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什么意思?死而后已怎么读?死而后已的后和已是什么意思
死而后已什么意思?死而后已怎么读?
死而后已什么意思?死而后已怎么读?参考答案:
拼音:sǐ ér hòu yǐ,简 拼:sehy
成语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成语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成语例句:臣披肝沥胆,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今奉诏命,敢不竭力尽忠,死而后已。
死而后已的近义词:鞠躬尽瘁 谓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明 宋濂 《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摩顶放踵 摩秃了头顶,走破了脚跟。形容不辞辛劳,舍己为人
死而后已的反义词:虚度年华 虚:没有收获、成就。白白地度过年岁。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英语翻译:until one's dying day
歇后语: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后和已是什么意思
后和已的意思!!!!出处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释义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整句翻译:
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半用于形容人的伟大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言文翻译
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言文
成语解释:【读音】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释 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成语示例:
毛主席《纪念孙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振宁《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方 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封建社会为君主“忠”的思想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 ,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 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 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言文
这句话出自《后出师表》原文如下: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 后出师表 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4〕。宜先入南〔5〕。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6〕;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7〕,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8〕。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9〕,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10〕。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12〕,然涉险被创〔13〕,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4〕,而欲以长计取胜〔15〕,坐定天下〔16〕,此臣之未解一也〔17〕。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8〕,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9〕,遂并江东〔20〕,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21〕,其用兵也,仿佛孙、吴〔22〕,然困于南阳〔23〕,险于乌巢〔24〕,危于祁连〔25〕,逼于黎阳〔26〕,几败北山〔27〕,殆死潼关〔28〕,然后伪定一时耳〔29〕。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30〕,四越巢湖不成〔31〕,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32〕,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33〕,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4〕,中间期年耳〔35〕,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36〕,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7〕。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38〕?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39〕,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40〕,当此时,曹操拊手〔41〕,谓天下以定〔42〕。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43〕,西取巴蜀〔44〕,举兵北征,夏侯授首〔45〕,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46〕,秭归蹉跌〔47〕,曹丕称帝〔48〕。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49〕。臣鞠躬尽瘁〔50〕,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51〕,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52〕。
注释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
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 〔4〕惟:助词。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
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市)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
〔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
后位至丞相。 〔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稳稳。 〔17〕未解:不能理解。
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18〕刘繇(yóu):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
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
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吴:指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 〔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
3.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翻译
出自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师表》的最末一句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是说:写到末了,我涕泪直流,痛哭失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不知所云”后来成为一句贬意成语,斥人说话或文章语无伦次、逻辑性太差为“不知所云”。
4.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语出自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前出师表》的最末一句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是说:写到末了,我涕泪直流,痛哭失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不知所云”后来成为一句贬意成语,斥人说话或文章语无伦次、逻辑性太差为“不知所云”. 引申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恭恭敬敬,尽心竭力地工作,到死为止..反义词:损公肥私。
5. 【文言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阅读答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简注:平:通“评”,评判,断定.拊:拍.蹉跌:跌交,比喻失败.1.用“/”给文中化线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是( ) 已( )3.文中哪句话表现出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4.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答案:1.……计/……也/……盟/……败/……跌/……帝/……是/2.①此,这样.②停止.3.鞠躬尽瘁,死而后己.4.忠于刘氏父子,决心兴复汉室,有智有勇.。
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翻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已:停止。
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劳苦),到死为止。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而后已 (sǐ ér hòu yǐ) 已:停止。到死(承担的责任)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使命或任务而奋斗终生。
《论语·泰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臣披肝沥胆,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今奉诏命,敢不竭力尽忠,~。(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 *** :《纪念孙中山先生》) 唐·元稹《代李中丞谢官表》:“如或纶言既降,丹慊莫从,则当破柱求奸,碎首请事。死而后已,义不苟然。” 杨振宁《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编辑本段外文翻译
英文:spare no effo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one's duty ; until one's dying day; to the end of one's days 德文:treu bis zum letzten Atemzug seine Pflicht tun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 古文全文的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之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8.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什么意思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本句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 《纪念孙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
【英 文】
spare no effo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one's duty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守昏庸,后表审量形势”,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 “兴复汉室”竭忠尽智,效死不渝。《后出师表》是在街亭失利后,诸葛亮又一次上疏的一份表文。流传千古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出此表中。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那里
出自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师表》的最末一句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是说:写到末了,我涕泪直流,痛哭失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不知所云”后来成为一句贬意成语,斥人说话或文章语无伦次、逻辑性太差为“不知所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什么意思
弘毅:弘,弘大。毅,刚强。不是志向宏大刚毅的人,不足以承担重任,不能坚持行万里路。仁以为己任:即是“以仁为己任”。仁,是含义很广的道德范畴。仁以为己任,就是把仁义道德当做自己的责任和追求。
死而后已: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一个有志之士,(其志向和意志)必须弘大刚强,因为他担负的责任很重并且达成目标的道路很长远。把仁义当做自己的担负,还不算不重吗?这个担子必须一直承担下去,到死才可以放下,还不算不远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