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处死胡惟庸是用的什么酷刑(朱元璋是以什么罪名处死胡惟庸的?)
朱元璋处死胡惟庸是用的什么酷刑
电视剧《朱元璋》中有这么一幕:胡惟庸试图弑君篡位的事情败露之后,朱元璋便立刻派兵将其擒获准备处死。由于胡惟庸怕痒,所以朱元璋就让人扒光他的衣服,然后将之绑在野外让蚊虫叮咬,结果胡惟庸傲之不住死了。那么如此奇葩的刑罚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说起“胡惟庸”案更是一个惨,前后牵连三四万人,被杀者众多。其实胡惟庸之死并不冤枉,朱元璋已经忍了他很多年了。
元朝是因何灭亡的?朱元璋认为是宰相权力太大左右朝政,最后弄得国不国民生凋敝,再看看胡惟庸的做法,他深感危机重重。后来胡惟庸的儿子在闹市上纵马狂飙,结果从车上掉下来摔死了,胡惟庸知道后杀了那个驾车的奴仆,此事让朱元璋非常生气,要求胡惟庸抵死。
洪武十三年,一些朝臣告胡惟庸谋反,于是朱元璋便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他处死了。后期又连累了三四万人,被杀者甚众,一向骄横跋扈的胡惟庸落得个家毁人亡的下场。
据说朱元璋恨透了胡惟庸,感觉直接杀死他不过瘾,于是便采用“痒刑”来折磨之。他命人扒去其衣(涂上吸引蚊虫的东西)将之困在野外,直到被蚊虫叮咬痒死。有人说这是历史上最奇葩的刑罚,至于是否为真还有待验证。
朱元璋是以什么罪名处死胡惟庸的?
明王朝建立伊始,经过十几年的精心治理,终于走上正轨,但太祖朱元璋并没 有安下心来。他的多疑令他无法尽信江山能够稳守,唯恐有谋臣造反,只有皇权完 整地独立,控制整个国家生杀之事,才能保证明王朝的千秋万代。于是,因此而成 为牺牲品的明朝将相不在少数,其中宰相胡惟庸算是更大的牺牲品。
朱元璋为何大张旗鼓地制造胡惟庸案,至今都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够触摸到它 的真相,很多事情都是后人的分析与猜测。关于胡惟庸获罪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胡惟庸位高权重,心生他意,同倭寇与旧元勾结,意在弑君,结果事情 败露。另一种说法是胡惟庸引朱元璋来家里观看醴泉,这被认为是天赐的祥瑞之 事,所以朱元璋欣然前往,结果在路上被一个宦官拦住,诉说胡惟庸谋反的阴谋。
不管是哪种材料,都是疑点重重,真实情况已无从考证。但是胡惟庸谋反一事,在 皇帝那里就是事实,这是十恶不赦之大罪,死是死定了,没想到他的死,却使许多 人受到株连。开始是他的家人,被诛了三族,连同同谋及告发者一并斩首。随后朱 元璋借此东风,一举撤销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随后又追查了依附胡惟庸的官员和 六部官属。结果此案迁延十余年,大小官员被处死者多达3万余人,朝野震动。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道:自古以来,中国的皇权和相权是划 分的,即使两种权力的比重不同,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并不是皇帝一人专 制。
而 *** 真正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则是在明清两代,始作俑者,就是这位明太祖 朱元璋,他废止宰相一职,并严格规定子孙们永远不准再立宰相。殊不知世上的事 情是没有永远的,从明朝中后期的事情来看,皇帝们总是滥用手里的权力,为所欲 为,最终没能守住祖宗的这份基业,在祖宗这里也许能够找到根由。
胡惟庸一案的血流成河,并没有让朱元璋放心,因为宰相虽然没有了,还有很 多劳苦功高的大臣,难以保证他们不会起异心,于是他又举起了屠刀,洪武二十六 年(1393年)正月,蓝玉案起。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纵观中国历史,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总会有不和谐的音符。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 处理得最为妥当,这是因为他气量恢宏;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自有其 合理之处,而汉高祖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大杀开国功臣。其实两者也有区别,朱元璋 身边的人都是他的同乡,和他出生入死,与他的交情非同一般。建国之后如果让他 们恪守君臣之礼,或永不起异心,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证的。
因此,为了给以后的 子孙扫清道路,他选择了斩草除根。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大开杀戒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 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让他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 说:“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 燕汝,福莫大焉! ”意思是说,我杀人就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 可以安坐天下。
这话说得倒也在理,朱标无可反驳。但是朱元璋的屠戮如此耸人听闻,也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无论如何,经过胡蓝案,宰相一职取消了,开国功臣也被屠戮殆尽。
从此皇帝 身兼君主与宰相,行使着皇权和相权,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责为一 体,控制了一切生杀大权。不过,明王朝或许是不幸的,自朱元璋死后,其子孙“圣贤、豪杰”者少, “盗贼”性者多,从而造就了大明一朝十几位个性鲜明的皇帝,在是非、人伦颠倒 中,左右了明王朝200多年命途。
只可怜最后一位欲做大事、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 成了王朝的牺牲品。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一生为国,做错了何事,居然引来诛灭九族之祸?
朱元璋为何杀他?胡惟庸虽然是明朝开国功臣,从一名元帅府奏差到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是到了后期,胡惟庸却利用职权打击异己,不断发展自己的朋党势力,逐渐萌生出对朱元璋的异心,所以惹来诛灭九族之祸。

朱元璋登基后,开始大封诸将为公侯,其中胡惟庸被封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第二年,中书左丞相李善长选择急流勇退,以养病之名向朱元璋提出辞官,以求获得一个全身而退得以善终,但李善长在辞官之时,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朱元璋对胡惟庸也一向甚是看重,觉得胡惟庸很有才能,因此,胡惟庸被提拔为右丞相,从此平步青云。

胡惟庸当上丞相之后,深得朱元璋信任,随着权力越来越大,在朝廷的威望也越来越大。因为,朝廷的大臣们开始巴结胡惟庸,又是送礼又是听凭差遣,有一次,胡惟庸老家的井中莫名长出了数尺长的石笋,便有人乘机讨胡惟庸欢心,争先恐后说这是祥瑞之兆,顺便还编造了胡惟庸祖先的坟墓夜里冒出火光,说是上天暗示胡惟庸非等闲之辈。
于是,胡惟庸便慢慢在身边人的阿谀奉承之下,渐渐有些迷失了本性。对自己已经位居百官之首的丞相之位出现了不甘心,对皇位隐隐有了些期许。因此,逐渐开始拉拢朝廷大臣,培养自己的同盟党羽。当然,胡惟庸的这些行为也传入到朱元璋的耳里,朱元璋也开始对胡惟庸有所防备。

所以,当胡惟庸邀请朱元璋到家中观赏醴泉时,被朱元璋认定胡惟庸有造反嫌疑,下令处死,甚至给整个家族引来诛灭九族之祸。其实,对于胡惟庸是否就是在当日发动谋反,事后并没有明确,但是以胡惟庸平时的行为作风,被清除也是迟早的事。
胡惟庸的儿子因车祸而亡,最后为何会连累三万余人被杀?



提起胡惟庸我们总是可以著名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之后明朝的丞相制度才彻底废除,明朝的内阁制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胡惟庸案是明朝政治制度的一个分水岭。自古以来,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是不可分割的两对矛盾,明朝也不例外,不过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为了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选择了将丞相制度废除,胡惟庸案就是丞相制度废除的开端。

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也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作为开国功臣按理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最后却因为疑似谋反而被诛杀。胡惟庸案是由胡惟庸的儿子的一场车祸引发的,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在闹市横行,车速还很快,因为马夫的操作不当导致了马车翻车,胡惟庸的儿子因此身亡。

胡惟庸痛失爱子心中很是恼怒,于是就动用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将那个马车夫找了出来,并命人将其活活打死。这件事情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觉得胡惟庸此事做的很不妥,想要胡惟庸给马车夫抵命,胡惟庸自然就害怕了连忙和朱元璋解释,还说可以给马车夫家人一大笔钱作为赔偿,但是朱元璋却明确拒绝胡惟庸这个提议,一定要胡惟庸抵命不可。

胡惟庸觉得朱元璋是成心想要杀自己,所以就想办法拿捏住朱元璋,让他不敢对自己怎么样。胡惟庸本来就是开国功臣,也是一步步走到丞相的位子上的,朱元璋原来对他也很信任,所以胡惟庸自己在朝中也有很大的势力。不过虽然自己在朝中势力大,但是也树有政敌,胡惟庸这边还没动手,那边就有人把他举报了。朱元璋正看他不满,这边又有人说他疑似谋反,所以就开始彻查此事,胡惟庸案牵扯极广,一共处死了相关的三万多人。
胡惟庸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



这是因为在胡惟庸之后,宰相制度便被取消了。宰相这一称呼是“太宰”与“相”这两个官职名的合称,是对那些居于百官之首的官员的一个通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不同朝代对于处于宰相地位(拥有决策权)的官员的称呼是存有差异的,譬如说太宰、相、丞相等等。像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为相的管仲便就是一位能力非常出众的宰相。

胡惟庸是明朝初期的一名官员,他因协助朱元璋夺取天下有功而受到重用,后来还因此被任命为“宰相”。话说明朝的宰相,具体使用的官名其实是丞相。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沿用元朝以中书省为更高行政机构,而这一机构其实就是宰相机构。明朝时期的中书省拥有非常高的职权,机构的更高长官便就是丞相。明朝丞相共设有两名,分别为左丞相与右丞相。

胡惟庸在洪武三年的时候进入中书省任职,具体官职为参知政事。三年之后经由李善长的举荐,胡惟庸被提拔为右丞相。在胡惟庸任右丞相的洪武七年至洪武九年期间,朝中担任丞相一职的就只有胡惟庸一人。由此可见,当时胡惟庸的职权是非常高的。等到了洪武十年,胡惟庸改任左丞相,右丞相则由汪广洋担任。朱元璋会授予胡惟庸如此高的官职,自然是因为他觉得胡惟庸有能力胜任且也是出于信任。但是不曾想,多年独相的局面却让胡惟庸逐渐变得骄纵跋扈,甚至于还因此产生了异心。

洪武十二年的时候胡惟庸向朱元璋隐瞒了占城国前来进贡的事情,结果没过多久便被偶然见到的宦官奏告于朱元璋,朱元璋因此大怒。因为这件事情,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被赐死,结果他的死又牵连出原本只给功臣家的没官妇女却被给了文臣一事。随着事情的逐渐发酵,多位朝臣开始告发胡惟庸意图谋反,胡惟庸之后因此被处死。
处置完胡惟庸之后,朱元璋为进一步加强皇权索性将中书省给直接废除,宰相制度也同时遭到废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