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
拉尼娜现象:为什么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持续偏低
简单跟你说一下吧拉尼娜现象是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情况,由于东南信风的作用使得吸收太阳辐射较多的表层海水被吹走,露出底层温度较低的海水,加上有秘鲁寒流的作用,以及沿岸上升流使得底层的冷水上泛。而拉尼娜现象使得东南信风加强,吹走了大量温暖的表层海水,也使得上升补偿流和秘鲁寒流的增强,使得海水温度持续偏低,也使得海面上空空气的温度持续偏低。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拉尼娜现象怎样引发洪灾?还能引发干旱??
刚刚看到新闻里面说澳洲昆士兰州的洪水为拉尼娜现象所致,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据我所知,去年还是前年的西南干旱也是跟拉尼娜现象有关,我一直理解的是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太平洋西海岸地区干旱,东部地区洪水,也能理解拉尼娜现象怎样导致我国西南干旱,但是无法理解拉尼娜现象导致洪水,请高手讲解具体过程,并一并分析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具体影响,过程 谢谢!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目录
概述名词解释
拉尼娜现象
形成原因
词义
现象表现近期播报
影响
现状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拉尼娜”正在衰退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上半年气候变化
历史对照
北方高温少雨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概述 名词解释
拉尼娜现象
形成原因
词义
现象表现 近期播报
影响
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拉尼娜”正在衰退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
历史对照
北方高温少雨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 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名词解释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词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注意不是La Nina,因为百度百科无法正确显示带西班牙文特有字母,带拗音符的n,所以这里的西班牙文原文无法正确显示,而La Nina并非西班牙文,这样写的原因是不懂西班牙文)——“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图解
。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编辑本段现象表现
近期播报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最近一次的西南干旱。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图解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影响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我国附近海洋变冷)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我国附近海水变暖)。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编辑本段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200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3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异常。 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3年前的状态。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内容均在2007年发表,但事实已经推翻这个理论,从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之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2000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1999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
编辑本段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上半年气候变化
上半年我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历史对照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高温少雨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更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长江以南局部地区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同时,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中部出现20℃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亚地区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达100年未雪的历史(2007.12);西欧07夏季水患严重,英法损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来,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但人类应该反省,为什么20世纪以来会出现这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
编辑本段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这次拉尼娜事件会持续到2008年夏季前,将会给我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历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我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今年春、夏气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预计2008年华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预计2008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多发区沙尘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将有明显增加;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沙尘天气日数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2008年春我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东部大部地区可能出现春旱,其中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粤桂北部春旱可能较为严重,须加强抗旱工作;夏季,全国少雨范围比多雨范围大,整体形势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此外,春季黑龙江北部、吉辽大部、湘赣南部、粤桂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我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编辑本段2009年拉尼娜预警:我国多个省市大旱
一、关于旱情的紧急报告
安徽省气象局于2月1日将春节前夕发布的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变更为红色预警信号。此前的1月29日,河南省已经发布该省首个干旱红色预警。据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介绍,红色预警信号为干旱预警中的更高级别,代表着未来一周内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50年一遇的特旱,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而橙色预警信号则表示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25年至50年一遇的重旱,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其实,早在2008年入冬以来,干旱就已席卷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山东西部、浙江东南部、福建中部等地,都出现了重度气象干旱情况。 不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歌告诉《财经》记者,由于1月下旬降水量增加,目前中国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已有所缓和;但华北大部分、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的旱情,却仍十分严峻。 来自河南省气象局的信息显示,河南省南部降水量偏少,而河南省北、中部则基本无降水。在安徽省,自1月25日以来,冬麦主产区也基本无降水。据了解,目前安徽省的沿淮淮北地区累计降水量仅为2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2毫米,仅次于1974年,为1961年以来同期次少年。而河北、山西、河南、北京等地降水量偏少程度甚至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事实上,冬季的干旱情况在中国北方地区并不罕见。高歌告诉《财经》记者,1999年中国就曾出现过严重的“旱灾”。当时,中国华北、黄淮、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现象。此后的三年,中国北方又连续三年少雨。其中,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更是高达4054万公顷。虽然目前仍无法精确估计旱情的进一步发展趋势,但高歌坦言,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今年将会是干旱情况比较严重的年份之一。 目前,有关专家目前仍无法确定导致此次降水量偏少的直接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的干旱并不是正常的大气波动,而是大气异常。”高歌表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告诉《财经》记者,从全球的气候变暖大背景来看,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气候现象中,干旱灾害尤其严重。他警告说,在过去20年中,干旱造成的损失占到中国整个GDP的1.2%,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将不可小觑。 据了解,目前根据气象干旱指标估算,全国气象干旱面积约为2350万公顷,尤其对北方冬小麦的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七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已达1.04亿亩(约693.33万公顷),其中重旱2428万亩(约161.87万公顷)。
二、拉尼娜气候的共同特征
我们在2008年1月31日总结中国南方冰冻灾害教训时指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1998年中国大洪水就与1997年4月-1998年6月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8年6月-2000年8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有关[2]。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歌指出,1999年中国就曾出现过严重的“旱灾”。当时,中国华北、黄淮、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现象。此后的三年,中国北方又连续三年少雨。其中,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更是高达4054万公顷[1]。与之对应的就是1998年6月-2000年8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有人把2001年也定为拉尼娜年)。 2007年8月发生了拉尼娜事件,2008年末2009年初拉尼娜现象又开始增强。伴随拉尼娜的到来,中国的沙尘暴、台风、旱涝灾害将变得强烈,中国新闻界有责任让公众尽早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好预防的准备。厄尔尼诺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暖事件”,拉尼娜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冷事件”。中国新闻界对“暖事件”跟风报道,对“冷事件”不闻不问,这有失于新闻的公平和公正。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严寒天气。中国北方遭遇的严重干旱也与拉尼娜密切相关,我们在1月10日已给出了灾害预警,做好拉尼娜事件中的防灾准备:旱涝不均、低温冷害、台风暴雨和生物灾害值得关注。
三、拉尼娜的发展趋势
我们在10月28日指出,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加速阶段,是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今年8-10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与季节性气象不利因素阻碍有关,表明各种因素相互抗衡,季节性因素决定了异常变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快速进展将发生在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23日(66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相一致。 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23日(66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并没有改变7月30日-11月6日(109天)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所造成的中东太平洋海温下降趋势,表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拉尼娜事件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并可能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形成拉尼娜事件。我们在2008年年初就指出拉尼娜增强厄尔尼诺后延的可能性。2000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拉尼娜增强的原因。 最新天气资讯显示,尽管本周末会局部出现降雨,但难以缓解干旱格局,之后仍会再度出现炎热干燥天气,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三国机构已经分别下调了对于本国2008/09年度大豆播种面积的预估,因而对美豆形成短期强支撑。另一方面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是否会造成美豆播种的不利值得关注。 2009年1月29日和2月2日海温异常比较(白色为海冰),显示拉尼娜现象正在加强。可能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形成拉尼娜事件的预测尚待证实(有关部门预测,此次拉尼娜现象不会超过3个月),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天气寒冷的状况可能要持续到春播前后的估计,表明拉尼娜现象持续到4月7日的可能性增大。中国北方的春旱已经不可避免。2009年3-4月为弱潮汐时期,与春季弱潮汐南北震荡叠加,增大了干旱的几率。 拉尼娜预警:关注拉尼娜发展,警惕2000年严重旱灾重演!(光明网 杨学祥)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影响2020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影响2020温度
1、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对我国2020年有什么影响?2、“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有什么影响3、2020或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之一,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有多大影响?4、世界气象组织称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拉尼娜现象是什么?对我国有什么影响?5、今年冬季或出现极端天气,双拉尼娜年已确定,对我国将会有何影响?2020年比往年冷的都要早,在十一国庆期间温度就开始下降至10度左右,北方有的地区甚至下起了雪。网络上都在传言将会迎来60年以来最冷的寒冬,在众多信息中,有不少人提到了“拉尼娜效应”。那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对我国2020年有什么影响呢?
一、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拉尼娜是是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二、拉尼娜对我国2020年有什么影响?
1.影响一:低温
今年的拉尼娜现象显然不会想2008年时那么猛烈,但是也会带来一些气候影响,专家预测,非洲南部、北美中部的降雨量会低于往年,而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降雨量会多于平时。
2.影响二:台风增多
对于中国地区,除了气温降低之外,最明显的影响可能是台风数量会变多,不过出现“寒冬”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
而由于拉尼娜效应的影响,大气流动更加频繁,东北部地区出现大幅降温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拉尼娜每次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将会是“寒冬”,需要更进一步的综合判定。
三、农业种植如何应对拉尼娜现象?
1.覆盖薄膜
温室大棚入冬后要覆盖草苫,为了防治雨雪沾湿草苫,可以在上面覆盖一层就薄膜。
2.挖防寒沟
深挖40-50厘米的防寒沟,填入杂草、马粪等保温材料,能够保证棚内的温度。
3.保温措施
比如取暖机、增温块等,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及时点燃增温块可以提高棚内温度,尤其是冬季夜间温度较低,可以适当提升棚内温度。
虽然拉尼娜效应有可能带来强降温,但是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防范措施,那么就能够将损失降到更低,甚至能够不受天气的影响,正常越冬、收获。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中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
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发生了。
扩展资料:
“拉尼娜”现象的特点:
一、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二、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
三、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四、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五、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尼娜
大家都知道发生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在我国持续了大半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被放在家里面很久没有去学校现在有个现象,大家应该已经发现。
夏天的天气异常炎热,一直持续到冬天,相比较于去年冬天或者前年冬天,今年的冬天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好像过了一个假的冬天。今年的冬天并没有那么的寒冷,甚至我们感觉到有点燥热。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我们的周围,不乏看到一些仅仅只穿一个针织衫就外出的人。今年天气作为历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天气年份之一。
但是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向外界说明:今年产生了一种拉尼娜现象。这种现象将对我国的气候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今年的夏天异常的炎热,这种气温一直持续到今年冬天,大家都知道,每过一个十年都会比前一个十年天气更加温暖。可能这种逐渐变冷的天气,会让一些已经适应了温暖的人不适应。
但是这种确实必然的,如果我们一直处在非常温暖的环境当中,那我们的地球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危险。一些植被只能在寒冷中生存,如果气温变得越来越暖,娜娜那些准备有可能就会濒临灭绝。还有我们国家像北极熊这样的生物。北京我起了这样的生活,他们就是生活在寒冷的环境当中,如果环境逐渐变暖,那么事故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呢。二氧化碳让全球变暖,导致我国现在可能出现一种温室效应。但是拉尼娜现象指出,今年的冬天可能在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的时候异常寒冷。逐渐变冷的天气可能也会对人的对我们的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已经持续了连续几个月温暖的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么冷的天气来临呢?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气候现象,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且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强度很大,会持续很长时间。世界多个地方的温度,降水以及风暴都会受到影响,对我国也会产生很多气候方面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对于天气的影响,通常与厄尔尼诺现象呈现相反的情况。
1.拉尼娜现象是一种赤道太平洋中部以及东部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降温,并且会有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
在拉尼娜现象出现的时候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情况,拉尼娜现象会让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变得非常冰冷,而东部信风将会把表面晒的很热的海水吹到太平洋西部,这会造成西部海平面比东部海平面高几十厘米的情况。而西部的海水温度也会增高,气压也会下降,所以会形成台风以及热带风暴。
2.拉尼娜现象会对我国的气候带来很大影响,也会影响到世界各国
气候会出现很多极端情况,我国由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极寒天气,或者是非常丰富的降水。对我国冬季的影响比较大,非常容易出现冬天非常冷的情况。而拉尼娜现象也会让我国夏季的气温偏高,我国东北地区感受会比较明显,及高温的天气也会对粮食的产量造成很大影响。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我国华北地区的汛期降水量也会变多。
总而言之,每一次拉尼娜现象都各不相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会由于其他因素而变得不一样,而气象局也应该时刻关注预报,给居民做出预警。拉尼娜现象也是地球气候的自然驱动,通常会让全球气侯产生降温的作用,不过温室气体滞留的热量也能够抵消这种影响。而今年的拉尼娜现象也势必会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引言:今天冬天可能会出现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已经被确定,对于我国气候是有一定影响的,首先冬季气温下滑的概率明显较高。从今年的交易量上来看,南旱北涝的情况十分明显,北方降雨量明显增多,部分地区还遭遇到水涝的影响,在今年郑州山西等地就创下了降雨量的新高。不过因为全球变暖的情况,拉尼娜现象也有可能有变化,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之后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女小女孩的意思,拉尼娜现象主要指的是在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异常的大范围偏冷,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比较长的冷水现象,它和海水水面温度持续高于的厄尔尼诺被认定为是有可能导致全球异常的气候的主要原因。但是拉尼娜的影响不如厄尔尼诺明显,一般是让我们国家的冬天变得冷一些,夏天变得更热一些。
二、天气冷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一定要健康饮食,增加营养,平时要多喝水,补充维生素以及蛋白质,也要积极参加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这样才能够增强抵抗力,避免生病,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如果遇到不适的情况应该早些就医;平时在室内也要注意通风换气,做好清洁消毒,还要注意是避免到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对一些病菌的吸入;饮食上,也要注意卫生干净。.
三、怎么保护蔬菜不受冻
因为天气偏冷今年就会引来极端天气,所以对于一些气温比较低的地区,像瓜果类蔬菜会比较容易受冻,像这类的要做好田间管理。平时对于蔬菜也一样,及时增温保温。像一些降雨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对一些田块进行搭棚避雨,可以有效的减少田间耐苗的发生,平时也要做好设施大棚的保温工作。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对自然的影响何在?原因何在?人类如何面对保护自然环境?
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该现象 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 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 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 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更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 带也随之南下。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 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表现为 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 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概念图
二、走近厄尔尼诺――成因研究
厄尔尼诺现象怎样形成的,又为什么会影响到大气的状态和变化呢?这一直是国际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气象组织制定过从1985年开始为 期十年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TOGA),其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求提高对厄尔尼诺及异常气候的预测能力。中美两国科学家也执 行过"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计划。
现在已经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两侧盛行稳定强劲的偏东信风,它将温暖的表层海水,吹离南美沿岸,并向西流动,在赤道太平洋西部堆积,其海面可比 东侧高30-40厘米;同时,在南美沿岸也相应出现了为补偿西去海水而形成的上升流(称为涌升区)。上翻的海水来自深层,含有丰富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 大量的食饵。更有意义的是它的温度比较低,因此最终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了西暖东冷、对比明显的水温分布型。对大气来说,海水就象一台热机,西部海温高, 被加热的大气上升,到达高空后转向东;而东部海温低,空气被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转向西(即东南信风),由此在赤道上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纬向垂直环流圈,被 气象学家称为"瓦克环流"。常年如此,结果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因盛行下沉气流,成为著名的赤道干旱带,日界线以东,南纬00-100范围内年降水量仅 500毫米左右,在临近冷水岸的秘鲁、智利沿岸就更少了。与此相反,在西侧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一带,对流上升气流旺盛,形成湿润多雨气候区,常降水量在 2000毫米以上,瓦克环流也正是产生南方涛动的纽带。
但是,当有某种原因引起了偏东气流减弱,使中东太平洋深层冷水涌升大大减弱,甚至由于在赤道附近出现西风气流,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吹拂着水 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这样原来的海温分布格局受到 破坏,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当增温幅度高于0.5℃并持续几个月至半年时,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增温不仅发生在海 表,有时可影响到200米深处。97年的厄尔尼诺开始后,就观测到太平洋中东部暖水区扩大了300%,12月中东太平洋海域水温高出正常年份5℃。海温的 异常必然影响到瓦克环流。
为什么增温0.5℃就算异常了呢?海水的比热大、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因此广阔的大洋通常被视为大气的重要热库。有人计算过,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变化 0.1℃所用的热量,便足以使上面5000米厚度的大气层温度提高6℃。赤道太平洋水域占全球海域1/4,因此那里的海温异常变暖,立即会影响瓦克环流的 强度与方向。在自然界,持续的上升气流意味着水汽不断凝结和大量降雨,而持续的下沉气流则相应久晴和干旱。由于南美沿岸增温处附近原下沉气流盛行区变为上 升对流旺盛区,所以异常多雨,发生洪涝,干旱区多年积累的花草种籽,遇雨百花怒放,沙漠顿时成绿洲。而在西部,印度尼西亚、伊利安岛、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 雨林区由于海温降低引起气流上升对流减弱,造成降雨大幅度减少,导致干旱发展。去年印尼数月大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同时,在海洋中,上升流的减弱或消 失,使水中浮游生物骤减,鱼类因食物锐减随之死亡,以鱼为食的海鸟也成批饿死或迁徙。例如1925年厄尔尼诺期间,秘鲁不仅大批鱼死鸟亡,还在3月份观测 到394.4毫米的降水量,而这里前5年的降水量总和才不过17.9毫米。
人们还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通常是在冬春形成,翌年冬春结束,持续一年左右,平均每2-7年一次。100年来大小已经发生过30多 次。 50年代至今,全球已发生ENSO事件13次,1997年是第14次,这也是最近10年发生的第四次强ENSO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每次的征兆及异常增温位置都不尽相同。
又是什么原因最初引起偏东气流的突然变化呢?遗憾的是这层面纱仍未被完全揭开。我国的一些专家提出了地球运动和内部的某些变化,例如自转速率大幅度持续减 慢、太平洋火山爆发、海底地震以及太阳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厄尔尼诺的形成,除了这些"纯自然的因素外,是否多少与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有关?这些推测 都有待进一步论证。但太平洋中部信风的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形成的直接原因。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时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温。向东流动的赤道 逆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跨过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转偏向力作用而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 --东南信风,甚至形成西风气流。由此而造成中东赤道异常增温海区对大气异常加热,影响赤道地区的瓦克环流,破坏了正常平衡,进而引发其它地区气候异常。 这种看法,已为较多的专家所接受。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厄尔尼诺的简化模型表明了能量在海洋中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波动的作用。在这个简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称为罗斯贝波的波动,从赤道附近的异常暖的海面向西传 播。当它达到海洋的西边界时会被反射成一种不同的波,称为开尔文波,这种波向东传,它起着抵消或改变原来的暖海温距平符号的作用,并引发降温事件出现。整 个厄尔尼诺事件中这半个循环所需时间是由这些波传播的速度决定的,它大约需要2年。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 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位於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尼和澳大利亚易出现旱灾,而南美沿岸国家如秘鲁、厄瓜多尔则有暴雨发生。相反,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和印尼易有水灾,而秘鲁、厄瓜多尔则出现干旱。一般而言,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全球平均温度会升高。最近10年发生厄尔尼诺现 象的频率加快,已造成近百年来平均温度最暖的三年都在1990年以后,其中1998年是 186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短短的17年中,接连发生过6次厄尔尼诺事件,3次拉尼娜事件。其中1982-1983年、 1997-1998年这两次是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给拉美、亚太和非洲等地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害,初步估计给世界经济造成250亿美元的损失。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我国气候影响也很大,如1998年夏季6-8月,我国长江流域、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特别是长江流域连续出现暴 雨,而且降雨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致使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据统计,1998年我国29个省市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暴雨 洪涝灾害,全国受灾人口2.3亿,死亡3656人,倒塌房屋733万间,损坏房屋1379万间,农作物受灾2544万公倾,直接经济损失2642亿元。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 热夏。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四、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 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 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 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 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简单小结“厄尔尼诺”现象
1. 表现:南美洲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秘鲁与厄瓜多尔)海水异常增温并东流到南美洲西岸的现象,因其多始发于每年圣诞节前后,故被 称作“厄尔尼诺”(El Nino 西班牙语即“圣诞之子”的意思)。
国际上关于厄尔尼诺现象公认的判断标准是:连续3个月以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的月均温高于平均值0.5℃以上,就算海水温度异常。原因是,海水的比 热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因此宽广的大洋通常被视为大气的重要热库。有人计算过,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变化0.1℃所用的热量,便足以使其上面 5000米厚度的大气层温度提高6℃。赤道太平洋水域占全球海域的四分之一,因此那里的海温异常变暖,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
2.规律:厄尔尼诺现象大约每隔3至7年便出现一次,活动期通常延续一年以上,其间还间隔出现 反厄尔尼诺现象(即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温异常变冷——拉尼娜现象)。
3.影响:
(1)全球性气候异常。厄尔尼诺,扰乱海流模式及大气环流,赤道以南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南赤道暖流减弱或消失,赤道逆流加强。南太平洋东部及沿岸水温异 常升高,降水增多,太平洋西部变得干旱少雨,非洲撒哈拉沙漠却异常干旱。
(2)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暖流西流的过程中与黑潮暖流(即日本暖流)发生碰撞,使其向北移动。黑潮暖流是横越太平洋的一支暖流,来自日本附近,通常把 巨大的热量输往东太平洋海域。它的北移,使北部海域水温上升,北半球气温升高。
(2)海洋生物灾难。秘鲁渔场附近水温升高,上升流变为下沉流,海洋生态遭受破坏,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1972——1973年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时, 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附近与南美洲西岸海域,表层水温竟高出常年值4℃,使秘鲁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各种生物尸体漂浮在海面 上,腐烂发臭,腥气冲天,海水发黑。
(3)特大风暴潮灾。海洋学家多年研究发现,惨重的风暴潮灾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直接关系。
(4)全球性瘟疫流行。厄尔尼诺现象扰乱了全球原有的气候模式,诱发一此天灾,导致了某些生物的迁徙,从而诱发某些流行性瘟疫在世界各地的传播。1993 年加勒比海和美洲中部地区流行的登革热、流行性瘟疫在波多黎哥及中美洲和巴西北部地区肆虐横行;1994年孟加拉流行的霍乱、南美洲流行的肝炎及东方马脑 炎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传播,也都与厄尔尼诺有直接的联系。
(5)连带的经济损失。1973年厄尔尼诺现象时,秘鲁鯷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这一年,秘鲁的鱼获量由常年的秘鲁捕鱼量从 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出口下降,渔民无收,渔民大批失业。以鯷鱼(沙丁鱼)为原料的鱼粉业出现萧条时期,厂房倒闭,鱼粉业价格迅速上涨,世界 各地以鱼粉作饲料的厂商,不得不改用大豆作饲料。于是,大豆价格也猛涨,甚至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日本,豆腐价格也提高了很多。强大的厄尔尼诺暖流,给世界经 济的某些方面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6)生命财产损失。1982年至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北部和厄瓜多尔洪水泛滥,造成600人死亡,损失达6.5亿美元;同时,引起印度尼 西亚和澳大利亚和严重干旱,使400人死亡,损失达30亿美元;1997年——1998年,厄尔尼诺引起世界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4.对我国的影响:
(1)厄尔尼诺年, 夏季风减弱,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华北一带少雨干旱,1997年华北主汛期的降水量为46年来第二个少雨干旱年。
(2)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的日期偏晚。
(3)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季,我国东部地区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类型。
(4)我国往往出现暖冬。
(5)厄尔尼诺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风暴和台风个比常年少。
5.厄尔尼诺 现象的原因:
(1)太平洋赤道信风减弱,可能是激发厄尔尼诺的重要原因。
(2)地球自转角速度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的一个重要原因。
(3)海底火山爆发和地震,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重要原因。
6.启示:
(1)人类的认识的不断进步的。人们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从单纯的海洋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又到气候异常的信号,眼界不断扩 大,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最初秘鲁渔民看到海洋生物暂时消失、鱼类死亡以及陆地上荒漠中的生机,而给暖洋流冠以“圣婴”的美名。而现在的统计却是每次厄尔尼 诺带来上百亿元的损失,但对“暖冬”是褒还是贬却又不能立即作出明确的判断。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还注意到厄尔尼诺期间,暖流代替了上翻冷水,直接导致浮游生物消失,随之鱼类减少,又使以鱼为饵的鸟 类死亡或迁徙,鱼粉、鸟粪的减少,引起肥料与动物饲料(鱼粉)的短缺。随之作为饲料代用品的大豆、以及依赖饲料的鸡禽价格猛增……。例如1982年厄尔尼 诺现象之后两年,秘鲁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同时日本、美国的大豆价格随之上涨3倍以上。如果再考虑菲律宾因干旱引起椰子价格上涨,随之 肥皂、清洁剂原料的短缺……,最终超越了气候异常的领域.而进入了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的讨论。
(3)全面地看问题。我们现面对的是一个地球系统.一个包括了大气、海洋、生物等几个圈层的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全面的评价 和研究厄尔尼诺等这些发生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种现象。就这一点而言.正是地理工作者的优越。
7.全球气候变暖的利:
(1)使我国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变得更为丰富,积温增多,生长季延长和霜冻期缩短。它将使现有的农业气候带和各种种植熟制界限向北推 移,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缓解困扰北部寒冷农作区的低温冷害,有利于农作物最终产量的提高。
(2)能使全球大范围粮食丰产。对于处于季风边缘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可能是变湿变暖,不仅大大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大 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拉尼娜制造千年极寒专家预测中国今年冬季气候
拉尼娜简介: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 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时报讯今年夏天,不仅是中国,从美东、欧洲到整个北半球,几乎都经历了近几年来最热的夏天,但是入秋后,气温又开始骤降。有气象专家预测:欧洲可能将 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
而今年中国的气候跟1998年相似,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冷冬。这异常气候,都与一个叫“拉尼娜”的现象有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