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是多少岁古稀之年指什么意思(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耄耋)
古稀之年是多少岁古稀之年指什么意思
“古稀之年”指的是七十岁。古稀之年是一个偏正式成语,可作宾语,意思是指人到七十岁。该词出自唐代杜甫的《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其近义词为年逾古稀,反义词为锦瑟年华。
古稀之年是多少岁
古稀,称为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古稀亦作“古希”,明朝李贽的《观音阁》诗之一中写道:“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古时,对于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为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
古时候有“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九十耄耋,一百岁期颐”的说法。最早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耄耋
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是指八十至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例如: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而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年龄称谓与对应岁数
弱冠之年:20岁(男子)。
不惑之年:40岁。
而立之年:30岁。
年过半百:50岁以上。
花甲之年:60岁。
年逾古稀:70岁以上。
耄耋之年:80至90岁。
岁至期頣:100岁。
故事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能详细解释一下吗?~~~谢谢
这是古时候形容年龄的别称,从小到大分别为: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年过半百 年近花甲 年逾古稀 耄耄之年 发至期颐 它们分别代表多大岁数?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而立之年:成语,出自《论语·为政》,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古稀之年,及笄之年,弱冠之年,期颐之年,不惑之年,分别代表多少岁?
古稀之年:70岁,及笄之年:15岁(女子),
弱冠之年:20岁(古人二十岁成年,行冠礼,男子),
期颐之年:100岁,
不惑之年:40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