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人生简介 张献忠介绍(张献忠生平简介)
张献忠人生简介 张献忠介绍
张献忠人生简介
1.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陕西延安府庆阳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号秉中、景玄、黄湖。明末农民军的领袖和西方政权的奠基人李自成一样有名。 2. 他出身贫寒,从小聪明倔强。和我父亲做点小生意,卖红枣。他先当了俘虏,在延绥镇当了边兵。他生性坚强,喜欢与不公正作斗争,因此险些丧命。崇祯年间,农民军组织起义,攻陷凤阳,火烧帝陵,破县攻下襄阳,连战胜利。崇祯十六年,攻破武昌,称自己为“大西部王”。他率军攻打四川,在成都建立了大西部政权。 3.大顺三年(1647年1月2日),因拒绝与清军作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清朝太子何哥枪毙。张献忠生平简介
张献忠生平是明末农民军领袖。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吾,号敬轩,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生于延安府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今陕西省定边县花马池镇刘渠村)。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成为陕西十三家义军之一,接受明朝招抚,被封为延安府谷县丞,负责协助明朝守卫延安。但不久,张献忠再度起义,活跃在陕西、甘肃一带。
崇祯六年(1633年),张献忠率部进入河南,攻克大批州县。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被明朝将领曹文诏击败,转攻四川。崇祯九年(1636年),张献忠在谷城(今湖北谷城)二次反叛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张献忠攻克襄阳。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献忠被明朝将领左良玉及曹文诏击败,进入湖北。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张献忠是哪里人?湖广填川,大约多少人填川 ~~~~?
郭子仪后裔古墓群揭开
“湖广填川”之谜
郭振华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笔者在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办事处采访时,在崇音寺檀木湾一块玉米地里发现了四块古墓碑。
远处看是一块玉米地,墓碑被包围在玉米杆中,据农民讲这里原来是一块老坟山。六几年此地方园五、六亩地的范围内有很多雕刻精致、色彩艳丽的墓碑群,学大寨、改田改土的时候,上级强令村民们将一块块墓碑和墓群推掉,用来做土埂。当时推的时候,有一位老者出来阻止说:这是郭家近代的几块祖墓碑,上面刻有郭家的辈份,不要推掉了,将来娃儿取名字也有个依据。
于是,就保留下了这四块墓碑。郭振华很是惊奇,拂去上面的蜘蛛网和滕蔓,仔细瞧这四块碑,发现上面刻有很多书法秀丽的楷体字,并雕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案,仔细读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世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伦等的名字。原来据传说这里是唐代爱国名将郭子仪后裔聚居的老祠堂,笔者想这几块墓碑与此有不有关系呢?
经过二个多月的考证,走访了当地村民,发现当地聚居着上千户郭姓村民,崇音村8社(檀木湾)整个社全是郭姓家族;并且在这些村民家中香盒正额上写有“汾阳家风”,村民们说他们的祖宗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现居大英县卓筒井镇原檀木湾的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发现了清朝秀才郭庭范书写的郭氏香盒上用渡金额刻有“点颔流徽”四个大字,与史书记载的郭子仪晚年“颔之而已”的典故相同;之后又在当地88岁高龄的郭秉才家中找到了一本“郭氏家谱”,上面明确地记载了郭氏家族从黄帝到郭子仪及其后裔几千年的族姓发展史,郭子仪第四代孙郭端夫在唐庄宗时官至鸿芦卿,谪守江右庐陵,由山西汾阳举家迁往江西,在宋端平元年甲午由江西迁往湖广,大明弘治二年入川落业檀木湾之谜。
从“郭氏家谱”中可以看出,郭子仪长房后裔一脉由陕西西安到山西汾阳,由山西汾阳到江西、湖北、四川,相当于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绕了一个大圆圈,这为中华民族大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史料。
一代爱国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生于唐中宗十三年(697年)丙申八月十五日,卒于唐德宗二年(781年)辛酉一月十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历任五州刺史。
郭敬之生五子,郭子仪排行第三。郭子仪身高七尺,体貌秀杰,生八子七女。少年时的郭子仪因武举成绩优秀,补左卫长史。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过了六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达二十余年。
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被赐封为太尉中书令、汾阳忠武王。“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名垂青史,其史料收入中学历史课本,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爱国名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史思明率十五万叛军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大举南下。叛军所到之处,百姓远遁,户舍为墟。玄宗皇帝见形势危急,匆匆忙忙丢下长安,带着杨贵妃逃到四川,长安成了空城。
郭子仪受命危难之际,慌乱逃跑的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率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出兵首战告捷,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两郡之后,兵出井陉,会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部队,一举攻战了史思明坚守四十天的九门(今河北槁城县西北),槁城两县。
郭子仪战边关,内地潼关失守,肃宗至武灵即位,图谋收复两京。
肃宗大阅六军,虽有收复河山的决心,但没有驾驭战争的本领。结果趋兵南下,亲征失利。收复失地的重任落在郭子仪的肩上,郭子仪不顾个人安危,率儿子郭旰挥师潼关。在攻战陕郡永丰仓时,郭旰阵亡,郭子仪强忍失子之痛,大战潼关,恢复了潼关与陕州的信道。
在洛阳称大燕皇帝的安禄山如坐针毯,其子安庆绪趁机杀死安禄山,继父位逐派十万兵马赴陕州,负隅顽抗。
郭子仪以大军击其前,回纥兵登山乘其背,于陕州城西的新店击败叛军,进而一举收复洛阳。
肃宗闻讯,亲迎灞上(今西安郊外),对凯旋而归的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出身入死,许身报国。
肃宗临终前,托咐郭子仪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代宗即位加授郭子仪为尚书令,并以第四女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第六子郭暧,拜郭暧为驸马都尉。岁时赏赐珍玩,不可胜纪。代宗驾崩,留下遗诏,嘱咐太子李适在即位之后,仍“以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摄冢宰(即宰相)。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诏(郭子仪)还朝,摄家冢,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增实封通计二千户,给一千五百人粮,二百匹马食料。诸婿拜官者十余人。
郭子仪驰聘疆场,戎马一生,平叛御边,勋高一代。
他与唐代宗君臣之间相处二十四年之久,权倾天下而天子不忌,功盖一代而君主不疑,不愧为忠心报国,一代楷模。郭子仪“再造邦家,维新庶政;臣虽陨死所无恨”的爱国之心和“寇仇在近,家国未安,臣子之心,不无宁处”忧国忧民意识是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考证檀木湾是郭子仪后裔聚居地
檀木湾人以前一直据说是郭子仪后裔,但苦于没有史实证实。发现墓碑以后,笔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空白点。
在考证墓碑记载的一些史实走访檀木湾群众时,笔者和当地人郭清学、郭甫成三人首先走访了郭氏家族年龄最长的金元乡89岁的村民郭秉才。
郭秉才身体硬琅,红光满面,四世同堂,其2个儿子都70多岁了。在郭秉才家发现了一本郭氏家族手抄本,据郭秉才介绍:“手抄本是他于解放前在蓬溪中河街郭氏祠堂抄写的。当时的郭氏祠堂规模很大,正厅供有郭子仪座相,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历代凡过往的朝庭官史都要在郭子仪座相前朝拜,祠堂每年要花费一大笔招待费,民国七年修订郭氏家谱花费了365两白金,白金贵于黄金,就按黄金现价折算,折合人民币250万。
郭氏家谱原件有一寸厚,封面有红绸布布衬包裹。当时每年清明节郭氏家族族首都要在蓬溪聚会一次,并分别在金元、蓬莱、大英、红江等地召开清明会,可见人员之广,但遗憾的是保存于蓬溪郭氏祠堂的郭氏家谱原本解放后因祠堂被改建,家谱原件便不知去向了。解放后清明会逐渐消失,郭氏家族逐渐失去了联系,以至于后来没见过家谱的人都不敢承认自己是郭子仪的后裔。
”
檀木湾人没见过家谱,但在当地郭氏村民家中,发现有写有“汾阳世家”的香盒,而与家谱中记载的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的史实相一至,这证明了香盒是为了纪念郭子仪而设。之后笔者又从檀木湾移居大英县卓桐井镇居民郭清跃家中香盒两侧楹联上刻有“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这与家谱中记载的周文王封虢叔为虢姓,而“郭”实乃“虢”之转音。
后又在卓桐井镇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保存完好的一个清代木质香盒是由清代秀才郭庭焕撰写的,香盒正额雕刻有镀金木刻字“点颔流辉”,楹联书有“祖德问安犹点颔,我裔继烈要留心”,这与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相一致。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千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
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之后,在石门办事处一郭姓村民中发现了民国七年修订木刻的郭氏家谱,据主人介绍,这本家谱一直被其放于木箱底层保藏,侥幸躲过了文革“破四旧”中的焚古书运动,但从未对外人出示,也被其淡忘了。
这本保存完好的家谱清楚地记载了郭子仪后裔迁移至檀木湾的历史。郭氏家谱中“郭氏受姓本源考”中记载,华夏民族族姓始于黄帝,黄帝孙子名叫轩辕,以熊氏为姓,又因熊氏出身姬水,所以以姬为 姓,后以玄嚣、云阳、昌意、舜、尧、稷、公刘、王季,直到西百文王开始封姓, 封虢叔为虢姓,后以郭为姓,到唐朝郭子仪一代“虢”姓一律改为郭,“郭” 是“虢”的转音。
郭氏家谱中记载了炎黄子孙五千年姓氏的来龙去脉,其完整性 堪称一绝,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个姓氏家谱,为考证华夏姓氏提供了不可多得 的重要史料。
3个多月的艰辛考证,所有的史料终于证明了檀木湾人后裔,而檀木湾古墓群是郭子仪后裔古墓群。
古墓群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檀木湾郭子仪后裔古墓群之一郭干元墓碑记载郭干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于嘉庆20年,距今近200年,这块墓碑不同于其它墓碑,墓碑前有一个全封闭的挡风敝雨的花形石隔层,将碑文罩在隔层里,隔层雕刻精细,中间有一朵五瓣形的花朵,透过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
由于有隔层的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蓝色油漆虽经近200年日晒雨淋却未剥落。
墓碑是立于嘉庆20年,而郭氏家谱修订于民国七年,墓碑是揭示湖广填川的重要史料。据家谱记载,郭子仪第四代孙郭端夫在唐庄宗时,任鸿芦卿,谪守江西右庐陵。
举家从山西汾阳迁往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延福乡,一直到郭子仪第二十六代孙郭弥都世居此地。因当时族繁人广,郭弥都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举家迁往湖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嘴狮子岩几子湾。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战乱不止,蛮匪横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芜。
老者饿死于沟渠,少者逃往他乡。眼看四川人口越来越少,弘治皇帝下诏移民。郭子仪第三十六代孙郭谟格由保甲推举奉诏于明弘治二年(1490年)弃湖入川,落叶檀木湾。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湖广填川”的一段史实。史料虽记载有:“元明之际四川人口显著下降”,“洪武十四年皆自别省流来”,但无详实文字,郭子仪后裔的迁移,正好给“湖广填川”一个具体说法。
同时,郭子仪后裔由陕西长安到山西汾阳,由山西汾阳到江西、湖北、四川,相当于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绕了一个大圆圈!这为研究中华民族大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史料。笔者也见过不少墓碑,但能象檀木湾郭子仪后裔古墓群这样追根求源的实为罕见。一般的古墓碑只记有一个大概,没有具体的入川前地名;一般的家谱也只能大概追踪到湖广近十几代,而“郭氏家谱”可追朔到上下数千年。
况且郭子仪后裔古墓群不仅记载详实,而且与“郭氏家谱”互相印证,使其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
“ 檀木湾古墓群”的发现使当地对自己祖辈知之不多的村民深感振奋,他们自发出钱出力对文革中拉去的墓群进行了修复,并召开村民大会,自发保护古墓群。
经当地广播、电视、报纸等众多媒体的报道,古墓群也引起了市、县文管部门的重视,大英县已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当地还正在筹建郭子仪爱国主义思想研究学会,对郭子仪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广泛的研究;市、县旅游办负责人对该墓群进行了考察论证,准备以古墓群为依托,将檀木湾开发为旅游风景区。
张献忠是如何对待印度人西南夷的?
谢邀!首先纠正提问者的常识错误:西南夷非印象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先民之一,其称谓源自上古,见西汉武帝时太史公著《史记.西南夷传》,专指今云贵川一带各族人民之先祖,其次,张献忠时期并无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张献忠的统治地与今天印度的领土隔着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所以,这个提问者如不是不怀好意、曲解历史,那就是无知!关于明末悍匪张献忠(八大王)剿四川,我在以前回答中已说明,参见:4414张献忠真的剿过四川吗?
“八大王剿四川”在我们这里流传甚广!这里的八大王就是专指张献忠。为什么叫“八大王”,历史没记录,不才我从稗官野史角度分析:八王其实就是“琴瑟琵琶”四贱,用老百姓话说这四样都不是东西!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与这八王对应的是“魑魅魍魉”四鬼!即骂张献忠是鬼的意思,还有,我们四川人对“八”是没好感的:当兵的叫“丘八”,川西土话骂男人无用叫“王八”,生前坏事做尽,死后要下“十八层地狱”,人生顺逆有“七上八下”……如此等等,都说明把张献忠叫“八大王”不是好名称。虽然说“八大王剿四川”在清人的记录中夸大了,但张献忠在明末之季屠杀无辜那是谁也抹不掉的!我们这边乡里每年端午家家户户必要“挂艾草、菖蒲”就与八大王杀人如麻的传说有关。在梓潼七曲山大庙,十余年前的庙祝(现在叫管委会主任或党委书记)曾告诉我说“七曲山大庙实际是大西政权张献忠的太庙,庙的最后回廊处还有佛祖劝导张献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塑像”,我告当年的庙祝:七曲山乃道教祖庭,供奉文化张天师,武曲关圣人,莫把双手沾满血腥的恶魔扯进去,有辱文明,有伤大雅。今天的七曲山你去游历已经不再提那个邪魔了,世事变迁,历史终究了还原本来面目,任随想美化或抹黑那都只是暂时的。回答未必全,提问者自悟。创建于2018.8.14编辑张献忠传记述其一生经历,关于张献忠的小说有什么?
张献忠传
张献忠的一生颇受争议,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正史记载很多,野史杂谈更是不少。只是这些记载有的是相互矛盾的,无法一一采信。下面就以《明史·张献忠传》为基础,结合其它史料,对张献忠的生平作一个简介。
张献忠蜡像
聚义起兵
张献忠(1606~1647),陕西延安卫人。曾在延绥总兵手下当兵,因罪除名。公元1630年,陕西各地农民暴动,年仅二十四岁的张献忠组织米脂十八寨响应,号称八大王。此后八年间,张献忠东奔西突,不断攻城略地,势力逐渐庞大,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1638年,张献忠部不敌明将左良玉的进攻,遭到重创之余遁入湖广一带的山中。陷入低谷的张献忠决定接受朝廷招安。不过,张献忠并未放弃反明,休养生之后后,很快又卷土重来,将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矢志抗清
1840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并称帝,并在此遭到各方武装力量的围剿。张献忠以对明朝造反起兵,不过随着时局的变化,明朝已经日落西山,取而代之的是清朝。张献忠认为,明朝政权虽然腐败,但终究是中华正统,于是逐渐与明朝残余势力联合,进行抗清活动。张献忠部后来成为南明小朝廷抗清的主力,他的养子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都受到永历帝的重用。1646年,清军拥兵西进,张献忠在凤凰山中箭而死。
身后谜团
张献忠死后,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却愈演愈烈,如入川屠杀、吃美女以及江中沉宝等等,史学界对此存在争议。张献忠起兵后,大半时间与明廷对抗,最后却死于清军之手。虽身负种种争议,但毕竟于当时覆雨翻云,仍不失为乱世枭雄。
张献忠小说
但凡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人物,很容易成为小说家写作的对象,尤其是像张献忠这样被广泛争议的人物,更是颇受作者们的欢迎。下面说说张献忠小说,小说里的张献忠是什么样的人呢?
明朝妇女资料图
近代以来,以张献忠为主角的小说不少,写作角度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将张献忠描述成杀人狂魔,有的则将其塑造成民族英雄。当然,在言情小说盛行的今天,铁汉柔情的桥段也是少不了的。
杀人狂魔
以杀人著称的张献忠,在小说里被描述成杀人狂魔,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有大量的史料可证,张献忠做了皇帝之后,也不知道是心理变态还是什么原因,用尽各种手段杀了至少十几万的无辜平民。所以,以杀人狂魔的角色出现在一些小说里,也不算冤枉了张献忠。
民族英雄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奇怪了,张献忠和民族英雄怎么扯上关系了呢?一定是小说家臆造的。其实不然,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张献忠虽然一开始是反对明朝统治,但后期却主张联明抗清。有人认为,当时的明清属于不同国家,所以抗清者也属于民族英雄。这种说法,在清末民初最为流行。
柔情铁汉
自古以来,小说家所钟情的,往往不是历史人物的战功或伟业,而是他们的风流韵事。大西王张献忠也不例外。尽管,在过去的史料中,张献忠被描述成残害妇女的恶魔,可感性的现代作者却常常将他写成一个多情的铁汉。什么月下私会、郎情妾意自然是少不了的。至于张献忠是不是真有那么些个风流史,读者也不必当真,小说毕竟是小说,看看就算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