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母亲是谁?为什么?
郑成功的母亲是谁?为什么?
田川松田川松(ぁつ1601~1646),日本肥前平户士人田川翌皇之女,日人多称她为田川氏。明天启三年(1623),田川氏与东渡日本的福建南安县石井人郑芝龙结婚,次年七月十四日生一男儿,取名福松,他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郑成功。南明隆武元年(1645)十月,田川氏从日本航海来到泉州府安平镇,同丈夫与儿子团聚。当时,唐王朱聿键流亡在福州即帝位,唐王以郑芝龙拥戴建立隆武政权有功,封平国公,田川氏为诰命一品夫人,时人尊称她为翁太夫人(1)。二年八月,清朝多罗贝勒博洛率军大举入闽,隆武帝被清兵俘杀,郑芝龙投降清朝。十一月三十日;清固山韩岱驱兵至安平,纵兵烧杀抢劫;田川氏殉难,卒年四十五岁。郑成功见生母死于非命,国破家亡,愤然纠众起兵,誓师海上,率领东南军民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并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奋战一十六年。
几百年来,民族英雄郑成功英名传四海,广受崇敬与赞颂;可是,生育和抚养这位历史伟人的母亲田川氏,却默默无闻,长眠地下。(2)而且,关于田川氏死难一事,大多数史籍记叙中掺杂风闻传说,严重失实。人们不清楚田川氏的身世及其为人,只知道她来自东洋日本。有的人用歧视的眼光看待田川氏,视她为“夷女”、“倭妇”,并从此出发,胡猜和妄论其死因;最早根据风闻消息记叙田川氏死难的是黄宗羲,他在《赐姓始末》书中说:“北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黄宗羲的田川氏“受辱自杀”说,传播颇广。在国内,钱澄之《所知录》、郑达《野史无文》、凌雪《南天痕》、吴伟业《鹿樵纪闻》和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等书,均持此说,在国外,日本《长崎夜话草》、林春胜《华夷变态》和斋藤正谦《海外异传》,亦都采引“受辱自杀”说法。其实,黄宗羲记叙田川氏死难,“其言颇涉滑稽”,本之传闻,原不足信(3)。但是,由于他失实的说法经广泛、长期流传,以致积非为是,贻误至今,影响人们对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掩没她气节坚贞的本来面目。今天,我们纪念田川氏殉难,首先就要澄清失实的说法,恢复她的贞烈本色。
为此,我们查阅中日两国史籍,从我国江日升《台湾外纪》与日本守山正彝《平藩语录郑氏兵话》两书中,找到与所谓田川氏“受辱自杀”说法截然不同的记载。
江日升《台湾外纪》:
“韩岱奉贝勒世子命,统满汉骑步突至安平,郑芝豹、芝鹏等惧兵威,不敢战,敛其众,挈家资、子女于巨舰,弃城出泊外海。成功生母倭妇翁氏手持
剑,不肯去,强之再四,亦不行。大兵
至,翁氏毅然拔剑剖肚而死”(4)这段文字记载,反映了田川氏是位临危不惧,遇难不屈的烈妇。
守山正彝《平藩语录郑氏兵话》:
“芝龙降满去,不复备不虞。然固山兵俄逼安平,众不能支,皆溃去,浮海上避之。满兵掠家财、夺妇女。成功母有姿色,…”满将固山爱之,欲携回。母肃然改容曰:‘妾安南伯飞虹将军妻,何为北虏狗豚之耦(偶)乎?贼将勿淫话。’出怀中匕首将刺之。固山怒,拔剑直贯腹。母不少动,骂固山而死”(5)。
这则资料说明田郑氏并非“受辱自杀”,而是不畏 *** ,在与凶残的清固山韩岱进行斗争而壮烈殉节的。田川氏被韩岱用剑刺贯腹部而“不少动”,痛骂“北虏狗豚”而死。(6)这情景完全可与当年黄道周不肯降清,在金陵刑场上,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的悲壮场面相比。人们赞誉黄道周为“一代壮烈士”;我们认为田川氏亦堪称为一代巾帼贞烈。“夫以孱弱一妇女,不变其节,可谓之烈妇哉!”(7)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田川氏选择离开日本来到中国的时机和目的,不能认为是因夫显子贵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来,只能认为是为与家人共赴国难才到中国。她在日本已知道明朝倾覆,清朝定都北京,清兵长驱南进,南京弘光小朝廷已灭亡。在这危急关头,田川氏毅然离开日本平户娘家,前来中国,临行时她叮嘱儿子七左卫门说:
“呜呼,吾终舍儿矣!吾怜儿父及儿兄,亦怜儿,当岁以金若干托商船寄儿。呜呼,吾终舍儿矣!虽然,儿勿忘
儿父及儿兄,又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
国”(4)。
这是一席催人泪下的诀别话,言词中充满对丈夫、儿子的恋情及对中国的热爱。田川氏临行时一再叮嘱留在日本的小儿子七左卫门,“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国”。她还说,此去,“吾身即死,幸勿忧虑”(9)。由此可见,田川氏前来中国是准备为丈夫和儿子的祖国而死的。
郑芝龙降清时,郑成功与母亲田川氏一齐劝阻,“芝龙欲降,成功哭谏之,不听,夫人苦谏亦不听”(10)。芝龙既降,被挟北去,清兵所到处,烧杀淫掠,无辜百姓惨遭兵祸。清兵的暴行激起田川氏义愤,这和她最后持剑抗暴,“不屈而死”,是一致的。
田川氏虽然是一位来自东洋异国的妇女,来我国生活仅年余时间,却能热爱中国,并为它捐躯溅血,郑成功悲歌慷慨,积极抗清,应当说国恨之中也含有家仇,福建军民在郑成功的抗清号召下,风云涌起,从四面八方逐渐汇集到他的麾下,这支军容煊赫的抗清队伍,还曾经“全军皆缟素”,誓为郑母田川氏雪恨,可以说,田川氏的死难对于全军的激昂斗志,也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
田川氏一生中还有两大历史功绩,必须肯定。
首先,田川氏哺育出我国伟大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之所以能成长为民族英雄的因素和条件,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母亲田川氏对他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田川氏不但是位善良贤慧的日本妇女,她钟情丈夫,爱护儿子。从郑成功出生满月的那一天起,郑芝龙与颜思齐等人就离开日本,前往台湾,一去七年之久。这期间,郑成功由母亲一手抚育,自幼受教,懂得孝顺父母,敬老尊贤,友善待人的道理,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田川氏还教育他热爱自己的国家,长大要报效祖国。她既是良母,又是导师,为把儿子成功培养成能文能武的人,让他识汉字,读中国书(11),并送他到武士花房某某家学习“双刀法”(12)。明崇祯三年(1630年),郑成功七岁,父亲郑芝龙接他回国,居安平镇。他没有忘记母亲田川氏的教导与期望,继续认真读《春秋》、《左传》和《孙子兵法》等书,仍经常习剑练武。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由于勤读、励武,成为一个倜傥大志、爱国、智勇的青年。成为坚持在东南半壁领导抗清,并跨海驱逐荷兰殖民者,胜利 *** ,建树赫赫功业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具备民族英雄的品格,当然同母亲田川氏自幼的教育以及后来的影响分不开。昔人说这是“烈母出奇儿”(13),事实正是如此。
田川氏不但对郑成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即使对已改为日本姓名留居日本的第二个儿子七左卫门也同样教育他爱祖国。她对七左卫门的临别叮咛,正是:“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国”。所以,当田川氏殉节与郑成功起兵抗清消息传到日本时,“七左卫门诣扛户,请赴明戮力成功,灭清以报仇”,并多次致书兄长成功,要求回国参加抗清,七左卫门的儿子道顺复姓郑,“亦欲共父赴明”抗清(14)。他父子回国抗清的志愿虽未达到,但充分表露了这父子两代的报国情热,而这种爱国精神,恰是田川氏教育儿孙的明证。
田川氏另一历史功绩是,协助郑芝龙开创郑氏的海商世家基业。
郑芝龙是明末清初东南的大海商,他开创了福建郑氏海商世家的基业。郑芝龙从事海上交通贸易活动,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他拥有一批从大陆到海岛的码头基地,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和护航武装力量。郑氏大规模开展海外贸易,同日本与南洋各国友好通商,对抗荷兰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经营着我国东南地区沿海工商业,开发台湾,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郑氏祖孙三代所赖以继承开拓的基业和贡献。当然也有田川氏的一份功绩。
要说明郑氏海商世家的兴起,首先必须从郑芝龙东渡日本,同田川氏结合为夫妇谈起。郑芝龙故乡石井是海滨渔村,村民多世代从事捕鱼与海商活动。芝龙“幼习海事”,十八岁时,往广东香山投靠母舅黄程,后随大海商李旦航海到日本。因芝龙是只身空手到日本的,故人们说他“落魄去之日本”(15)或“亡命日本”(16)。据日本《华夷变态》说,芝龙在“肥田平户以卖履为业”(17);我国书籍则说他初到日本时“为人缝纫以糊口”(18)。总之这落拓异邦的郑芝龙,处于穷困之际,却以幸遇田川氏为转机。据刘廷献《广阳杂记》云:
“郑芝龙幼逃入日本,为人缝纫以糊口。余资三钱缝衣领中失去,旁皇于路,以求之不得而泣。有倭妇……见而问之。芝龙告以故。妇曰:‘以汝材力,三百万亦如拾芥,三钱何至于是?’盖其妇夜有异梦,如韩蕲王夫人也,遂以厚资赠之,……芝龙后得志,取以为室,即赐姓之母也。”(19)
这则记载虽颇带戏剧性与浪漫色彩,也有某些神异化倾向,但也说明了田川氏是个乐于助人而有眼力的日本妇女,她看出穷窘的郑芝龙是个有为的青年,终于以身相许,结为连理。婚后,田川氏热爱丈夫,其父亦待芝龙如子。郑芝龙由此结束了落魄生涯,成为他起家发迹的起点。
当时,我国“闽、越、三吴之人住干倭岛者,不知几千百家。与倭婚媾,长子孙,名曰‘唐市’”(20)。但在“几千百家”中日婚媾的家庭中,没有一家能象郑芝龙与田川氏结合所导致的那么大的影响。
郑芝龙在田川氏“以汝材力,三百万如拾芥”一语的鼓励下,他开始广交客居日本的华人,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李旦与颜思齐。李旦与郑芝龙义同父子,后旦死,芝龙得其家资;芝龙同颜思齐的关系尤为重要,思齐死后,他继承海商武装集团“十寨之主”的地位。从此,郑芝龙拥有武装商船队,从事海上贸易活动,同日本、朝鲜、真腊、占城和三佛齐等国“通贩洋货”,“积资无算”。成为一支横行海上,使明王朝不敢轻视的力量。明崇祯元年九月,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之后,因平海盗、抗击荷兰侵略者立了功,升迁福建总兵。他更依仗权力,垄断海上贸易,“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贵振于七闽”(21);其时,郑芝龙兄弟叔侄等家族庞大,各成员亦皆拥有武装船队,经营海上贸易。郑氏因此成为我国东南历史上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海商世家。
郑氏海商世家通贸东西两洋,与日本关系最为密切。而田川氏一家是形成与促进郑日亲密关系的关键。田川氏父亲翌皇是日本子户富有的士人,有地位,受人尊敬。郑芝龙沾岳父之光,被人们尊称为“平户老一官”。由此之故,他“始得自通于长崎王”,“王复爱之”(22),并“使芝龙主舶,……来闽、浙互易”(23)。在当时,日本人来中国贸易者要靠郑芝龙协助。“长崎尹未次政直与芝龙亲,故政直遣人交易漳州,途必经台湾”(24)。郑芝龙与长崎尹友善,对开展同日本的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日人云,芝龙“台湾商船岁诣本邦,至郑成功时以为常”(25)。至郑经时,东宁船、锦舍船岁往日本,不绝于海。郑氏商船到日本贸易,颇受朝野各界人士及人民的欢迎,这是西方商人无法做到的。
上面讲过,郑氏与日本的友善关系以郑芝龙与田川氏结合为起端,田川氏生郑成功,友善关系进一步加强,“倭人视翁氏礼加谨”(26)。为了表示友好,日本幕府破“向无以妇女适中国者”之例,于隆武元年十月,遣使护送田川氏到安平,“妆奁甚盛”(27)。此事引起隆武帝与郑芝龙的重视与感激,即遣黄征明赉国书及芝龙书信、仪物,出使日本,表示友好,进行邦交活动,并请日本 *** 支援抗清。后因芝龙降清,日本对此不作答复。
对南明军民的抗清斗争,日本 *** 始终持不介入的态度。由于日本与郑氏有着特殊关系,故对郑成功、郑经另眼相待,从道义上及经济方面支持他们所领导的抗清斗争。对此,中国人自然会联想到是因为“郑成功为日本妇所出”,有着“渭谊相亲”的缘故(28)。因此,国人在同日本的交通时就流露出这种亲戚的情谊感。
鲁王监国三年(1649年),建国公郑彩致书日本,要求通商,他在书信中谈到:“我国与贵国唇齿相依,况本藩与贵国相亲”(29)。郑成功在致书日本幕府上将军书时,也谈到自己“生于日出”(30),意思是说,他母亲是日本人,自己出生于日本,感情上爱慕出生之国,愿修旧好。在日本,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认为田川氏与儿子郑成功“乃我国平户之产也”。郑日双方通过这样的情谊缔结亲密关系。据我国有关书籍记载,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郑成功召集诸将会议,讨论“遣使通好日本”:
“成功见士卒多,地方窄狭,器械未备,粮饷不足,为忧,遂与诸参军潘庚钟、冯澄世、蔡鸣雷、林俞卿等会议。澄世日:‘方今粮饷充足,铅铜广多,莫如日本……”。前者翁太夫人,国王既认为女,则其意厚,与之通好,彼必从。藩主何不修书,竟以甥礼自待,国王必大喜。且借彼地彼粮,以济吾用,然后下贩吕宋、暹罗、交趾等国,源源不绝,则粮饷足而进取易矣’成功是之,令兄泰造大船,洪旭佐之,以甥礼遣使通好日本。国王果大悦,相助铅铜。令官办理,铸铜熕、永历钱、盔甲、器械
等物”(31)。
日本对郑成功的物资支援,“有求必与,故郑氏府藏日盈”(32)。日本除了官方对郑成功的支援外,田川氏家乡也出力相助。有位田六藏者,是平户田中锻匠,渡海到福建厦门,为郑成功锻造著名的日本刀以武装军队。他所锻造的刀,在郑成功军队抗清与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
至郑经时,人虽隔了一代,但郑日之间仍然保持着“弈世通好”关系,永历二十八年六月初,留守官杨英代表台湾郑经致书日本“长崎王”云:“日本与本国通好,铍此如同一家”(33)。日本幕府亦“称经厚谊”。郑日双方这种“情谊孚契”的关系持续很长时间。我们知道,明末清初,中日两国“并无往来”(34),但郑日交往填补了这段历史空页,而且用亲密的情谊谱写着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绚丽篇章。在郑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田川氏一直起着维系与促进的作用。
田川氏殉难至今,岁月已流逝三百四十年了。几百年来,中日两国人民一直都以崇敬的心情缅怀田川氏。
清末,《郑成功传》作者匪石访问日本平户,当地人民自豪说:“昔我国有义侠女田川氏”,嫁“明人郑一官芝龙为妻”,“生一掀天盖地之英雄郑成功”(35)。平户千里滨有巨石叫“儿诞石”,相传是田川氏生郑成功遗址,旁竖“郑延平王庆诞芳踪”纪念碑。
在我国,海峡两岸人民对田川氏崇敬之情尤笃。明末清初,郑成功与他领导的抗清军民爱戴敬重田川氏。成功“尝以金铸母像,日朝之”(37)后来,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与台 *** 南的郑氏宗祠庙堂,安置郑芝龙暨田川氏的神主牌,郑氏宗族世世代代举行岁祭,纪念这位远代祖母。清光绪初年,台南建延平王专祠,前殿有郑成功衣冠束带塑像,后殿中央为翁太妃祠。每年进庙烧香礼拜者颇众,“香火甚盛”(38)。香火盛,反映了人民对民族英雄郑成功和他母亲田川氏的崇高敬意,历久不衰。在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朋友遍全球,在对外友好贸易更加开放的时代里,我们追忆纪念在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史上做过重大贡献,有着血肉之亲的贞烈的日本女性,而深致敬意,更有着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郑成功的母亲叫什么?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
导读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育有二子,明末清初死于清兵南侵之下。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1601年生,田川氏之父翁翌皇系福建省泉州城内人,去日经商并定居,娶日妻生田川氏。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故乡石井是海滨渔村,村民多世代从事捕鱼与海商活动。郑芝龙幼习海事,十八岁时,往广东香山投靠母舅黄程,后随大海商李旦航海到日本。因郑芝龙是只身空手到日本的,这落拓异邦的郑芝龙,处于穷困之际,却以幸遇田川氏为转机。田川氏是个乐于助人而有眼力的日本妇女,她看出穷窘的郑芝龙是个有为的青年,终于以身相许,1623年(明天启三年),田川氏与郑芝龙结为连理。当时,我国闽、越、三吴之人住干倭岛者,不知几千百家。与倭婚媾,长子孙,名曰‘唐市’。但在几千百家中日婚媾的家庭中,没有一家能象郑芝龙与田川氏结合所导致的那么大的影响。
婚后,田川氏热爱丈夫,其父亦待郑芝龙如子。郑芝龙由此结束了落魄生涯,成为他起家发迹的起点。婚后郑芝龙由长崎移居平户,置两幢房子,一幢让妻儿居住,一幢供奉妈祖。(两幢房子至今犹存,平户市 *** 在此树郑成功居宅迹石碑,作为重要文物保护)。次年七月十四日田川氏于平户河内浦千里滨海边大石旁生一男儿,取名福松,他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郑成功,那个大石块呼为儿诞石,至今仍立郑成功儿诞石纪念碑。从郑成功出生满月的那一天起,郑芝龙与颜思齐等人就离开日本,前往台湾。继续从事海商贸易的郑芝龙因妻儿留在日本,经常亲率船队前往经商探访。
这期间,郑成功由母亲一手抚育,自幼受教,懂得孝顺父母,敬老尊贤,友善待人的道理,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田川氏还教育他热爱自己的国家,长大要报效祖国。她既是良母,又是导师,为把儿子成功培养成能文能武的人,让他识汉字,读中国书,并送他到武士花房某某家学习双刀法。
明崇祯元年九月,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之后,因平海盗、抗击荷兰侵略者立了功,升迁福建总兵。
崇祯三年(1630年)七岁的郑成功随前往迎接的堂叔父芝鹗乘船回中国,田川氏被日本德川幕府以日女不入中原为由而阻留在日本,年底田川氏生下次子七左卫门。郑成功回国后居安平镇。他没有忘记母亲田川氏的教导与期望,继续认真读《春秋》、《左传》和《孙子兵法》等书,仍经常习剑练武。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由于勤读、励武,成为一个倜傥大志、爱国、智勇的青年。成为坚持在东南半壁领导抗清,并跨海驱逐荷兰殖民者,胜利 *** ,建树赫赫功业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具备民族英雄的品格,当然同母亲田川氏自幼的教育以及后来的影响分不开。
一直到了1645年秋(南明隆武元年十月)七左卫门十五岁时,郑芝龙再次派人致信请田川氏母子来中国与家人团聚,田川氏十分高兴并准备启程,但又遭日方阻挠,经田川氏据理力争,日方以田川氏若欲到中国,其次子七左卫门须留在日本为条件方许成行,企图以母子难以割舍之情,迫使田川氏放弃来中国的念头,但田川氏权衡利弊,想起丈夫及儿子的事业尚在开辟之际,需她伏侍晨昏,在不能求全的情况下,以大局为重,忍痛割爱,只身来中国。临行时,她珠泪满腮,再三叮嘱与外祖父生活的七左卫门叮咛:呜呼,吾终舍儿矣!吾怜儿父及儿兄,亦怜儿,当岁以金若干托商船寄儿。呜呼,吾终舍儿矣!虽然,儿勿忘儿父及儿兄,又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国。
1645年,田川氏从日本航海来到泉州府安平镇,同丈夫与儿子团聚。当时,唐王朱聿键流亡在福州即帝位,唐王以郑芝龙拥戴建立隆武政权有功,封平国公,田川氏为诰命一品夫人,时人尊称她为翁太夫人。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八月),清朝多罗贝勒博洛率军大举入闽,隆武帝被清兵俘杀,郑芝龙投降清朝。十一月三十日,清固山韩岱驱兵至安平,纵兵烧杀抢劫;田川氏殉难,卒年四十五岁。郑成功见生母死于非命,国破家亡,愤然纠众起兵,誓师海上,率领东南军民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并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奋战一十六年。
当田川氏殉节与郑成功起兵抗清消息传到日本时,七左卫门诣扛户,请赴明戮力成功,灭清以报仇,并多次致书兄长成功,要求回国参加抗清,七左卫门的儿子道顺复姓郑,亦欲共父赴明抗清。
郑成功对母亲田川氏感情深厚,曾用黄金母亲铸了一尊像,并用沉香做床,五色珠宝做帘,珍重供奉。这尊金像后被清军抢去烙化掉,郑成功因此更加痛恨清朝。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为何要与父亲郑芝龙决裂?
纵观郑成功家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明亡清兴,朝代更迭的大历史下的缩影。研究郑成功家族的历史不仅能让后人了解民族英雄郑成功传奇的一生,更为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郑成功家族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悲剧的缩影。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他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欧化的先锋人物,早在澳门时,为了方便与荷兰人做生意,他便学会了荷兰语,还皈依天主教,这在同时代的中国人中是不可想象的。郑芝龙先是在海上经商,可是明朝末年海盗横行,朝廷无力围剿,郑芝龙的商船常常遭到海盗袭击,所以他干脆也落草为寇,并且有计谋兼并了其他海盗,成为闻名南洋的大海盗。郑芝龙同时利用他的语言优势与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做生意,展开竞争,掌控东西洋的贸易通道,取得了制海权。这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中都有所记载,可见当时郑芝龙的影响之大。
可惜郑芝龙天生就是个投机分子,在明亡清兴之际,他选择投降清朝,带着家眷北上,与郑成功决裂。后来被清廷全部杀害,北京的郑氏无一幸免。而郑成功退居台湾后,不久病逝,后来他的孙子郑克爽投降清廷,郑氏一家惨遭灭门。不过近来经日本学者考证,郑氏后人尚在人间。原来就在郑克爽投降清朝之际,明朝宗室宁靖王听到消息后,写下了风来竹有声五个字,送给好友郑宽,要他赶快逃亡。于是郑宽与次子往北逃窜,从此过上隐姓埋名的日子。
如今郑子香老人早已去世,他的儿子——郑氏第九代郑守让也已经年逾九旬,是台湾有名的鱼类专家,他曾经拜日本的木村重教授为师,而木村重是相当有分量的学者,只收过三个学生。郑氏家族的祖先郑成功出生在日本,而郑氏家族的后人又与日本天皇成为同窗好友,不禁让人惊叹历史的巧合。
众所周知,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戎马,先是抗清复明,后抗击荷兰侵略者 *** ,立下赫赫战功,彪炳千秋。但是郑成功一生中却有一段不可回避的耻辱——那便是与老爸郑芝龙的决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海盗出身,本就是个趋利避害的人,十足的投机主义者。郑芝龙很有经商头脑,早年在海上经商,从事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可是他嫌经商来钱太慢,索性做了海盗,趁着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无暇顾及东南沿海的海防,大肆劫掠商船,并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武装,慢慢的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了名声大震。郑成功便是出生在日本的侨民,他的母亲也是日本人,不过郑成功从来都自认为是中国人,也就是大明臣民。
郑成功七岁那年郑芝龙接受大明朝廷诏安,归顺大明,郑成功回到故乡福建泉州读书,开始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有一次郑芝龙带着郑成功觐见偏安福建的南明皇帝隆庆帝,一见如故,皇帝很欣赏他,赐名成功,把北上抗清收复江山的重担寄希望于这个年轻人身上,希望能一举成功。不过此时掌握兵权的父亲郑芝龙却并不想北伐,他认为大明气数已尽,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清朝,希望清 *** 能给他升官发财,可惜终究是黄粱一梦,不仅导致南明政权灭亡,自己晚节不保,还最终被清王朝杀害,沦为千古罪人。
相比父亲郑芝龙的利令智昏,执迷不悟,贪图富贵,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郑成功根本不能接受,他认为忠臣不事二主,既然归顺了大明,又怎么能效忠异族呢。何况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堂堂大汉子民怎么能效忠满清朝廷呢。郑成功因此多次写信一投降清朝的父亲,劝他看清形势,回头是岸。可惜郑芝龙根本听不进去,他这个投机主义者根本没有立场可言,什么民族大义在他眼里远远不如金银财宝真实,他不仅拒绝了郑成功的劝说,还把全家人都带去北边彻底头像了清朝,郑成功成为孤家寡人,彻底与父亲决裂。
清 *** 知道郑成功非池中之物,有大将之才,多次以高官厚禄企图招安他,郑成功都不为所动,坚持抗清。后来清 *** 让郑芝龙和郑成功的弟弟写信给他,劝降郑成功,郑成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此生注定要与父亲与家庭走上不同的道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郑成功忍痛发布与父亲断绝关系的声明,毅然决然走上抗清之路。清 *** 恨透了他,不仅杀害了投降的郑芝龙和郑芝龙全家,还在攻打郑成功老家福建泉州时奸污了郑成功的日本母亲,导致郑成功母亲自杀,郑成功把母亲的遗体剖开将里面的肠子清洗干净,表示一生清清白白,不受屈辱,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抗清决心。
此后,郑成功率领军队与大清战斗,尽管屡战屡败,他从不放弃,也从不言败。后来在清朝军队的围剿下,大陆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郑成功的军队元气大伤,只剩下残兵败将,何去何从,郑成功面临重大抉择。经过认真思考,郑成功决定渡海从荷兰人手中 *** ,作为抗清复明的反攻基地,并且经营台湾,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民族英雄。
郑成功母亲为抗清而死,为何死后却被儿子开肠破肚?
为何死后却被儿子开肠破肚?... 为何死后却被儿子开肠破肚?之所以郑成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是因为当时清朝攻打郑成功的老家时,得知这是他的母亲,有几个清朝的士兵便将其侮辱,所以郑成功最后收敛母亲的尸体时,按照日本的 *** 将母亲的腹部抛开,把里面的肠子拉出来清洗干净,然后再塞回去隆重埋葬母亲,还她一个清白。

当时明朝灭亡,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着军权,最后却投降了清 *** ,保住了他的家业,而清军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信弃义,抓了他父亲和几个兄弟押往北京,并且还率军攻打郑芝龙的老家,而他的母亲便在此次战斗中遭受了这场磨难。不过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他的母亲为了抵抗清军被清军将领杀害。

而郑成功在临死之前还做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想要杀掉自己的儿子。当时郑成功北伐失败,为了避免秦军的步步紧逼,他准备 *** ,以此为根据地,但此时他的儿子,却因为不喜欢自己的老婆,与自己弟弟的乳娘陈昭娘偷情并让其怀上了孩子,而郑经竟然毫无悔改之意,甚至我行我素让她生下了孩子。

而他甚至给郑成功写信,说这是原配生的孩子,之后得知真相的郑成功气得不行,甚至病倒在床上,最后他派人去杀郑经,但因为当时他的儿子已经掌握了军权,所以无功而返,之后派去的人只能杀掉陈昭娘,而郑成功 *** 的第2年就病逝在台湾岛上。
历史话题:据说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海盗,他小时候在日本生活过,年轻时当过海盗,真的吗?
郑成功父亲叫郑芝龙,是福建一带有名的海盗和恶霸,经常在海上抢劫还跟福建地区的人船商强收保护费,不给就联合倭寇在海上抢劫,郑芝龙老婆田川氏就是日本人,郑芝龙跟倭寇经常有来往,据说郑成功小时候跟他妈在日本生活过,后来回来福建跟他老爸郑芝龙当海盗,还经常跟占据台湾的荷兰人有生意往来,清军入关后,大海盗郑芝龙投靠满清,郑成功没投靠,把他老爸的旧部下拉拢过来抗清,后来经济军费补给不过来所以想到台湾发展,刚好台湾被荷兰占了,于是率领海盗组织去打荷兰人自己占据台湾。事实果真如此吗?那这么说来,郑成功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他还是不是民族英雄?
前半部分差不多,后面就有偏颇了。
在明朝当时,郑芝龙是属于一个很开化的人。
这里的“开化”主要是指他的思想开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不走“学而优则士”的道路。
郑芝龙,初名一官,字飞黄,1604年出生于福建南安石井一小吏家庭,家 *** 有兄弟五人。由于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叫“一官”或“郑一”。
郑芝龙自幼聪明伶俐,但却不喜读书,专好拳脚棍棒。1621年,郑芝龙的父亲去世,十八岁的郑芝龙带着弟弟郑芝虎、郑芝豹赴广东香山澳(即今澳门),投奔了舅父黄程。
黄程是个海商,在澳门从事海外贸易,他收留了郑氏兄弟,让他们学习经商。
这样,郑芝龙就正式走上了商人的道路,从而离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士”的道路越来越远。而这,对于日后的郑成功和施琅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为与西方交流,不惜放弃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这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姓名、语言、信仰等等。
有的朋友会说了,郑芝龙不会把这些通通都放弃了吧?
在郑芝龙看来,这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郑芝龙来到澳门的时候,澳门已为葡萄牙占领。在葡萄牙占领下的澳门,不少福建人在那里与葡萄牙人做买卖。
郑芝龙作为一个商人,他知道如何才能在商业竞争和利益角逐中取得胜利。
郑芝龙迅速学会了葡萄牙语,还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教名Nicolas,以期尽快融入葡萄牙人的社会。
第三、与异国姑娘结婚。
1623年,郑芝龙为黄程押送白糖、奇楠、麝香、麂皮到日本平户(即今长崎)。
郑芝龙在老家本来已有妻室,到了日本平户后,人单影只,他就与一位母亲是日本人叫田川氏(中国姓氏为翁氏)的姑娘结了婚。根据日本学者伊能嘉矩的《郑氏异闻》中记载,田川氏是侨居在日本平户的中国侨民翁翌皇的养女。次年——也就是1624年,田川氏为郑芝龙生下了儿子郑成功。郑成功的小名“福松”。也就是说,其实,郑成功这个人本来的身份应该是个中日混血儿。
2.“汪洋大盗”郑芝龙
前面我们介绍了郑芝龙的“开化”,“开化”给郑芝龙带来的从容——无论是应对家庭生活,还是应对外界社会。
郑芝龙刚到平户的时候,生活十分艰苦。历史上的平户是穷乡僻壤,居民主要靠打渔和劫掠为生。郑芝龙初来乍到,依靠当地的闽南乡亲,当过裁缝,也卖过鞋子,生活困顿得很。但是,很快时来运转,他得到了一位贵人的扶持,这位贵人就是中日通商贸易史上的传奇人物——李旦。
李旦是泉州城区人,他是一个善于经营海外贸易的大海商,拥有大批商船,与日本、印度、英国、荷兰等国,都有贸易往来,而以同日本的贸易为主。他常住在日本,在平户、长崎建有房产,是当时旅日华侨的首领。
郑芝龙有一次帮李旦从澳门带货到平户,因而结识了李旦,后来成了李旦的义子。这使得郑芝龙的生活和事业都走上了坦途。
1624年初,郑芝龙被李旦派到澎湖,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同年夏秋之交,荷兰人在明军的压力下撤出澎湖,转移到台湾南部地区。郑芝龙也在随后放弃了荷兰人,率众往来于台湾与日本之间,再度加入李旦海盗集团。
1625年8月,李旦病死,郑芝龙遂占有李旦的财产和位置,做了海盗首领,并以“一官”之名不雅,改名芝龙,号称“飞黄将军”。
但是,这个时候的日本开始施行锁国政策,郑芝龙遂与同党颜思齐将基地从日本正式迁到台湾笨港(今北港附近),开拓台南以北到嘉义附近沿海一带地区。这个时候的郑芝龙,合并了当时台湾其它 *** 的武装力量,又从福建招来了郑兴、郑明、杨耿、陈晖、郑彩等部将,结为“十八芝”,并从此改名为“芝龙”,不再称“一官”。郑芝龙开始了亦商亦盗的海上生涯。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个郑芝龙可是非常的有能耐的一个海盗。你看,他对于自己部下的管理——“十八芝”。这哪里是一个普通的海盗集团呀,简直就是个国际海盗托拉斯。
1626年春,郑芝龙乘福建天旱饥荒之机,自率船队袭击闽粤,屡败明朝官军,横行海上凡两年六个月。两年后,郑芝龙受到荷兰人与明朝的夹击而实力受损,这才受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成为“海防游击”,结束了他在台湾海峡的武装生涯。
这个时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活跃着很多海盗集团。这些海盗集团与郑芝龙时合时离,彼此对于海上利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郑芝龙既降了明朝,遂以官军身分对海上诸“盗”大张挞伐,从1629年至1635年先后消灭了李魁奇、杨兴、杨七、钟斌和刘香诸集团,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1633年夏,荷兰人为迫使明朝开放贸易,对大陆沿海地区发动突袭,击毁了大量明军船只,其中也包括郑氏的船只,令郑芝龙十分震怒。1633年秋,郑芝龙会同闽、粤两省水师进行反击,在金门料罗湾大败荷兰人,焚毁了五艘大型的荷兰大夹船,缴获了一艘,烧死、生擒大批荷兰人,这是数十年间明王朝在海上从未有过的“奇捷”。之后,郑芝龙再次于福建湄州湾打败前来骚扰的荷兰人,焚毁多艘荷兰船舰。荷兰入侵者从此在福建境内绝迹。
因战功显著,郑芝龙升任福建总兵官,同时也取得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合法地掌控了东西洋贸易运作,连荷兰殖民者也被迫与郑芝龙修好,表示今后不再强行前往福建进行贸易,改由郑芝龙派船到台湾进行贸易。
至此,郑芝龙一统东南海面,成为“闽海王”,再也无人与之争锋。“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