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在古代是多少岁?豆蔻年华形容多少岁
豆蔻年华在古代是多少岁?
豆蔻年华在古代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在古时候,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别称,所以古代女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说法。,豆蔻在我国的诗词文化中,它的典故出自于诗人杜牧的《赠别诗二首之一》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的意思是指古代十三岁左右的女子就如同二月初枝头上的豆蔻花。而豆蔻原本是一种植物,外表像芭蕉,叶子比较偏厚,结出的果实形状比较像葡萄,果实的种子像石榴,外表呈黄色,带有淡淡的辛辣香气,可以用来入药。豆蔻这种植物一般能够长到一丈高,在夏季刚刚来临时开花,秋季的时候结成果实。二月份正是豆蔻职务的含苞期,豆蔻花还没有开时它的外表就已经非常丰满,所以豆蔻花又被叫做“含胎花”,用来形容还没有失身的女子,所以豆蔻这一植物名称也就成为了古代少女的一个象征,在诗人陆游的《小园春思》里曾写到:“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所以古代诗人以及现在的文人都喜欢用“豆蔻”来比喻正值青春的少女,豆蔻在后来也就常常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女子。豆蔻年华形容多少岁
豆蔻年华是指13岁,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豆蔻是一种植物,一般在初夏的时候开花,豆蔻花的花都是一串串的,上面是一个个小花朵,在含苞待放的时候,花骨朵儿带有一丝淡黄色,非常符合13岁左右的小女孩的形象。
“豆蔻年华”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赠别》:“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相传诗人杜牧曾经在扬州做官,后来要离开扬州回到长安,于是他在分别之际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了这首《赠别》,张好好正是一位13岁左右的少女,所以诗人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豆蔻年华和年方二八什么意思?
“年方二八”出自唐代李白的《江夏行》。“豆蔻年华”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1、《江夏行》原文: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 *** ,独自多悲凄。
白话译文:前来南浦,想打听一下是否有西江来的商船。正好见一个卖酒的 *** ,年方二八,红妆靓然,与夫一同当垆卖酒。同样是为人之妻,唯有我影只人单,独然一身,好不凄然。
2、《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白话释义: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总角 豆蔻年华 弱冠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 古稀之年 期颐 制多少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蒄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时年,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60岁,古稀之年——70岁,期颐——100岁。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女人十几岁可以用豆蔻年华形容,那二十、三十和四十分别可以怎么形容?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