《石林诗话》又证明南宋时苏州佛寺还在夜半打钟。这样,问题总算解决了,欧阳修被群众认为少见多怪。古代的钟都是有报时功能的,比如钟鼓楼,寒山寺的钟也不例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