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三大教育思想是什么?杜威教育思想的介绍
杜威的三大教育思想是什么?
三大教育思想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杜威教育思想的介绍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 *** 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 *** ,开创了“现代教育派”,是否正确?
【正确】本题考查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反对赫尔巴特的“旧三中心”,提出了“新三中心”,即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强调活动课程,倡导从做中学。相对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杜威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故表述正确。
教育家.杜威,陈鹤琴,陶行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教育家.杜威,陈鹤琴,陶行知的相同点:
都强调了教育要创新。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陈鹤琴:从批判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出发,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在他看来是合理的和有用的东西,并结合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造和实验,试图使该教育理论科学化和中国化。
二、教育家.杜威,陈鹤琴,陶行知的不同点:
1、针对性不同。
杜威:教育理论的重心分为儿童,活动以及经验三部分。
陶行知:他的教育理论重心在农村教育。
陈鹤琴: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使该教育理论科学化和中国化。
2、提出的背景不同。
杜威:自工业革命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陶行知:结合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国情。
陈鹤琴:从批判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出发。
扩展资料:
约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
杜威代表的是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西欧“进步教育”一起反对传统教育,成为一个新的教育流派。
他们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顾学生兴趣和需要等问题,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善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威教育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行知
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
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
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
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予社会,最多只能是个“小”社会,是向社会过渡的跳板。
3.在“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普遍知识的学习;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
面向生活、注重活动教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 *** 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将其绝对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就有借鉴意义。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 习。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2.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做中学”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改革我们传统的教条主义和 *** ,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心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
习的 *** ,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注重习惯的培养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死背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来让儿童来按照标准执行。这些规则是通过外部的压力强加给儿童的,这就使儿童丧失了应有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养成习惯。
4. 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应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很大程度应该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协商的关系。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症下,因材施教。
你的认可,我的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