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达能事件结果是怎么样的?娃哈哈与达能事件始末谁能介绍一下
娃哈哈达能事件结果是怎么样的?
fedwfef达能公司准备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收购娃哈哈集团其他非合资公司股权的消息把自己又一次推上了“民族品牌入侵者”的尴尬位置。此前几年,这家公司因数次收购中国消费品品牌公司而引发“关注”。
在达能看来,合资十年之久,对娃哈哈把合资品牌应用在非合资公司提出 *** ,是正当的商业行为。而对于娃哈哈在解决方案确定之前付诸媒体的方式,达能集团亚太区总裁范易谋4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明显表示出了不满,合作发生改变很正常,“平静磋商解决要比其他的方式好得多。”
根据双方公司此前的合资协议,未得合资公司允许,娃哈哈这个商标不能在合资公司之外的地方使用,该协议至今有效。而娃哈哈与达能合资之后,宗庆后另外组建的非合资公司也在使用娃哈哈品牌。
根据娃哈哈2007年经销大会上透露的数据,2006年娃哈哈公司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利润超过20亿;而非合资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利润也达10.4亿元。
“娃哈哈无疑是一个民族品牌的代表,但是却不是一个拥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公司。”东方艾格分析师陈渝认为,从商业法律角度,娃哈哈非合资公司使用合资公司品牌的做法值得商榷。
“在中国内地,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在发生任何商业方面的纠纷或者不同理解的时候,无论是中国企业界还是舆论,似乎都没有首先讨论合法性的习惯。往往是情绪之一,以至于‘圈套’、‘陷阱’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事实上,看上去这好像总是有利于中国企业,但长远来看,对于商业环境甚至该企业本身无任何好处。”一位商业分析人士认为。
何为“圈套”
在合资十年之后,宗庆后用“不经意陷入达能圈套”、“民族品牌控制权可能丧失”、“达能将在中国饮料业形成垄断”的公开表态把合资双方的矛盾彻底曝光。
而据熟悉达能和娃哈哈的知情人士透露,娃哈哈与达能的摩擦早已有之。对于娃哈哈在非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达能与娃哈哈早就有过争议。而直到采访当日,达能与娃哈哈方面也一直在就此事进行沟通。
1996年,娃哈哈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当时,娃哈哈持股49%,达能与百富勤合占51%。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使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达能在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 *** 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其中一款称“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即“提交合资公司董事会考虑”是中方使用娃哈哈商标的前提。
但是目前使用娃哈哈品牌的却不仅仅是合资公司。1999年,宗庆后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几年中,娃哈哈在西部、革命老区和三峡库区等地投资了多个相关产业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但是没有引入达能合资。
从截至2001年年底的财务数据分析,这部分娃哈哈独资,或与达能之外的第三方合作,但娃哈哈为大股东的非合资企业共有20家。
“生意就是生意。”范易谋如是表达了与中国优秀品牌合资的想法。在达能看来,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有权利按照商业准则保护合资品牌不被任意使用。
对于收购了如此多优秀民族品牌是否涉及垄断,达能并不担心。“全世界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垄断是很少产生的。”范易谋举例,即便把达能所运营或者所控制的旗下品牌总额加起来在中国也不超过15%。康师傅、统一、百事可乐、可口可乐,还有雀巢,都是强大的对手。
娃哈哈与达能事件始末谁能介绍一下
娃开始有娃哈哈0.49 达能 0.30 还有一家公司是余下的股份 在亚洲金融风暴是 达能收购了另外那家公司 股份有了 大于 杭州娃哈哈的 因其娃哈哈的所有公司中 并不都有达能的投资 但达拥有集团大多数股票 就想把全部姓哈哈都收购了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达能与娃哈哈之争” 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任选下列问题之一对“达能与娃哈哈之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规则困境?
二、如何看待外资扩张与中国的产业经济安全问题?
三、如何看待宗庆后个人与娃哈哈集团发展的关系?
四、如何从战略合并角度分析达能与娃哈哈之间的问题?
五、如何看待中国有关 *** 部门在该项事件中的表现?
热闹的娃哈哈争夺战,宗庆后又添“战友”。继娃哈哈集团经销商、供货商及部分员工声讨达能亚洲公司之后,另一个搅局者也开始公然向达能叫板。
6月14日,和君创业在国内媒体发表了一封致法国达能公司的 *** ,要求达能退还娃哈哈品牌,并对损害光明乳业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作出赔偿。
促使和君创业6月初购买光明100股股份就为起诉达能的一个原因是,同业竞争侵犯了光明股东利益。而这正是达能在华的战略失误。
战略失误一
同业竞争 无视规则
达能自从进入中国以来,迄今为止参股了娃哈哈、乐百氏、光明、汇源、蒙牛、梅林正广和等7家中国本土公司,而这些品牌都是针对中低端的消费群体,很多产品都存在同业竞争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达能与蒙牛的合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君创业总经理李肃认为:“达能在扶植蒙牛酸奶业务的发展中,和光明的酸奶业务直接形成了对抗,导致光明的业绩不断下滑。”而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有迹象显示,光明正打算放弃酸奶市场。
不仅蒙牛和光明的酸奶业务,此前达能参股的乐百氏和娃哈哈也存在涉嫌同业竞争的问题。要知道以前号称中国“水市三雄”就有娃哈哈和乐百氏,而如今乐百氏的水市霸主桂冠早已摘下,我们曾耳熟能详的“今天,你喝了吗?”的乐百氏广告已经听不到了。
同业竞争对光明和乐百氏来说犹如慢性自杀,浪费的是中国市场资源及消费者的感情,作为外资的达能当然不会心疼。但是这种消耗市场资源的做法在全球各地都是被禁止的商业规则。许多跨国公司以之为耻,视为大忌,而达能却乐此不疲,其精神令吾等小辈唏嘘不已。
战略失误二
气候渐变 不能应变
自从徐工事件后,中国的社会政治力量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以前各级 *** 、部门都对外资的到来欢欣雀跃,一路亮起绿灯,但是徐工事件后,批评之声不断,绿灯也没以前那么“亮”了。而达能忽视了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前瞻性考虑,仍在坚持原来计划好的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策略,于是出现了“强购娃哈哈”这个“达娃之争”的导火索。
其实,社会政治力量的态度有时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命运。比如,印度市场一直是可口可乐心中隐约的痛。1977年遭印度 *** 驱逐出境的“礼遇”,可口可乐并不甘心就此退出,16年后,于1993年10月重新登陆印度之后,却一直麻烦不断。2003年,印度卫生部门警告该国民众,可口可乐含污染成分,切忌饮用;同年12月26日,印度当地法官判可口可乐败诉,原因是在当地滥采地下水;2004年2月17日当地妇女组织以保护国家利益之名向可口可乐诉讼,当地 *** 函令关厂;去年,印度再爆两乐“有毒”事件,印度更高法院下令要求两乐公布秘方。
时至今日,可口可乐对印度市场的难题似乎还无解。业内人士指出可口可乐应该在“随机应变”方面反思了。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机应变”正是可口可乐30条重要成功经验之一。同样,达能也要会活用“随机应变”,注意宏观环境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不能死抱一成不变的策略走下去。
战略失误三
行业并购 危险至极
外资在华全行业并购的只有柯达和达能。当年柯达通过“98协议”投资12亿美元并购重组除乐凯外的6家主要胶卷厂,作为回报,三年内,柯达拥有中国胶卷市场的专营权。但柯达买来的中国胶卷市场霸主地位,却挡不住整个行业向数码转变的命运。至今业界还笑话柯达全行业收购“夕阳产业”的做法。而柯达能在中国站住脚,依靠的是通过品牌发展起来的庞大连锁店,并不是一系列的并购。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对中国全行业的企业进行并购的典型做法依然是短期利用中国的本土资源,然后逐步垄断、弱化和消灭中国企业。如此的话,民众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民族品牌落入虎口, *** 也不会坐视不管。那时,达能也不一定过得有多滋润,未知因素太多。
今年5月初并购专家冀书鹏曾设计了一个通过引入第三方投资者的方式来缓解双方尖锐对立的立场,但现在他们已经错过了更好的和解时机。不过面对目前娃哈哈和达能双方僵持的局面,彼此的适当妥协会更有利于双方的发展,若是一味对抗只能两败俱伤。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双方的回旋余地非常小。
今日之果,正是达能当初战略抉择留下的后遗症的集中爆发,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寻找09年4月10号娃哈哈达能的判决书 谢谢
河南省高院09年4月10号的案子的判决书编号:(2009)豫法民三终字第9号
关于娃哈哈 达能的
谢谢各位
河南法院网专门公布判决书,可我并未查到这个判决书。
与娃哈哈有关的只有“杨双印诉刘保华、新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新乡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二审民事判决书”
哇哈哈达能事件全过程,需要更具体详细的一手资料.3Q
2007年4月3日一篇名为《宗庆后后悔了》的文章将达娃纠纷曝出。
2007年5月9日
达能正式启动法律程序起诉娃哈哈非合资企业。
2007年6月7日
宗庆后辞去娃哈哈合资企业董事长职务,双方矛盾激化。
2007年6月25日
娃哈哈宣布将反诉达能, 双方再发针对性声明。
2007年12月7日
达能桂林竞业禁止案、杭州商标仲裁案一审败诉。
2007年12月11日
达能声明杭州仲裁错误, 桂林中院判决有误。
2007年12月16日
娃哈哈工会宣称将启动对达能的诉讼 ,索赔1000万元。
2007年12月21日
娃哈哈达能联合声明同意结束对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