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的《望大陆》全文是什么?于右任的《望大陆》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于右任的《望大陆》全文是什么?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望大陆》是于右任先生晚年的一首绝唱,全诗分3节,共56字,以“骚体”为样,反映出老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钟情。最后一句“国有殇”是借用屈原《九歌》中“国殇”一词,表达自己以身许国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也表现出凝望苍茫大地、归期无日的深切悲痛。综观全诗,诗歌中隐约表现出了他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也表现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绪,更感痛彻骨髓的是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旧亲人相见,也道出了无数他乡游子的心声。
于右任先生这首《望大陆》,确是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
于右任的《望大陆》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故乡》,于1964年11月10日发表。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注:此诗因为原作没有题目,所以历来有几种题目:《望故乡》、《望大陆》或《国殇》。)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于右任伸出三个指头交代后事
于右任被尊为书圣,有着美髯飘飘的仙者形象。他生于1879年4月11日,陕西省三原县人,是辛亥革命的先驱、 *** 元老,曾担任南京国民 *** 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于右任本想留在大陆,但被蒋介石派人挟持到了台湾,继续担任监察院院长等职。
弹劾行政院长俞鸿钧
于右任到台湾时,已是70岁高龄。他几次向蒋介石提出辞呈,以年纪大、身体不好为由,要辞去监察院院长一职,都被蒋介石挽留。蒋介石在台湾继续实行独裁统治,监察院不过是花瓶而已,但他还需要于右任为他装点门面。
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经济凋敝。当时的行政院长俞鸿钧,却为少数 *** 上层官员加薪。民众对此意见很大,有人上书监察院,揭露俞鸿钧生活奢侈:他身为行政院院长,还占着中央银行总裁公馆,一切开支,如饭、菜、煤气、水电等,都由中央银行支付。监察院的委员们,纷纷向俞鸿钧提出质询,并多次约他来监察院回答质询,他置之不理。监察院派人到中央银行和行政院查账,又被拒之门外。俞鸿钧的所作所为,激起了于右任的愤慨。1957年12月,于右任亲自主持会议,通过了对俞鸿钧的弹劾,并将弹劾内容向新闻界公布,搞得俞鸿钧颇为狼狈。事情闹到了蒋介石那里,蒋很不高兴。俞鸿钧是蒋介石的红人,1949年 *** 逃台之际,他将价值数亿美元的黄金白银从上海运往台湾,为从经济上帮助 *** 在台湾立住脚跟立下了大功。1954年,老蒋便让俞鸿钧接替陈诚,当上了行政院院长。
1958年1月16日,蒋介石召 *** 议,大发脾气,认为监察委员们瞎胡闹,对行政院的更高长官居然搞什么弹劾,是吃了饭没事干。从那以后,于右任寄情于诗词书法,对监察院的事很少过问。
周恩来安排给于夫人祝寿
于右任到了台湾,发妻高仲林及长女于芝秀留在了大陆,于右任非常想念他们。
高仲林比于右任小两岁,性格开朗,两人虽然离多聚少,然伉俪情深。于右任被迫去台湾后,将于夫人早年为他缝制的布袜鞋子携带身边,视若珍宝,常摩挲而不用,以为纪念。于右任被胁迫去台后,通过香港友人吴季玉与于夫人取得联系,曾汇寄台币600元给于夫人和于芝秀母女。1961年是于夫人80大寿,这年3月中旬,章士钊由香港回到北京,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胡子(对于右任的尊称)最近给香港吴季玉先生来信说:‘今年是我老伴的八十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今年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点我十分伤心!’章士钊在信中最后说:胡子的这种心情,请总理予以注意。
不久,总理办公室罗青长打 *** 给于右任的女婿屈武说:总理决定让你到西安去,以女婿的名义为于夫人做八十大寿。于是,屈武带了儿子屈北大夫妇,以及于右任的外甥周伯敏赶往西安为于夫人祝寿。事后,屈武致信于右任,连同祝寿照都托人带给他。于右任看过书信,非常激动,特托吴季玉捎来回信,让屈武向周恩来转达他诚挚的谢意。
安排后事:葬于高处望大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右任越来越想念故乡与亲人。他眼前总是晃动着夫人和女儿的影子,一上床就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陕西故乡。
1962年1月12日,于右任回首前尘往事,不禁黯然神伤。他自知来日无多,遂在日记中写下了后事安排: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叶落归根,于右任的拳拳故国之情,至此一发不可收拾。1月24日,一夜未眠的老人,在晨光曦微中写下了凄怆动人的哀歌《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带有遗嘱性质的绝命辞,很快就蜚声海内外,让人摧肝裂肺,不忍卒读。
遗嘱留下谜团
怀着这样的心情,于右任病倒了,住院后,病情日重。1964年9月的一天,他的老部下,原台湾监察院秘书长、后任考试院副院长的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看望他,问:您老有什么事吩咐我?
于右任很想说话,但由于病重和喉咙发炎而无法讲出,只好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他首先伸出个指头,接着又伸出三个指头,希望将自己的心思告诉杨亮功。杨亮功不解其意,只好猜测地问道:院长,您是不是不放心三公子于中令?于右任摇摇头。杨亮功又猜了一次,也不准确。最后,他只好说:院长,等您身体好一些后,我再来问您,好吗?于右任点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杨亮功始终未能问清一个手指和三个手指的意思。1964年11月10日晚8点08分,于右任病故,终年86岁。后人尊其遗愿,将遗体葬于台北近郊的淡水镇光明里海拔七百多公尺的八拉卡。墓园坐南朝北,面向大陆。
于右任去世后,杨亮功向资深报人陆铿提起此事。陆铿反复考虑后,提出一种解法,认为于右任的一个指头是指祖国统一,三个指头代表三原县。合在一起就表示:将来中国统一了,请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这一解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玉山还有没有于右任铜像
台湾玉山于右任铜像被毁记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逝世后,由于他生前有“葬我于高山之上
兮望我大陆”的遗言,台湾许多民众团体发起募捐为其塑像。雕塑家
陈一凡为于右任铜像进行了设计和雕塑,且尽义务,不收分文。因玉
山主峰的高度为3997米,陈一凡为满足人们希望玉山主峰能达到
4000米的愿望,他将于右任半身铜像连同基座设计为3米高,这样就使
它人为地进入到4000米高山的行列。
陈一凡设计和雕塑的铜像完成后,施工却遇到了难题。30多年前,
登玉山的索道尚未修筑,登山的石阶有些地段也未凿建,连登山运动
员也视为畏途,何况要把上千公斤的建筑材料搬上山顶,真是“难于
上青天”。
幸好,施工单位的谢先生物色到两位高山族的山胞,他们叫伍胜
美、全桂林。当他们听说这次任务很特殊,并不是当导游,而是要在
玉山顶峰为 *** 元老于右任建造一座半身铜像时,他俩二话没说,
就揽下了这个日工资80元新台币的苦力活。
当年登山的路径,有好几处都要通过木制栈道,栈道年久失修,
铺的木板有朽毁,加上负载过重,山风又强劲,人走在上面,双手必
须攀附山壁保持平衡,若一不小心,跌下去就粉身碎骨了。
1967年8月7日,于右任铜像举行了落成典礼。蒋经国原想赴玉山
顶峰向铜像致敬,后因健康原因不能成行,改在离玉山较近的嘉义市
举行揭幕典礼(用一个复制品代替)。他还亲自向伍胜美、全桂林握
手致谢。
30年来,于右任铜像已成为登玉山者的坐标,在铜像面前留影,
为登山者作证,是他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矗立在台湾之一高峰的于
右任铜像,也是台湾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一种象征。
可是,1995年11月初,于右任铜像却被人偷偷锯坏,铜像头部被
扔至顶峰下方50米处的坑洼地里。那天由登山者发现后,立即电告玉
山管理局,经该局调查后研判:铜像被毁时间约在1995年11月1日下午
至2日上午之间,应是数人集体所为。因头部距地面有3米高,没有数
人合力是难以将头部锯断的,何况还要有人在远处“望风”。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早在几年前,某些分裂分子就提
出要拆除于右任铜像,认为它是一种“政治图腾”。当这种论调遭到
驳斥后,他们就采取了如此卑劣的手法。
尽管一代爱国志士的铜像一时被毁,然而他的那一首传诵海内外、
令人怆然涕下的《望大陆》悲歌,却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
的千古绝唱:“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
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
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摘自《于右任传》,许有成、徐晓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出版。)
扇面趣谈·于右任
扇面趣谈·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 “诱人” 谐音“右任”为名,号髯翁、骚心等,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反对帝制。曾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 *** 交通部次长、国民 *** 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1949年赴台湾。晚年写有广为人知的《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有国殇! ” 嗜好碑铭金石,精于书法,尤擅草书,有《标准草书》行世,被誉为 “当代草圣”。20世纪末被评为 “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 之一。
于右任像
小红低唱我吹箫
于右任书法早年书从赵孟頫入手,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糅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他之所以喜欢魏碑,是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粗犷豪放。他怀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图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从他写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如果仅仅临习书法,是无须“夜夜泪湿枕”的。于右任学识渊深,胸襟博大,所以他的书法也有一种豪迈之气。除了《石门铭》与《龙门二十品》,于右任对《张猛龙碑》《元遥墓志》《元廷墓志》等大量碑刻都有相当精深的研究。他曾说过: “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他正是这样,博撷约取,形成了自己开张奇逸、自然率真的书风,得以在千载书史上“卓然自立”。
于右任的书法扇面多有独特的意境。当代作家管继平曾见过于右任的一帧扇面,上面录的是宋人姜白石的一首小诗: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诗极有味,书法也自然、随意、舒展、生动。一首小诗,四字三字、一字二字,如信手撒珠,看似每列都不规整,但在他的笔下则处理得十分妥帖,达到了不求美而自美,无意佳处乃大佳的境界,也与“小红低唱我吹箫”的诗意相吻合。
《书法》扇面 于右任
《书法》扇面 于右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