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概念)
什么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商品在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中国的出口商品除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划分外,还有自己习惯的分类。
出口商品有的是按农副产品、轻工产品和重化工业产品三大类划分,有的是按工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品和农副产品三大类划分。
进口商品一般是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划分,生产资料包括生产性原料和机械设备;生活资料包括吃穿用的消费品。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概念
在经济发展的领域中,出口商品结构是一整个贸易交流活动过程中各种商品出口的构成,公式表示为商品出口贸易与整个出口贸易额之比。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现状、生产结构、市场化程度、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乃至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关于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时间和地点通常有哪几种规定办法?
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时间和地点,一般有以下三种做法:
①以离岸品质、数量为准。就是由卖方在装运口岸装运前,申请检验机构对出口商品的品质、数(重)量进行检验,检验后出具的检验证书,作为商品品质、数(重)量的最后依据。这种做法,买方对货物无复验权,也就是没有提出索赔的权利。
②以到岸品质、数量为准。货物运抵目的港后,由当地的检验机构检验和出具的检验证书为最后依据,如品质、数(重)量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凭检验证书向卖方提出索赔,除非造成上述不符情况属于承运人或保险人的责任,卖方一般不得拒绝理赔。
③买方有复验权。就是卖方在装运前进行检验的检验证书,并不是最后依据,而是交货依据,货到目的地,允许买方进行复验,发现 *** 的品质、数(重)量与合同规定不符,属于卖方责任的,可凭检验证书向卖方提出索赔。

扩展资料:
结构变化因素一个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状况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情况和对外贸易政策所决定。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出口一般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剥削和掠夺的结果。
经济发达国家通常是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进口则以初级产品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一直超过工业制成品。战后,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
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上升。1963~1973年期间,工业制成品比重由52%上升至62%,而初级产品则由48%下降至38%。1973年以后,随着石油价格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出口商品结构
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最近,我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再次大声疾呼,出口导向战略不能继续下去了。对此,需要认真研究和反思了。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06年商品进出口总值(不包括服务进出口值)占其所在国GDP的比例,美国为26.14%,日本为24.17%,印度为28.4%,而中国为83.31%。以2008年为例,我国每生产3块钱的商品,就有1块钱是卖到海外去的。今年之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为6178.5亿美元,按照这个数字计算,一季度经济外向度也达到了52.29%。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外向型国家,“出口导向”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出口导向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比率、引进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引进巨额外资、创造外汇储备等等,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也给我们带来了伤害,这些伤害的程度恐怕现在还无法评估。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萧条,我们受到的巨大影响足以说明,国际化、对外开放对我们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以2009年例,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同比减少33.64%。从而给GDP增长贡献了—3.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4.83%。
面对如此巨额的波动,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在消费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投资拉动。20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了224846亿元的天量,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30.1%,比消费多增长了14.6个百分点,为8.7%的GDP增长贡献了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1.95%。
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支撑,投资边际效率持续走低,新增8块钱以上才能带来1元钱GDP,投资效率持续下降,还导致了一连串其他负面问题产生。
与此同时,外向型企业遭受重创,停工减产,工人失业,民生和社会稳定都受到较大影响,2009年春节期间有7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
外向型经济,尤其是贸易顺差,使我们陷于国际贸易争端的漩涡。
更为严峻的是外向型经济,把中国长期固化到世界产业链低端,扼杀了民族创新能力。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出口导向战略固然使需求不再受本国收入的限制,但却可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削弱长期增长潜力。
我们凭什么参与国际市场产业分工?有什么样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人口多、农民多、素质低、技术比较落后,这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约束条件,我们只能承接先进国家转移下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费型产业、知识贫乏型产业、规模扩张型产业,我们必然承接即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为了得到这个市场,我们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被配置在这些产业上,我们有限的宝贵资源被配置给了这些产业,为此还不得不进行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来保护这个份额。这种对处于产业链低端、以劳动力和国家自然资源规模扩张为基础的产业,将被持续正强化,其后果非常恶劣:中华民族被牢牢控制在产业链的未端,民族的创造力被窒息,国家的资源被低效率使用,中国的生态环境持续被破坏,广大劳动者成为被长期剥削的对象!
2004年1月《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文章,举出一家瑞士、美国合资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Logiteech International)例子,生动说明了全球产业分工残酷事实: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公司在苏州的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Wanda牌无线鼠标,该鼠标在美国的售价是40美元。其中罗技拿走8美元(20%),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15美元(37.5%),罗技的零配件商品,如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la)和安捷伦(Agilent Technologies)拿走了14美元(35%),剩余的3美元(7.5%)归中国,而这3美元还要用来支付苏州4000名职工工资、消耗的能源、运输和其他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名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无疑远远大于苏州4000名员工的工资总额。
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言:我们“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可是利润的大头却不在自己的手里”。
出口导向战略已经形成,一时调整不过来,但是必须从战略上确立回调的思路,十二规划编制要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把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到国内,尤其是放到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上,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把贫富殊问题尽快解决。
从1991年起外经贸领域实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换增长模式的核心战略是()
从1991年起外经贸领域实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换增长模式的核心战略是()A、“以量取胜”
B、“以质取胜”
C、“优化结构”
D、“提升档次”
B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