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正确吗?为什么要搞上山下乡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正确吗?
上山下乡运动正确吗?就锻炼身体来说,是正确的,“生命在于运动”;但对社会发展来说,弊大于利!
为什么要搞上山下乡运动?
1.缓解城市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仍然实行的是国家集中分配的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低下,在"大锅饭"之下,每个人都能获得生存,但是生活就变得比较困难。
这种情况上升到社会经济层面,就表现成为了资源短缺,而这个资源不仅仅是指的粮食方面,从柴米油盐到日常生活用品,都处于极大的短缺之中。
在农村,至少每家每户都从事着农业生产活动,除了上交给国家的一部分粮食之外,最起码每家每户都可以满足自家的日常所需,可是城市就不是这样了,必须得依靠农村的粮食等的供给。
这种情况下,生存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而"上山下乡"运动就很好地缓解了城市资源分配不够的问题。
温铁军曾经说过,"那个年代的农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源源不断地从城市接收着来到农村的知识青年"。换句话来说,当时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大的水洼,农村就是一块巨大的海绵,它将水洼里的水吸收进去之后慢慢消化,最终让大多数的人平稳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一些知青在之后的回忆中写道,在农村虽然每天必须进行艰苦的劳动,但是每天都可以吃上三顿饭,而在城市,虽然每天可以读书学习,可是回家之后都不能保证吃上饭。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吃饭的需要是排在首位的,只有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之后,人们才会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
"上山下乡"运动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更好的体现。假设没有发生"上山下乡"运动,在农村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当时的粮食危机根本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里平稳度过。
虽然只考虑口腹之欲是十分肤浅的,但是在生命面前,一切理想信念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2.摸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
在温铁军看来,"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摸索自己特色的发展阶段所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虽然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可是毕竟国情有所差别,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只能是自己摸索着发展的道路,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
"上山下乡"就是河中的"大石头",虽然很是脚,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当时的大部分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现在人的眼光看来,"上山下乡"运动可能有一点儿无法言说,但它却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是中国要探索自己的发展阶段所必须经历的道路。
3.锻炼知青意志,增长知青才干的必然要求
"上山下乡"运动也是对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的要求。在农村艰难的环境之下,来自大城市里的知识青年们的意志力得到了提高,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经受了多方面的考验之后,可以从容地面对生活之中的困难。
而且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些知青们艰苦奋斗,不懈进取,从艰辛的农村生活中锻炼出来的优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科技的进步,导致了人才的断层与缺失,可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缓解了新中国资源匮乏的难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与社会也一直处于不断地前进之中,每一件事件的发生都有着其必然性。
史不能忘却,作为后继者,我们只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曾经的历史,从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透过历史这面镜子,让我们在以后的决策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多长智慧。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doc】 谁建议停止了知青上山下乡
谁建议停止了知青上山下乡 谁建议停止了知青上山下乡 1968 年l2 月22 日,毛主席 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其后,许多热血青年立即响 应,奔赴农村,奔赴边疆,上山 下乡运动在华夏大地轰轰烈烈地 开展起来了.如此神圣,浩大的 运动,到1977 年还是停止了.谁 是之一个拨动了运动的休止符, 建议停止此事的人呢?他就是时 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张衍. 1977 年初,张衍出任国家计 委副主任.当时”文化大革命” 刚刚结束,国家正处在拨乱反正 的关键时刻,张衍经过深入的调 查研究,确定了工作的突破口: 向全国人民都深为”闹心”的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开刀!张衍 在城乡调查中发现:城市学生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首先是环 境的影响,早已失去了初来农村 时的热情,多数人不安心农村劳 动,出工不出力,劳动效率十分 低下;更有甚者,许多人由于失 去了希望和目标,在农村自暴自 弃,使知识青年实际上成了农村 的一个新的负担;更为迫在眉 睫的问题是,当时大批下乡知 青都已经到了婚嫁年龄,但由 于工作问题没有着落,又身在农 村,多数人不敢结婚,这就造成 了城市的家长和农村的知青在 两个方面上人心躁动. 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讲, 为了安置知青下乡,每年要拨出 大批的经费,有时年度计划高达 数亿元.因此,张衍得出结论: 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不能 给国家创造出什么效益,反而浪 费了国家大批有限的资金,对国 民经济毫无裨益.相反,再这样 硬性维持下去,还可能会形成社 会新的不安定因素.从政治上出 发的所谓”再教育”,实际上成了 一 句空话,甚至是反话! 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 席生前决定的大政方针,建议推 倒此项政策,要冒巨大的政治风 险.张衍横下一条心,斗胆直陈. 经计委主任余秋里批准,报告呈 报到国务院.由于报告写得有理 有据,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 重视,国务院和党中央专门开会 讨论并批准了张衍的报告.这 样,历时9 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 乡运动到1977 年宣告结束. (摘自《退休生活》吴新明/文) 名菪翻译的一场神话 20 世纪90 年代,外国文学名着的翻译和出版, 在中国经历了一场神话.没有人策划,也没有人指 挥,全国数十家出版社,几乎在同一时间,都突然 调转目光,放下各自的传统出版物,不约而同地瞄 准外国文学名着的翻译和出版.出版社之众多,选 题之相近,计划之庞大,出版之集中,都达到了惊 人的程度.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外国文学进入新 中国,必须通过一道窄门,而这道门的尺寸,是按 照前苏联文艺政策的标准设计的.因此,能顺利走 进窄门的外国作家,可以说屈指可数,主要是前苏 联没有被斯大林枪毙的作家,以及欧美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 人民文学和上海译文等老社焕发了青春,有 计划地出版外 国文学名着, 一 套陆续出版 的((外国文学 名着丛书》,在当时就具有权威性,不是资深翻译 家的译作是进不去的.但是新的出版社应运而生, 为新生代翻译家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 尤其译林社和漓江社异军突起,打破了出版业计划 经济的格局,以其新生的活力,很短时间就打造成 亮丽的品牌.外国文学名着翻译出版的品种和数 量,短短几年就超过了一个世纪.做出规模的出版 社不下十家,其中佼佼者如浙江文艺,福建海峡, 花城等,都曾风光一时.((红与黑》,巴黎圣母院》, 堂吉诃德》,((简?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详细介绍!!
急急历史学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 *** 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http://baike.baidu.com/view/760575.htm 这里有详细说明,主要内容在“由来”里面,你自己看看吧,这里不让发表,说是有的内容是不允许的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是左倾错误表现吗
文革期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理应否定。但被冠以”左倾错误“,值得商榷。此类提法,本身就是文革期间的常用政治术语。四十多年以后,更好以新的视角反思这个历史事件。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