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江西发现的遗址有哪些?
1973年江西发现的是什么遗址 1973年江西发现的遗址的简介
1、1973年江西发现的是吴城遗址。2、吴城遗址位于江西樟树市。这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其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
3、吴城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江西高职院校实力排名
1、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昌东大学园区内,隶属江西省国资委,是一所集文、理、工、艺术、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办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校。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江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据2017年2月学校官网及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综合显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700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逾8000万元。
2、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又名九江船校,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江西省唯一的一所省教育厅直属的高职专科院校,是江西省确定的重点建设高职专科院校。2004年,学校被列入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院校,2007年被国防科工委列为首批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单位。2007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3、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由江西省人民 *** 主办、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主管的全日制公办高职学院。学院1958年建校,历经江西地质学院、江西省地质学校、赣州地质学校、南方工业学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五个发展阶段。2000年划归江西省 *** 管理。2010年被确立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建成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
4、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交通运输部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首批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学院创建于1956年,前身为交通部南昌公路工程学校,1958年升格为江西交通学院,1973年更名为江西省交通学校,1984年曾筹建江西交通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5、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是2002年经江西省人民 *** 批准组建的一所旅游商贸类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省人民 *** 和国家部委确定的"省部共建"优秀院校。2014年4月,学院被批准为全省首批联办应用本科专业的公办高职院校,与江西科 *** 范大学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占地面积13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拥有高配置计算机3500多台...
6、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当今唯一以“环境工程”命名的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学校创办于1953年。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校园面积813亩,校园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74亿多元,实验实训设备总值5768.41万元。现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95个,14000余亩的实验林场1个,1000亩脐橙试验场1个,校外共建实训基地156...
7、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创办于1964年,是江西省人民 *** 与国家商务部共建的公办院校,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外贸类专业人才的全日制高等学府,是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和开放型经济人才培训基地,是江西省高职专科首批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学院前身为江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学校,1964年创办,2003年6月18日经省 *** 批准由中专升格为高职。
8、九江职业大学
九江职业大学是198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以“大学”命名的高职院校。2006年4月,九江市委、市 *** 决定并经省人民 *** 批准,以市委任命学校新的领导班子为标志,实现了九江师范学校与九江职业大学的合并重组。2009年3月,九江市委、市 *** 又决定将江西庐山旅游中专整体划入九江职业大学。
9、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西工业贸易职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教育部备案的一所集文、理、经、工、管和艺术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现代化、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创建于1964年,占地540亩,可容纳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学院位于风景秀丽,大学荟萃的南昌市红角洲高校园区,毗邻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昌陆军学院等。
10、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江西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专科学校。学校的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江西省抚州卫生学校。1986年,江西省人民 *** 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同意将抚州卫校改办为江西抚州中医学校。1998年,更名为江西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省樟树市的历史以及风景
历史沿革
樟树市原名清江县,建县于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八月,割高安的建安乡、修德乡 樟树市
,新淦的崇学乡建清江县,以萧滩镇(今临江镇)为县治,直属镇南军节度使。
境内袁赣两水在萧滩镇合流后一段,波流澄澈,名为“清江”立县后即以水名县。
南唐保大十年(952),将高安升为筠州,清江改隶筠州。
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先后管辖“清江、新干、新余、峡江”四县近千年之久;清江为倚郭望县。
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入清江县,县境由三乡增至五乡。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临江军改临江路,清江为上县。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临江路为临江府,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
清代府县隶属仍沿明制。
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的临江府(今为樟树市临江镇)先后经历了军、路、府的行政变革,但一直是地级市级别,江西重要城镇,江西十三府之一。
民国二年至民国十四年,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先后属之一、二行政督察区。
1930年10月至11月,在临江镇建立过县苏维埃 *** ,属湘鄂赣边境特委领导。
1949年6月19日,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 *** (同年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
1959年1月1日,改属宜春专员公署管理。
(1978年改称宜春地区行政公署)。
1988年10月26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撤消清江县设立樟树市,以原清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樟树市的行政区域,同时划为江西省经济计划单列市。
2000年,国务院国函[2000]50号文件,定樟树市为江西省直辖市。
同年,江西省决定樟树市由宜春市行政代管。
樟树市地处赣中,交通方便,可进入性强,处在南昌-井冈山-赣州金牌旅游线路的必经之道上,又是赣西旅游网络开发与全省金牌旅游线路的结合部。
樟树市旅游发展是发掘和彰显樟树药文化、道教文化、古文化底蕴,重点开发建设樟树市药都旅游区、阁皂山药道养生旅游区、吴城商邑文化旅游区、临江赣文化旅游区、筑卫城远古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
可以概括为“一山、一江、两镇、两城”。
一山为閤皂山(含玉华山),一江指赣江,两城分指吴城和筑卫城,两镇各为樟树镇(即樟树市区)和临江镇。
从而形成以閤皂山(含玉华山)为龙头,以市区为核心,以“吴城”和“筑卫城”为两翼的旅游开发框架和格局。
江西省推出了三条金牌线路,其中“南昌——井冈山——赣州”是一条红绿古文化生态兼俱的金牌旅游线,樟树正处在必经之道上,特别经公路的旅游者可将樟树作为一个中间站。
●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吴城乡吴城村。
1973年樟树市博物馆调查发现,遗址总面积有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
自1973年起共进行过十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6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基、灰坑、窖穴、制陶、铸铜、祭祀场所等文化遗迹和墓葬,出土有青铜戈、矛、刀、器盖;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豆、爵、尊;陶质和石质生产工具有马鞍形刀、纺轮、网坠、拍、垫、斧、锛、刀、镰、铲、镞、矛、玉刀,以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还发现200多个刻划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有的与甲骨文相似,有的更为原始。
特别是在西段城墙城壕近4米深的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0多个商代人头颅骨和部分肢骨。
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历史。
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荣获“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2001年,国家文物局将该遗址列入“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50处重点之一,定性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遗址。
●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24公里的刘公庙乡庙下村东侧,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系高出稻田1—3米的台地遗址,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距今约4500年的原始村落,是赣江中下游更具有代表性的遗址。
●阁皂山 道教名山——阁皂山,又名阁山,海拔802.7米,(附近设有大型军事基地)位于市境东南隅,雄峙赣江东岸,蟠衍200公里,成为樟树碧嶂。
山名肇见于东汉。
宋代以来,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誉称。
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修炼“九转金丹”,尊称樟树药业之祖。
唐仪凤年间(676-678)朝廷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
●九龙泉 位于福地景区太极峰西麓。
传为崇真宫前放生池内十条锦鲤,受葛仙翁洗药池水灵气而化成龙,有九条飞入宫东深壑中深修,故壑称九龙洞,泉为九龙泉。
经现代科学检测,九龙泉水中含锌、钙、铁、镁等十二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是四特酒酿造水的源头,也是福地景区群众唯一的生活饮用水。
●永镇塔 又名永泰塔。
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
赣水河畔。
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
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
系砖石结构。
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层递缩,高24米。
清光绪十七年(1981)“辛卯风灾”,刮去塔顶,注入江口。
乡民又捐资整修,由9级改为7级。
至今塔身保存尚好。
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
青砖作平台,砖上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
每层高3米,设6门,三虚三实,塔身眠砖垒砌,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下部吊挂铜铃,顶层以青石覆盖,顶部铜帽呈圆锥形。
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柱直径80公分,直通塔顶。
各层设有井字木架四根,夹嵌木柱,使木柱与塔身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原塔内设有楼板、木梯,现已废。
1984年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
●望津楼 位于樟树市西面赣江边大码头石级坪台上。
又名望津亭。
与对岸的“知津亭”(毁)遥遥相望。
该楼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光绪元年(1875)重修。
1957年秋,1982年又两次维修。
因处重要渡口,居码头之上,登楼可远望赣水;清代曾设卡课税。
为商贾税收之要津,故名为望津楼。
大码头系赣水交通必经之地,过往船停泊之点,为之标记,当时码头旁设有义渡,过往行人可在望津楼内歇息避风雨。
该楼系木石结构,方形擎檐石柱四根,置于方础石之上。
木质圆形通住四根。
下垫鼓础,楼为两层。
底层为敞间,呈方形。
铺砌花岗岩为基台,两侧砌有台阶,上下层之间设楼板腰檐,天花板素底,四面棂条明窗,歇山顶泥瓦覆盖,勾头,滴水檐头,彩瓷葫芦刹,饯脊鳌尖,四翼悬挂铎,楼体髹漆枣红。
楼上层原悬挂“望津楼”匾颜体字,下层悬挂“利涉大川”横匾、隶书体。
两匾均系黑地金字,笔力雄劲,惜毁
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有好玩的地方吗
泰和自古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明礼仪之乡,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绿色”方面,自然景区达20余处,国家森林公园白鹭湖山青水秀、风光绮丽;万亩高山草甸天湖山形若锦屏,高紫山、紫瑶山是佛教胜地。“古色”方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有古文化遗址10余处、古墓7处。白口城遗址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为庐陵县治;快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被录入《中国名胜词典》,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杨万里等文人骚客都曾亲临游览题咏;建于后唐的槎滩陂,为当时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红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区之一,革命胜迹遍布全县各地,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让人心驰神往。快阁:座落在县城东隅泰和中学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知县沈遵更名快阁。快阁历经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阁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占地约1225平方米(比原扩大2倍),通高约24米(比原加高4米)。为我县西昌八景之一。它为研究古建艺术及泰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又名迎仙桥,座落在县城东门快阁东面“望仙门”下。据传晋代王子瑶、唐代匡智叔侄在东面王山成仙,站在桥上可望见此山而得名。桥东西向,横跨护城河,为隋唐至清代东达吉州,西至龙泉(万安、遂川)的必经桥。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本县萧平野重建,清康熙、乾隆间修。桥单孔单拱,粉红石并列错缝砌成,长8.30米,宽3.33米,高3米,桥面铺青条石。它的保存有助于古建技艺和桥梁的研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头山塔:俗名苟子脑塔。座落在澄江镇横田村西南的龙头山上,东靠京九铁路,北连丘陵。始建于明代万历25年(公元1597年),明万历45年知县王元瑞修,清同治8年塔顶坠。九级八面,塔基周长24米,高约34.5米,呈锥形,塔中空,墙厚2.87米,内径4.26米。之一层朝南偏东开有券门,二至九层各面开有数量不等的券门、神龛和菱形窗,墙心有夹道,循级盘旋可登塔顶,现楼板已毁。明代列为西昌八景之一,今塔已逾400余年乃耸立山巅。它为研讨古建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无桥:座落在沿溪镇潋溪村委江畔村西南侧。为江畔村公建,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桥三孔单拱,拱与拱之间建有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面铺石,两边立有青石栏杆,栏杆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桥长38米,宽3.35米,高3.5米。它的保存有助于考察清代石拱桥的建筑技艺。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1931年7月,蒋介石拼凑3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敌蒋鼎文师败退后企图经老营盘逃往吉安。8月26日,当蒋鼎文师进入老营盘附近的王朝山和石灰山时,早已埋伏在山头的红军和游击队立即围歼,40分钟结束战斗,歼敌一个旅,缴枪炮3千余,获全胜。为表彰烈士和纪念此次战斗,1964年泰和县人民 *** 在老营盘镇敬老院南侧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碑基方形,二层平台,边长23.15米,碑身方塔式,高12.5米,该碑为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建筑。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都秋收暴动大会旧址:座落在我县冠朝镇下坑村委新西坑村。1927年9月底,康纯等赴广州与党 *** 成员张太雷取得联系。10月初回文塘小学(区委机关)后,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当晚打了刘训年的土豪,第二天在新西坑(属三十都)“善庆堂”召开了一千多人的暴动动员大会,成立了农民自卫队,掀起了暴动 *** ,开展了“三杀”、“五抗”斗争。与万安农民军组成赣西农民军,11月26日至27日攻下泰和县城。旧址为撰写泰和革命斗争史提供了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战斗指挥所:座落在小龙镇白云山村。1931年3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当时我军仅3万人, *** 同志力排“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主张“集中兵力,先打弱敌”。与朱德、朱云卿、黄公略等领导同志,在白云山下桥头岗布下“口袋”阵,围歼敌军。5月14日, *** 同志以白云山顶西崖下的古庙为战斗指挥所。16日拂晓,敌28师师长公秉藩率军进入伯佐坑,钻进“口袋”。 *** 同志一声令下,“飞将军自重霄入”,五个小时结束战斗,毙敌2千余,伤2千余,俘4千余,缴枪炮3千余,敌全师覆灭,公秉藩被浮后潜逃,首战告捷。 *** 同志为白云山战斗写下了千秋传颂的壮丽诗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指挥所(古庙)残存,1977年,县人民 *** 在庙侧建白云山战斗指挥所陈列室。旧址为第二次反“围剿”的重要史迹。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于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始建。该祠堂座北向南,虽经760多年风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对研究明清的历史、民俗及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2000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委县苏旧址:为座落在县城北门的天主堂。1930年7月24日,红军和游击队攻下泰和县城。25日,县委、县苏机关由农村迁入北门天主堂办公。在此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 *** 。当时,全县除三峰、桥头外,都建立革命政权,有6个区,102个乡。旧址教堂形式,面积约1500平方米。它为考证我县革命斗争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贞节坊:座落在桥头镇龙洲村。此石牌坊为严略三之妻温氏守节而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粉红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撑而成。全坊四柱三间三檐,平面呈长方形,长4.9米,宽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龙凤、花卉和人物。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稳重壮观之感。其 *** 工艺和装璜艺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筑技艺和雕刻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洲集中营:因抗日形势所迫,1939年, *** 江西省 *** 南迁泰和,为 *** 溶共,于1940年6月在马家洲松山村设秘密监狱,叫马家洲集中营,又称江西青年留训所。先后关押我革命党人、群众近500人。南方工委领导人张文彬、廖承志等领导人也被关在内。在狱中,革命先烈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集中营由一栋祠堂和三栋民房组成。祠堂内关一般政治犯,之一栋民房关重要犯,第二栋民房关女犯,第三栋民房为办公室和宿舍。它的保存对研究 *** 党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岭遗址:座落在螺溪镇黄洲村委槎源村南约200米的丘陵中,南临禾水河。因烧窑取土,地下的古代遗物都暴露在地面上,采集有残石刀、陶鼎(鬲)足及方格纹、米字纹陶片。经考古鉴定,属战国遗址。它为证史、补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调禅师墓塔:座落在水槎乡西阳山黄龙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馒头形堆,封土高约10米,直径20米。在唐后期调公自桐城(安徽)来水槎西阳山,三年后募捐建“宝藏寺”,辖脚庵108座。甲申调公殁,戊子兵乱,寺尽焚,“黄龙坪”调公墓塔仍在,后人为纪念他,山下二村取名为黄龙村和宝藏寺。其墓于1982年被挖开三层,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几层不祥。它为考证我县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证。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锡桥:座落在碧溪镇江边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泰井公路旁。因桥西北建有飞锡阁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间江边村李氏建,历代重修。桥跨六七河,三孔单拱,用岩石并列砌置,互相扣锁而成。桥面铺条石,桥拱之间附砌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长28米,宽3.4米,高5米。它的存在有助于古建艺术的研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尹直墓:座落在沙村镇尹家村北面约200米处,北邻319国道。尹直(1431-1511),字正言,沙村镇尹家人。明景泰五年进士,授编修,成化初,任经筵讲官,升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改礼部左侍郎。弘治间入内阁(副宰相),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尹直殁于正德六年,归葬乡里,谥文和。墓座北朝南,全墓约200平方米。尹直墓的存在为研究我县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口城遗址:座落在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东靠赣江大桥引桥和319国道,北临赣江,城址分内城和外城,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经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它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更好、面积更大、文化堆积最厚的一座汉~晋时期的城址,说明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已成为江南的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槎滩陂:座落在禾市镇桥丰村委张家村西50米。后唐天成二年进士、西台监察御史周矩(螺溪镇爵誉村委周家村人)在南唐时创筑。北宋皇佑四年、元代至正间、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清代乾隆间。民国4年和27年、解放后1952年和1983年,都有较大的整修。宋、明、清修陂的碑铭尚存。今陂坝长407米(含沙洲105米)坝顶宽7米,平均坝高9米。槎滩陂为主体建筑,其附属建筑有碉石减水小陂、南干渠、北干渠和石山干渠及螺溪镇南罔倒虹管,另还有渡槽249座,分水闸17座,隧洞一个,总长约35公里。灌溉范围达二县(泰和、吉安),三镇(禾市、螺溪、永阳),一乡(石山),另还有水电站二座,全年供电量为70多万度。槎滩陂是江西省创筑最早规模更大的古建水利工程。它为考察历代水陂建筑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6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矩墓:座落在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委周家村北约500米的坡地上,座东北朝西南,高2米,宽8.7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峰,原籍金陵(南京),后唐天成二年(927)进士,官至金陵监察御史。为避唐末之乱,于天成末年(930)随子婿吉州刺史杨大中徙居螺溪爵誉。约在公元937年经过实地考察,自筹资金创筑我县最早更大也是我省最早水利工程之一的槎滩陂。该墓于2006年11月与槎滩陂一起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府山城遗址:座落在沙村镇学士里山上。东连319国道和丘陵,西、南临云亭河,土城,为南朝(陈)筑,“陈置隋废”(县志载)。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有石铲(残)和回字纹、云雷纹等陶片。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址,其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它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1984年公布为到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士奇墓:座落在澄江镇桔园村委杏岭村北山上。墓座西向东,面积约7亩,省 *** 先后二次拨专款维修。杨士奇(1365~1444)名寓,号东里,清溪(城东)人,一岁而孤,四岁时随母改嫁东门罗性(字子理),七岁回杨家,“十五岁为童子师”,“贫甚力学,授徒自给”。明建文初修《太祖实录》时,被荐入翰林院任编篡官。永乐四年入内阁。洪熙元年任少保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宣德间任职如故,并赐“杨贞一银印”,下圣旨褒功,颂其“与国咸休”。正统间,又升为少师。他为官45年来,为四朝元老,明代名臣,廉吏清官,“三杨辅政”之一。他白身拜相,又成为泰和“三奇”之一。享年80,归丧营葬,,立御祭文碑,赠太师,谥文贞,英宗先后七次遣官谕祭。其墓和其生前著作与手迹的存在,为充实明史,考察明朝名人墓都具有较高价值。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彦祥墓:座落在冠朝镇文塘村委耙塘村东300米的山坡上。肖彦祥(1431~1501),名桢,号寅庵,冠朝龙陂村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湖广青史司署员外郎,湖广按察司佥事、副史、按察史,河南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陕西巡抚,南京工部右侍郎,刑部和工部尚书。为官40年,以廉干著称。肖彦祥殁于宏治十四年三月十六日,谕祭治葬。墓呈长方形,面积约100平方米,坟高2.5米,龙陂村东立有神道碑。其墓和神道碑铭,为考察其高风亮节及佐证、补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钦顺墓:座落在上模乡油居村委桃岗村南150米的山上。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上模乡西岗村人,明宏治六年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哲学之中的气学。著《困知记》四卷和存、续二稿,《中国哲学史》对其唯物思想作了论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钦顺殁于嘉靖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享年83岁。谕祭,谥文庄,赠太子太保,葬桃岗,墓朝东北,面积约3400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子章墓:座落在上模乡讴里村委林川村后井坑山上。郭子章(1542~1618)名相奎,号青螺,冠朝镇冠朝村人,明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善理学,尤精易学,同时工文学、史学,足迹所至,必有著述,著书百余种,是闻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今《白下记》、《郭子章遗书》(目录)尚存。郭子章殁于万历四十六年,享年76岁,谕祭,赠太子少保,谥文定。墓朝西南,占地约3400平方米。其墓和其著作的存在,是研究地方史和明人文学的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循墓:位于澄江镇龙门村委康家组陈家??山上。墓高2米,为合葬墓,墓整排一字型,横面11米,坟后立有望碑,墓前有御祭文碑。陈循(1385~1462),字德遵,号芳洲,泰和县城东人,他5岁丧母,10岁丧父,生活艰苦,但少年即以聪慧闻名。永乐甲午年(1414年)乡试之一(解元),乙未(1415)会试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应之一名,因主考官梁潜是泰和人,同乡避嫌,改以洪英之一),廷试时终以实力获得一甲之一名(状元)。他是我县之一位状元,深受成祖器重,是重要侍臣之一。遗著有《芳洲集》、《东行百咏集句》。官至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他是明代文学家,富有才学的台阁重臣,在朝廷恭事43年,辅弼五代皇帝,后因土木难兴蒙冤受屈,削职为民。成化六年(1470)宪宗赐祭复官。该墓于2005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彦墓:位于泰和县沙村镇新华村委三山里村山垇里。该墓座北向南,高3米,宽12.3米。曾彦(1425~1501年),名雅彦,字士美,号南洲,今泰和沙村南坑人。曾彦早年即入县学,亦发奋苦读,才思敏捷,答辨应对,随口而出,然而屡试不第,直到明成化三年(1467)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我县三状元之一,时年五十四岁。初授翰林院修撰,九年任满,本当升迁,被人谮毁,出为南京翰林院侍读。弘治初(1488年),修《成化实录》,弘治四年八月,进为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六年十月改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弘治十年(1497年)十月讫归致仕,弘治十四年(1501年)六月十四日殁,享年七十七岁。该墓于2005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