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的小故事有哪些(谁能所一说关于释迦摩尼的故事?)
释迦摩尼的小故事有哪些
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戒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以下是经文简列:
《楞严经》『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般舟三昧经》『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奉行六波罗密,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往。斋戒精进,心无所贪慕。其人寿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与诸菩萨阿罗汉,飞行迎之。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民主自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 *** 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大般涅盘经金刚身品》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坏身 金刚之身 非杂食身 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曾受到外道的迫害及种种的灾难。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这些都是佛陀的慈悲示现,为让众生明了因果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无常的色身,不再执着于世间的种种事物,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佛说大般泥洹经金刚身品》中云『如来身者。是为法身非秽食身。云何当有若病若恼若坏如坏器耶。随受化者现老病死。如来法身金刚难坏。』
故而佛陀于八十岁时示现涅盘,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云『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 *** 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临入涅盘之际,佛陀指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并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导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最后佛陀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 忆念吾戒 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 虽常见吾 不顺吾戒 终不得道’』
谁能所一说关于释迦摩尼的故事?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 *** ,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 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 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 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 *** ,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释迦摩尼在世时禁止崇拜偶像,为什么现在终生要去崇拜佛和菩萨?
我想请问各位善知识解答我的疑问,本人学佛已近两月,忽然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释迦摩尼在世时不让众弟子崇拜偶像,为什么现在的终生都要崇拜菩萨和佛呢?而且在原始佛教里也没有说要拜佛求神啊?这个问题关系到我的信仰根本,请各位善知识能够解答。
禁止崇拜偶像??这个大概是给基督徒们催眠了吧!
哪一部经典里面,没有大众顶礼佛陀的情节?礼拜佛陀,是尊敬,是礼敬,岂可被浅薄的基督徒用个“崇拜”来代替??父母不需要礼敬吗?长辈不需要礼敬吗?师长不需要礼敬吗?伟大的人不值得礼敬吗?菩萨不值得礼敬吗?佛不值得礼敬吗?
不论所谓的原始佛教也好,部派佛教也好,哪一部里面敢反对礼敬诸佛?
再者关于造像,这里面有非常深并且广的原因在里面。就我所知道的一点点而说:
之一,佛上升忉利天说法回来,优颠王因为思念佛陀而造了之一尊佛像,佛遥知其意,而在忉利天宣说了造佛像的功德。在佛从忉利天下来的时候,佛像起身迎接佛,并互相问询,甚至佛对佛像顶礼,说佛灭度之后,要依靠佛像辛苦度众生。
第二,如果没有佛像,而只有经书、出家人,恐怕只有极少数的大众会知道佛教,了解佛教的恐怕更加凤毛麟角,更谈不上会有多少的居士了,即使有,恐怕也远远不及现在的万分之一。——你说佛像于度化众生有没有作用?既然有作用,为什么要反对他??
第三,佛像也可以记载下来佛显现的色身,让实修者在适当的时候,不至于见到佛却不知道,不认识。无论是不是佛教徒,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临终中阴身期间,都会有佛的形象在他的面前显现,如果没有佛像,谁会知道显现在面前的这个就是佛菩萨??而根据中阴身救度法,即使不修行,只有在中阴身能辨认出这些佛像,就可以当下成就报身。——如果离开佛像,这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你说佛像的功德大不大?
第四,一些修法中要做一些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行,这些修法,如果离开佛像怎么进行?怎么去观想佛菩萨??
当然上面这些理由,大多都是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说的。即使在小乘的角度,因为尊敬佛陀,思念佛陀,而绘画出佛陀的形象,刻画出佛陀的形象,这有什么过失?如同父母过失,孩儿思念父母而保留了父母的照片,经常拿出来观瞻、忆念、感恩,这有什么过失??
偶像偶像,不过是基督徒用泛滥的一个词语而已,工艺品点里面那个泥娃娃,小动物,那才是偶像。基督徒自己都搞不懂什么是偶像。
南传佛教一向以谨慎保守而立足。但是,似乎依据经典,不应该礼拜菩萨,任何圣者在成佛之前都不值得礼拜——那就是在谤佛。任何人成就佛果,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经过漫长的积累,渐渐地接近佛的功德、智慧、福德。而在他修行资粮的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教化世人、救拔世人、为世人指明修行的道路——简单的说,在成佛之前,他就是善知识,就是师傅。——师傅难道不应该顶礼吗?南传佛教也承认“善知识即是梵行的全部”,如此还不值得你礼敬吗?不值得你顶礼吗?这里的善知识,梵行的全部,无非就是北传佛教中的“菩萨”而已。所谓崇拜,是盲目、是愚痴,而此礼敬,是感恩,是尊敬,有什么过失吗??
【佛教】请问释迦摩尼佛 成佛前发过什么大愿吗?
我知道阿弥陀佛发过48大愿,药师佛也发过,地藏菩萨也发过....等等还不知道释迦摩尼佛 发过什么愿?
请告诉我,还有详细出处
谢谢
打错字了,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在因位为海尘婆罗门时,于宝藏佛前发过五百大愿,愿意舍净土成佛,而取秽土成佛。具体内容散见于《悲华经》卷六、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麦彭仁波切著)。节录部分大愿如下:
1、愿我能为利益如此众生甘愿舍弃一切。为利益众生,极难布施之自己眷属、城市、王位、宫殿、子女,乃至自身皮肤、血肉、骨骼、头,及至生命,愿我皆以欢喜心布施舍弃。过去无人行之布施、未来行持菩萨道众人任谁亦无法布施之物,我愿舍弃。无数生生世世,为获菩提,愿我能行布施。不唯自己布施,也能劝众人布施。
2、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十大劫中以欢喜心感受无间地狱痛苦。
3、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于旁生、饿鬼、贫穷夜叉、困苦众人中感受各种痛苦。
4、愿我能以长期更大之发心利益损坏自己相续、丧失善根之众生。
5、愿我能于长期轮回中,心甘情愿感受极难忍之痛苦、强烈或中等痛苦。
6、愿我能使败坏心相续众生、造诸恶业及舍弃善法之可怜众皆得以行持无上菩提
7、愿我降生后立刻就能行走七步。
8、愿我能宣说使众生趋入三乘法之佛法,能为哪怕一众生宣讲佛法,并赐其无畏布施。
9、愿在我教法下多有出家众人,且出家时无有诸多障碍。
10、宝藏如来,愿我获菩提果后,全身所有毛孔每日皆能幻变具三十二相、八十好之如来,此幻化如来能入所有有佛住世、无佛住世、五浊兴盛世界。
11、愿我得菩提后,仅仅宣说一句法要,亦能使——声闻、缘觉根基众生各自听闻相应乘法语。
12、所有造五无间罪、烦恼粗大深重众生,愿我能以种种神变、善妙文字语言调化他们。
13、任何众生能对舍利塔欢喜供养珍宝、乐器,甚至仅持诵名号一次,顶礼、绕转、合掌一次,或供养一朵鲜花,愿此等众生皆得按其意愿于三乘法中获不退转果位。
14、任何众生能于我教法中守持一分戒律,或按我所说持戒者,及守持、念诵、为别众宣说,或自己听闻即便只有一偈,皆能生信,且对说法上师供养一朵花或顶礼一次者,愿他们皆得按各自意愿于三乘法中获不退转果位。
15、愿诸如来能为善男子善女人宣说我初发大悲心、菩提心,中间住持刹土之功德庄严,及以前如何发愿之经过。
16、愿此等希求菩提心之善男子、善女人闻后皆感稀有,并对广大菩提生信。
佛教庙里释迦摩尼身边站着的两个人叫什么名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