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被毁前圆明园有多美,谁有圆明园照片)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
面对这一片被摧毁的废墟,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我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也更加会清醒地意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今的圆明园,依旧矗立在北京西北,默默无语,但每个中国人都能倾听到它的声音,那是一种无法泯灭的屈辱,更是一份发人深省的铭记。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1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1860年10月18日,北京西郊的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历经150多年修建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经历洗劫、大火后,只剩让人痛心的废墟残垣。
当年为何英法联军会直奔圆明园,以胁迫清 *** 答应他们的野蛮无理要求?直接攻打皇宫不是来得更直接些?这些侵略者要的是劫掠财富,以及听话并可以办事的一个 *** 。并且,他们很是清楚圆明园对于清王朝的意义和作用。
盛极一时的圆明园
圆明园是雍正作为皇子时的园林,不过那时占地面积不大。为何起名“圆明”,按照雍正本人的解释,就是指做人毫无缺点而且政治治理也是完美。这当然是说他自己,这二字就是他的法号。随着他登基,圆明园开始了扩张和建设。
圆明园为何有了后来的规模,占地3.5万平方千米,除了皇帝用来消夏、办公,其实更多应是集天下园林之大成,而来满足皇家的某种“占有”情绪。园内多达150处的景点,是名副其实的万园之园。
从康熙初年算起,一直到咸丰,圆明园就没有停止过修建。道光年间,国库银子都捉襟见肘了,哪怕停了其它的一切花销,这里还在继续。这不是一处简单的园林,也不是皇帝仅用来避暑的夏宫,不计其数的珍稀宝贝都放于此处,只是在1859年来了两群强盗,洗劫一空不说,还放了一把火。
照片见证历史
那时已有照相技术,一名英国随军人员就拍下了大火前的圆明园,虽是黑白照片,但是它的恢弘气势,设计灵巧的造型以及错落有致的景点,依旧无言宣告着它曾经的辉煌,只是这一切只剩下照片上的静态画面。
这张照片出现于一次拍卖现场,和圆明园被强抢的一些文物一样,辗转于玩家之手。看过的人,都惊呼,这哪是人间景致,分明就是令人向往的仙山楼阁。
当年一把大火,烧掉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一块瑰宝,同时也烧掉了那些作案强盗的罪证,当时一些记录的账册不是被抢走就是被烧了。而根据《泰晤士》报的说法,连抢带烧,不过600万镑。
圆明园,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战争的牺牲品。若是不了解其历史和内涵,它就和那些毁于战争的其他建筑,没有任何不同。园内的安佑宫,是清朝的皇家祖祠,祭奉着康熙和雍正的“神御”,佛像有2200多尊。而舍卫城的.佛像,自康熙以来,历年积累,已超过十万尊,有纯金的,有玉做的。它们的价值,放于现在如何估算?原本为海晏堂外喷泉上的兽头,每每献身于某个场合时,开出的价格都是在9个零以上。这只是从文物的价值,来简单估算圆明园的“身价”。但是,能算得明白么?没人知晓当年被抢走的文物的明细数量。若再加上它的建筑价值,及耗费的设计和时间成本,这个结论应不是在后面多加几个零的简单算术题。
国弱一切不复焉
清王朝不是没有强大过,不然哪来的盛世,只是在后续的统治时间中,居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开始翻天覆地。等人家都持枪横行这片土地时,不是想着如何自强,而是琢磨着花钱买太平。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买卖?对于强盗而言,有了一次得手,便会要的更多。而雨果也说了,这两个强盗,一个塞满腰包,一个装满箱箧,都将受到历史制裁。
小结
圆明园会是一个永远的痛,它用自己的历史,时刻提醒着一件事,唯有自强,才能护好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国家。也只有强大,才有资格傲视一切,捍卫生活的美好。
圆明园被毁前照片清晰2
2016年9月,在英国,一场由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当一组记录着神秘东方园林的照片出现在拍卖会现场时,其景色之美、建筑之奇,仿佛仙境,引得世界各国关注。
人们用无比震惊的目光欣赏着那一幅幅恢弘大气且美轮美奂的照片,恍若来到了世外桃源,这些画卷美得让人窒息,凡是看到过的人都不由得为之倾倒。
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是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他拍摄这组照片的时间是1860年,而他所拍摄的这个地方叫做圆明园。
在他拍摄完最后一张照片的当天,两伙强盗便举起了手中罪恶的火把,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160多年倏然而过,圆明园依旧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它的美丽只能残留在梦里,再相逢,却已是恍如隔世。
倘若那个美梦仍旧残留在你的记忆中,那么此刻,请跟随着我的文字,一同去探寻这座万园之园的前世今生。
万园之园
圆明园兴建于康熙时期,最初,它只是康熙皇帝赏给皇四子胤禛的一处花园,园内有康熙御笔亲书的“圆明园”三个字,作为牌匾,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
胤禛即位后,也就是雍正帝,在他在位期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
此后,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百余年的苦心经营,倾全国之物力,集各地之巧匠,填湖堆山、种花植木,巧夺天地之奇工,穷尽人力之所能,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方得此圆明园。
到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终于被打造成为一座人间仙境,被誉为“万园之园”。
此时的圆明园已不只是圆明园,它还包含了绮春园和长春园两个附园,占地面积达350多公顷,几乎是五个紫禁城那么大,光水域面积就约有140公顷。
走进圆明园,你就仿佛来到了江南,精致细腻的楼阁亭台、花香缭绕的水榭长廊,无一处不尽显江南之神韵,在这里埋藏着乾隆皇帝有关江南的最美记忆。
走进圆明园,你又仿佛来到了欧洲,在长春园中,由大画家郎世宁亲自绘图、督建的西方园林建筑,甚为优美壮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这里得到完美展现。
毫不夸张地说,东西方最灿烂的文化艺术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融会贯通,圆明园堪称中西合璧的盛世经典。
法国大文豪雨果毫曾不吝啬地将其赞美为是一座如同月光城堡一样的建筑,在许许多多外国人的眼里,圆明园就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
然而,圆明园的美却不止于此,它不止雍容,且甚为华贵。
圆明园不仅是清朝大型皇家宫苑,它还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壮丽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园内珍藏着难以计数的珍宝、图书和艺术品。
无论是雍正御制的掐丝珐琅双鹤香炉,还是乾隆更爱的长颈葫芦瓶,乃至记录着圆明园全盛之景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等,无一不价值连城,无一不具有着极高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明园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毫不逊色于紫禁城。
倘若世界上真的有梦,圆明园一定是最美的那一个,在它的身上,只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那就是完美。
梦之毁灭
圆明园的“圆明”二字在字义上是“圆融和普照”的意思,它意味着完美和至善,饱含了无限祝福和期盼。
可是,这样一个如梦幻般存在的艺术却并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最终湮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进入19世纪以后,清王朝日益腐朽,国势日渐垂危,曾经不可一世的东方大国成为世界列强眼中一个极富诱惑的猎物。
1840年, *** 战争爆发,闭关锁国的清 *** 遭受了之一次重大的打击,从此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种种屈辱之下,清 *** 本以为可以苟延残喘,只可惜敌人的贪婪是永没有止境的。
1856年,第二次 *** 战争再度爆发,而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的伤害是更加巨大的,其中就包含了圆明园的覆灭。
1860年,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很快便打到了天津城下,虎视眈眈地直逼北京。
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者,统治集团无力抵抗,一心只想求和。
英法联军尚未进城,咸丰皇帝便已仓惶逃往热河,将一座毫无抵抗力的空城留给了侵略者,任由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意践踏。
此时的中国,在英法联军的眼里,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如何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了圆明园。
为了彻底击溃清朝统治集团的反抗意志,为了迫使清 *** 尽快投降,为了……,又或者,他们最初只是想去看看那座传说中的花园。
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沿途只遇到了些许清军的抵抗,几乎一路畅行地于傍晚时分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落日余晖下,圆明园一如往常,宁静、安详,仿若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伫立在黄昏之中,全然不知危险已近在咫尺。
当为首的士兵推开圆明园的大门,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他们所看到的是自己毕生都未曾见过的美景、美物。
多年以后,那个随军的摄影师在他的日记里这样描述: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巍峨的建筑倒映湖面上,如同幻影……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童话世界里。
在出入贤良门的时候,侵略军遇到了圆明园技勇太监的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二十余名勇士身以身殉国,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至此,圆明园彻底沦为侵略者的掌中之物。
10月7日,破坏开始了。
整整四十八个小时里,圆明园成为人间地狱。
这是一场令侵略者错愕迷惘的狂欢,这是一段令中国人心碎不已的历史。
大批的军官和士兵从四面八方涌进园内,疯狂掠夺、肆意破坏,予取予夺之中早已分不清哪个是英国人哪个是法国人,他们全都是 *** 的强盗。
就这样,圆明园内数以万计的珍宝被大车带走,无法拿走的便被无情摧毁。
10月9日,当侵略军暂时撤离圆明园时,曾经秀美绝伦的皇家园林,早已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
令人心痛的是,圆明园的悲剧并没有止步于此,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一声令下,成批的士兵手持着火把,奔向各个宫殿、宝塔、图书档案馆……
无数的珍贵书籍、仿若仙境的亭台楼阁、鬼斧神工的绝美艺术,统统付之于熊熊烈火之中。
大火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而那卷着松香的浓烟则久久弥漫在北京城的上空。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良辰美景已是梦,空留余恨在心间。
铭记历史
圆明园被毁的消息传到避暑山庄,咸丰当场口吐鲜血,从此一病不起。
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之下,同治皇帝曾试图择要重修,可惜开工不到十个月,便因财力枯竭而被迫停止。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巧取豪夺,先后发生过木劫、石劫、土劫等多重灾难,最终,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便明确指示: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好圆明园遗址。
五十年代中期,北京市园林局在遗址内开始绿化,种植树木,至六十年代初,已基本改变了园内长期荒芜的景象。
很久以来,对于圆明园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的整修,一直存在着争议。
对此,党中央作了明确规定:要在保护遗址原貌的基础上,将圆明园进行整修,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经过多年整修,如今的圆明园已正式向社会开放,无数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引、家长的陪伴下尝试着走近它、了解它、懂得它。
虽然圆明园的昔日光彩早已荡然无存,但每当人们驻足于此,回顾其兴衰变迁之时,又有谁能不为之唏嘘感叹呢?
而当我们只能透过外国人拍摄的老照片来回味和想象它曾经辉煌的样子时,又有谁的心中不会充满仇恨呢?
面对这一片被摧毁的废墟,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我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也更加会清醒地意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今的圆明园,依旧矗立在北京西北,默默无语,但每个中国人都能倾听到它的声音,那是一种无法泯灭的屈辱,更是一份发人深省的铭记。
须知,我辈只有奋发图强、拼搏进取,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被毁前圆明园有多美,谁有圆明园照片
去江南看看园林吧,把那些园林扩大个一百倍以上,就是皇家行宫的样子。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为什么圆明园被烧而紫禁城却被保留了下来?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烧,至今只是遗址,而为什么经历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战火的紫禁城却安然无恙?希望大家尽量客观的讨论这个问题,而不要带有过多的民族情结,是什么原因使紫禁城逃离被焚的厄运,北京沦陷的时候,为什么日军没有烧毁紫禁城?
当时英法联军侵华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咸丰皇帝违背了条约,而且还杀死了21个英法公使。侵华时法军司令孟托班曾跟上司提议说要把紫禁城毁了,并烧光故宫,借此来让清 *** 付出惨烈的代价。
不过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英国首领额尔金的认可,他认为紫禁城是清朝的政治中心,一旦摧毁之后肯定会遭到清军的拼死反抗,到时候可能会难以收场。于是最终选择了圆明园这个咸丰的“后花园”,打算给咸丰一个教训。

最终圆明园被抢光烧毁了,当时难以计算的奇珍异宝都被抢走了,当时一位法军军官透露,自己抢的宝贝卖了70万法郎。
扩展资料
八国联军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军队又抢劫多日。中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更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
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圆明园
以《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写一篇作文 五年级400字以上 回到圆明园被毁灭前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愿再次与你重逢
让我们回到樱花树下
一起在树下面挖传说中的尸体
回到那天真的时代
我们的心已不再纯洁
早已被那污浊的城市玷污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 *** 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 *** 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海宁的安澜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的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莱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更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此外,圆明园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过最多的地方。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正在被毁灭时,皇帝在哪里?
一定要说得明白~~~一定要说得好~~~
一定要说得少而且好~~~~
快回答吧,我很急用~~~
∵
一楼说得对,是承德,当时是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做了些什么?是设法挽救国家危亡,还是关怀黎民涂炭?都不是。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里贪女色、贪丝竹、贪美酒、贪 *** !
一贪女色。有书记载:奕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 *** 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娱,又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此外还眷爱“天地一家春”,就是慈禧。还有野史说咸丰养着一位民间寡妇。《野史叟闻》记载:咸丰钟情于一位寡妇曹氏,山西人,长得秀美妖艳,妩媚动人。入宫以后,帝最眷之。野史类似的记载还有:“山西籍孀妇曹氏,风流姝(shū)丽,脚甚纤小,喜欢在鞋履上缀以明珠。咸丰帝召入宫中,最为眷爱。”
二贪丝竹。咸丰爱看戏,爱唱戏,有时粉墨登场。在热河行宫,他都经常点戏、看戏。他有时指导太监演戏,如《教子》、《八扯》等戏,还演唱过《朱仙镇》、《青石山》、《平安如意》等戏。他在热河逃难,更醉心于戏剧。他把升平署(宫廷戏班)招到承德行宫承差,亲点戏目,钦定角色。他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听戏,几乎每天都要戏班承应,有时上午刚听过花唱,中午还要传旨清唱。天暖之后,有时在“如意洲”看戏。“如意洲”有水上戏台,凭水看戏,别有情趣。薛福成《庸盦(ān)笔记》记载:咸丰帝在热河不但围猎, 而且观剧。“和议刚成,即召京师升平署人员,到热河行在唱戏,使咸丰帝乐不思蜀”。
三贪美酒。咸丰贪杯,一饮即醉,一醉便闹,大耍酒风。野史记载:“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必宠爱有加,多所赏赐,以偿其苦痛。然未几而醉,则故态复萌矣。”
四贪 *** 。咸丰继位不久,违背祖训,吸上 *** ,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咸丰北狩热河后,京师被英法联军侵占。他不亲率军民抗击外敌侵略,却以吸食 *** 来 *** 自己、麻醉自己。
咸丰皇帝没有国君的使命感,也没有历史的责任感。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历史责任上,不仅有过,而且有罪。咸丰皇帝应是《北京条约》签订的直接责任者。咸丰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逃离皇都北京,躲在避暑山庄,而且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从而铸成他在民族、国家危难关头逃离北京的第二个大“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