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 *** “一大”旧址的描述( *** 一大的内容)
关于广州 *** “一大”旧址的描述
在广州, *** “一大”旧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号。
旧址位于文明路215号的钟楼礼堂。原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这里是之一次国共合作的诞生地,也是鲁迅1927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钟楼礼堂和广场也就成为国共两党领导人经常出席群众 *** 的中心场所,因而被誉为“革命的大本营”。这里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景点周边还有一些地方也不错,比如:
景点
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与 *** “一大”旧址距离0.02km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 *** “一大”旧址距离0.12km
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
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与 *** “一大”旧址距离0.12km
*** 一大的内容
这次大会的主个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之一部分是中国之现状,分析了辛亥革命以后,军阀专横,列强入侵,的情况,指出进行革命,实行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生路,第二部分为 *** 之主义: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方面主张直接的 普遍的 革命的民权。在民生方面主张平均地权,节约资本大三部分为 *** 之纲领,包括对外的七条政策和对内十五条政策,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废除军阀 *** 所借的外债,实行地方和中央均权主义,人民有 *** 结社 言论 出版 居住信仰的完全自由。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开放时间是什么时候
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开放时间:09:00-16:00(周一、四不开放)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景点介绍:
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坐落在上海市黄陂禹路374弄。1921年7月23日,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举行,出席会议13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为避开法租界巡捕房注意,最后一天(31日)大会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县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之一个党纲和工作任务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纪念馆建于1952年,由一大会议室、 *** 创建史陈列室和革命史专题临时陈列室3部分组成。一大会议室位于兴业路76号底楼,家具与物品均按当年原样陈列。 *** 创建陈列室有历史文献、文物和照片170余件,陈列内容为中国 *** 成立的历史背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产生及其活动、中国 *** 的诞生。革命史专题临时陈列室曾分别举办过 *** 、周恩来在上海的史料展览。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重新考虑中国的实际,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新路子。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 *** 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翌年,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和在日本、法国的留学生中先后成立了 *** 的初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 *** 、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12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了全国53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克尔斯基也参加了大会。由于受到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的注意和干拢,最后一天的大会临时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县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之一个党纲和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宣告了中国 *** 的诞生。从此,在古老落后的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她满怀信心,以改造旧中国为己任,为改变中国各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开始同军阀、帝国主义、 *** 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 *** 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始建于1952年,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南路口。纪念馆现有馆舍系利用 *** 一大会址所在地树德里的原有房屋修建,为上海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会址于1958年重新按当年建筑原貌进行修复,使其从房屋建筑到内部布置都恢复了原状。
纪念馆的展出由原状陈列和辅导陈列两部分组成。 *** 一大会址原状陈列是主体,按当年大会时原状布置。从兴业路76号大门进入天井,经6扇落地长窗门到达一大会议室,室内所有家具物品均据当事人回忆按当年式样仿制。辅助陈列为中国 *** 创建史,从历史背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和活动、中国 *** 的诞生等方面,展出了有关历史文献、实物、照片170余件,使人们直观生动地了解中国 *** 诞生成长的历史。
中国 *** 的诞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世界东方,中国人民从此有了方向。28年之后,当历经坎坷的中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之一面五星红旗时,当中国 *** 的创始人 *** 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人们忘不了1921年7月的那一天。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 A. *** “一大”的召开 &nb...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 A. *** “一大”的召开 B.南京国民 *** 的建立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之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 *** 的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以之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中国 *** 的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 *** 在广州召开了旨在改组 *** 的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在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同意 *** 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 ,这就使得国共两党实现了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合作.这次大会标志着之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以之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孙中山改组 *** 进行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和军伐和黑暗统治B。苏联和 *** 的协助帮助
C。 *** 成份复杂
D。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
孙中山改组 *** 的主观动机是:总结护法运动失败的教训,改变斗争策略,加强 *** 的自身建设,发挥 *** 的整体效能,实现重建民国的奋斗目标。即把斗争的侧重点从恢复民国政体的护法运动,转向建立三民主义最新式共和国的重新革命,这是孙中山改组 *** 的首要目的;把 *** 建成一个主义鲜明、纪律严格的革命团体,承担起建国治国的重任,这是孙中山改组 *** 的直接目的。
近代以来,沉重的民族灾难,屈辱的国家地位,强烈地 *** 着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自由,富强文明,不惜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矢志在中国根除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走上“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坦途。虽屡遭挫折,但愈挫愈奋。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而奋斗不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创建了光辉的业绩。尤其在晚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斗争策略上实行重大改革,改组了 *** 。这一举措和他的联俄联共政策一起,对中国革命事业和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孙中山采取上述举措的主观动机,对国共关系史以及大革命历史的研究都将有重要价值。本文仅就孙中山改组 *** 的主观动机,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把斗争的侧重点从恢复民国政体的护法运动,转向建立三民主义最新式共和国的重新革命,是孙中山改组 *** 的首要目的
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把中国变成理想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新中国,是孙中山终生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辛顽强斗争的同时,积极总结斗争经验,不断探索更有力的斗争策略,改组 *** 正是孙中山在首次护法失败后积极思考的重要成果和采取的断然决策。
自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到首次护法失败之前,孙中山一直为捍卫革命的成果而斗争。斗争的焦点则集中在恢复民国政体的问题上,亦即是放在恢复《临时约法》尊严和国会权力地位上。他以为只要北京 *** 能认真遵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尊重之一届国会的更高权力机关的地位,中国的政治就会清明,国家就能统一,国本就能巩固。应当看到,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长期浴血奋战的更大成果。《临时约法》和之一届国会,在一向以西方国会政治为建国理想模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看来,毫无疑问是民主政体的象征和标志。因此,他在斗争中一再强调“约法者,民国开创时国民真意之所发表,而实赖前此优秀之士,出无量代价以购得之者”*,既是革命的产物,又是民国的保证。“而约法之命脉则在国会”*,国会是民国命脉的“存托”和政权的“总枢”。既然如此,那么恢复中华民国的民主政体,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最主要内容自然是恢复约法与国会。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以恢复约法,尊重民意机关的国会为号召。在黎元洪继任总统,宣布遵行约法,恢复国会之时,孙中山对 *** 充满了依赖和热诚。急行通告全党,“共和形式已具”*,革命目的已达,可以结束活动转以建设了。而在段祺瑞推翻国会与约法的时候,他又高举护法的旗帜,联合海军和西南军阀,利用被解散的国会议员的反段情绪,再度为恢复国会与约法而斗争。
在中国资产阶级力量格外软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的社会条件下,要想在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本身就是幻想之举;更何况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是建立在自己没有任何实力,仅仅依靠军阀临时支持的脆弱的基础上,南迁的国会议员大多数也属于追逐利禄的政客之辈。靠这样一支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斗争目标,只能是与虎谋皮,从一始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在之一次护法不到一年的时光中,孙中山倍受艰辛,呕心沥血地支撑危局,饱尝了军阀专横之苦,痛感到力量虚弱的艰难,终于在1918年夏天,在桂系军阀的肆虐和政学系议员的出卖中,悲怆地回到了上海。
护法的失败给孙中山带来了极大的 *** 和沉痛的教训,使他陷入了沉思中,虽然此时,他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以恢复约法和国会的护法斗争是无望之举,仍然把上述斗争作为解决时局的主要办法,继续申明,只有让国会恢复“完全自由行使职权”,国内纷争就可以解决,“外患内忧皆不足虑”*;并在1920年又重下广州组织护法 *** ,但在思想上萌发探索新出路的思考。
护法的失败,不仅使孙中山认识到“国内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都不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同时他环视国内政局,痛心地看到辛亥革命“去满州一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的悲惨结局。这种军阀弄权割地称雄,国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是与自己的“革命初衷大相违背”*的。他对民国初年革命党人“相率下野,将政权交与官僚”致使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的失误深感懊丧。孙中山认为,上述局面之所以发生,一是因为在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只致力于民族主义,而于民权民生二主义都未置意,以为一经光复就可达到国利民福的目的”;对于自己实施三民主义的主张都以为“理想太高”*不可实行。正由于没有坚持贯彻三民主义,才使中国不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连民族独立也未能实现,中国仍处在“半独立国”的境地。二是因为革命进程没有按预定的革命方略所规划的军政训政 *** 的次序进行。孙中山认为革命方略所规划的三步曲,是造成共和政治“必要之历程”,是缺一不可的。而“辛亥革命之役,忽视革命方略,置而不议,格而不行”⑩由军政一蹴而至 *** ,取消了革命 *** 训练民众和民众养成自治能力的训政环节。总之由于革命党人放弃了训练民众治理国家的责任,没有实行以党治国,结果欲速不达,“使革命事业只能收破坏之功,而不能成建设之业”*,仅得到了一个中华民国的空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在继续护法的同时,对护法的前途并不如以前那样乐观,而是认为救国的 *** ,一是维持现状,以恢复国会和约法为目的;二是重行革命,对中国问题根本解决,“南北新旧国会一概不要它,同时把那些腐败官僚、跋扈武人、作恶政客完完全全扫干净”*,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新国家。
孙中山重建民国的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日益明确起来。国内爆发的“五四运动”中,进步的知识界痛斥北洋军阀 *** 的无能,发出了对中国问题“根本解决”、“另起炉灶”的呼声,并广泛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代表也来到中国,并与孙中山进行了友好接触。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国内改造社会的潮流激发了孙中山重新革命的热望。
作为一个有了自己完善的思想体系的革命家,孙中山在研究俄国革命经验时,就带有了自己所独有的视角。在他看来,俄国革命正是把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并举的结果*,俄国的“农工兵 *** ……不独推翻了君主专制,且实行打破资本家专制,是即所谓社会革命,亦即所谓民生问题。”*可以说,俄国革命的胜利为自己一举完成民主革命的理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此他愈发认定,中国革命应避免西方革命历史的缺陷,不再走先政治革命后行社会革命,造成社会多次动荡和痛苦的老路。应“取法乎上”,一举建立一个“最新式的共和国”*,同时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其 *** 就是实行“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同时解决”*的重新革命。
客观形势的发展终于使孙中山将上述决心付诸实行。1922年6月,旧国会在天津重新召集,发布宣言行使职权。随之南北总统同时下野的呼声使孙中山的处境恶劣起来。而被孙中山视为护法支柱的陈炯明部也以护法目的已达,南方总统无存在必要为借口发动判乱,给孙中山的护法斗争一致命的打击。同时,恢复了所谓政权的国会,不仅没有履行约法,使国家走上正途,反而践踏民意,出卖人格,受曹锟贿赂,选曹为总统。近十年来一直被孙中山看作民国象征的国会,竟如此 *** 。如此尴尬的结局,终于使孙中山意识到中国政局已到了“军阀横行、政客流毒、党人附逆、议员卖身”*的地步。依靠军阀和恢复国会的护法斗争已无法实现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只有重新奋起重行革命重整党务,聚集强大的势力,依靠党的力量才能完成革命的大业。可以说,孙中山决心重新革命,建立一个最新式的共和国,是其改组 *** 的最基本的动机和出发点。
二、把 *** 建成一个主义鲜明、纪律严格
的革命团体,承担起建国治国重任,是孙中山改组 *** 的直接目的
从首次护法失败到 *** 正式改组近六年的时间中,孙中山一直从各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着新的出路。重建实力,整理党务正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以来,屡次奋斗失利的惨痛教训,没有实力反复遭到军阀愚弄排挤的现实,使孙中山感到只有整理党务奠定实力才能重新奋起。而苏俄革命党人革命成功的现实为孙中山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五四运动也在孙中山面前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和团结斗争的威力。同时,共产国际,苏俄 *** 和刚刚成立的中国 *** 也向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给孙中山送来了极其宝贵的中肯的建议。孙中山在总结自己斗争历史和汲取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经验的条件下,得出了“以兵力战斗而成功,是不足靠的成功,以吾党力量奋斗而成功,是足靠的成功”*的结论。据此,孙中山把改造中国、建立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国的主要支撑点放在了改进 *** 党务的工作上,期望达到“振兴 *** 以振兴中国”的目的。为此孙中山决定改组 *** ,力图实现以下目的。
之一,以奠定革命实力为目的,以整顿党务为着力点,把 *** 建设成为建立民国、治理国家的革命党和执政党。
从强固实力的目的出发,孙中山于1919年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 *** ,明确恢复了三民主义的斗争纲领。而后在多次党的会议上,他反复强调,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大部分党员迷惑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论调,丧失了奋斗的意识和责任,使党涣散无力。他指出,革命屡遭失败皆“由于党务不振之故”*。因为“党务为革命之基础,革命乃建国之首功。”*基础涣散导致了“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的恶果。因此,他尖锐地批判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论调,认为应反而向之,坚持革命军起,革命党成。“革命未成功时,要以党为生命,成功后仍绝对用党来维持”*。随着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重造民国思想的成熟,孙中山的上述思想更加完善。他指出,为了挽救中国于“政治不修,经济破产,瓦解土崩”的困境,必须由 *** 承担起顺应人民“热望”指导人民奋斗的“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因此, *** 改组的目的,就是要把 *** “组织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党”,以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承担起建国的责任,“待国建好再去治他”*。在 *** 一大宣言中,孙中山更进一步申明了 *** 的地位和作用,即在革命时期,党要教育训练组织群众“夺取政权,克服民敌”;在取得政权后,党要做为“掌握政权之中枢”*,担负起国家政权的领导责任。这就十分明确地表明了孙中山以 *** 建立并治理三民主义国家的主观意图。
第二,以苏俄革命党为榜样,以思想宣传为重点,把 *** 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中心势力和革命大本营。
民心向背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孙中山对此有极深的感受。由于他长期忽视政治宣传,因此一直为得不到民众的理解、支持而烦恼,经常叹息“平生建国怀抱格不得行……实由民众之寡和有以使然。”*抱怨人民群众放弃“主人之天职,以致甘受非法之压制凌海而吞声忍气。”*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冲击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也给孙中山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作为一个思想敏锐、善于思考、积极进取的革命家,他立即从中看到了依靠民众团结奋斗的力量和新思想的鼓荡陶熔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产生了“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宣传民众“做社会指导工夫”*的新思考。在此基础上,孙中山通过对俄国革命经验的学习,终于认识到“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的真理。在这一认识指导下,孙中山决心把 *** 建在“人民之心力”的基础上。1923年11月他在大本营对 *** 发表演说时指出,今后奋斗,不再单独依靠兵力,而要依靠党的力量。而党的力量来自人民的支持和对三民主义的信仰,舍此革命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败无疑。为此, *** 要将自己的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起来”*,“成为中华民族之中心势力”*。孙中山要求 *** 人都要学习苏俄革命党注重宣传的榜样,担负起宣传“党的主义”的责任,使三民主义普及于全中国人民,使人民对 *** “心悦诚服”,达到“主义征服”“得其民”*的目的。让全国人民都自觉归顺于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与 *** 同心同德。把 *** 建成革命力量的大本营和领导核心,从而实现主义战胜,党员战胜,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奋斗目标。
正是出于在三民主义旗帜下,“容纳群材,扩张党势”的动机,适应自己主观认为的社会各界趋向国务党,“大有群蚁附膻之象”*的形势,孙中山决心修改 *** ,重申主义,实行改组。
第三,以三民主义为宗旨,以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形式为模式,把 *** 建设成为纪律严明、高度统一的政治团体
孙中山在决心依靠 *** 的力量推进中国革命事业的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 *** 自身无法适应上述重任的混乱现状。在 *** 党人和苏俄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学习“俄国的 *** 、组织和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他决心以苏俄党为榜样,把 *** 改造成“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以便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一方面,他根据党内严重存在的革命精神消失,分子复杂人格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的情况;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要求 *** 员对三民主义必须有坚定的信仰。明确指出, *** 以三民主义而成立,对于“党中主义,无论是总理与党员,均须绝对服从,不能稍有一点怀疑。”*都要决心“为主义而牺牲,为主义而奋斗”*,把实现三民主义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任何一个党员都不能把党作为升官发财的途径。而是思“立志牺牲,想做大事”*。以此来实现全党政治思想的团结和统一,克服松散无力的状况。另一方面,他针对 *** “组织未备,训练未周”的积弊,提出要严格纪律,健全组织。其一,扭转从同盟会以来,党组织“均属无甚组织,”*“除少数干部并无党员”*的现状,改善组织基础和结构。不再专靠上层干部,而是以下层多做工夫,使党的组织形式由过去的由上而下改为由下而上,达到健全基层组织,巩固党的基础,壮大党的队伍,增强党的力量的目的。其二,针对过去党内“联络维系之法,弃而不讲”*而造成的“党员有自由,全党无自由”,“党员有能力,全党无能力”的涣散局面;汲取过去因无纪律约束致使少数党员养成个人势力反对革命的惨痛教训。强调指出, *** 人只有为党为国,同一目标,同一步骤,团结一致,“牺牲自由”,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力贡献到党内来”,才使 *** “合成一个大力量”*,承担起革命大业。正是根据这一意图,胡汉民在 *** 一大上阐释“纪律问题”草案时指出,“为保证党之真正指导权起见,为保证党之战斗力起见”, *** 的组织原则实行“民主主义的集权制度。”*要求党员必须遵守 *** ,服从党纪,执行党的命令和决议。并强调“民主集权制之组织及纪律”是把 *** 训练成为“人民大众的先锋队”和夺取革命胜利的“之一必要条件”*。谁破坏纪律,将以战时的“叛兵降将”加以最严厉的制裁。胡汉民的阐释可以说充分反映了孙中山克服 *** 涣散局面,把 *** 建成一个类似布尔什维克党那样,有严密组织,铁的纪律,高度统一,战斗力强的革命团体的思想主张。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孙中山改组 *** 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的整顿和改进,使 *** 革除旧习,焕发新机,成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和汇集中华民族革命力量的主体,承担起建立三民主义的最新式共和国的伟大使命。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排除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对 *** 实行了改组,企望以新的道路,新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伟大的抱负。
尽管在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20年代,国内外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条件下,孙中山的中国建立一个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不可能实现; *** 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了中国革命主体力量的行列。但孙中山在自己的晚年改组 *** 的壮举,毕竟重新组织了中国革命力量,壮大了民主革命阵营,为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自己的满腔热血为中国革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和他为振兴中华,孜孜不倦地执著追求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宏大抱负;一心为国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意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虚心接受新思想新 *** ,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容纳群材,聚集力量的宽广胸怀。在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典范和学习景仰的楷模。
参考资料:《中国 *** 历史教学参考资料》之一册。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
《孙中山年谱》。
《孙中山全集》第5卷。
《孙中山全集》第6卷。
《孙中山全集》第7卷。
《之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