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是几岁的时候(“而立之年”是指的几岁?)
而立之年是几岁的时候
而立之年是30岁,又称三十而立。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的意思是自立于世,古时多指学有所成,现今多用“而立”或“而立之年”来指人到了三十岁的年龄。
现在“而立之年”的用法经过发展引申,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独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其他年龄称谓: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也叫“总角”;豆蔻:指十三岁的少女;及笄:指十五岁的女子;弱冠:指二十岁的男子,也叫“加冠”;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也叫“知天命”、“半百”;花甲:指六十岁,也叫“耳顺”;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而立之年”是指的几岁?
三十岁
内容拓展: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译文
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三、出处
该句话出自于《论语·为政》,《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 *** ,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总角 豆蔻年华 弱冠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 古稀之年 期颐 制多少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蒄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时年,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60岁,古稀之年——70岁,期颐——100岁。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而立之年只有一年吗,就是说只有30岁一年吗,31岁\32岁......一直到40岁之前都算吗
30-39岁都算的。关于预测事业什么的,还是不要太过于相信吧。我不是说算命的迷信什么的,相学是一门玄奥的学科,它的存在自有其道理的。
但事业,还是要靠努力得来。当然,对于富二代贪二代什么的,努力都可免了,我们穷二代还是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
三十岁是而立之年,那么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等是什么年?
四十岁是不惑之年,五十岁是知天命之年,60岁是花甲之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